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纯净美妆”(Clean Beauty)时代,消费者更加追求天然无添加的产品.通过配方实验,选择经过Ecocert认证的天然来源乳化剂聚甘油-6硬脂酸酯、聚甘油-6山嵛酸酯和甘油硬脂酸酯柠檬酸酯的乳化体系,采用合理的科学配比,研发了硬脂酸酯乳化剂(STE)乳化技术.运用此技术,结合天然油脂角鲨烷、橄榄油、乳木果油以及澳洲坚果油的复配,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保湿、舒缓等功效,符合天然绿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
杭州油脂化工有限公司是油脂深加工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生产经营,现已形成以工业氢化油、硬脂酸为龙头,塑料助剂、食品添加剂、食品油脂等4个产品系列,主要有硬脂酸、硬脂酸盐类、单硬脂酸甘油脂、内润滑剂HG-16、外润滑剂HG-70S等。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应用化学建材,“十五”期间我国的化学建材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热稳定剂行业的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我公司有针对性的相继开发了一些无尘复合稳定剂产品,型材稳定剂HYF-101;排水管、电管套管稳定剂HYF-102;大口径PVC-U埋地排污管--双壁波纹管、加筋管稳…  相似文献   

3.
乙二醇单硬脂酸酯可以在惰性溶剂中合成。本文对溶剂的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液浓度和物料的配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出反应的最佳条件,使硬脂酸的转化率为98.4%,产品外观良好。  相似文献   

4.
以顺丁烯二酸酐,硬脂酸聚氧乙烯酯为原料制备顺丁烯二酸硬脂酸聚氧乙烯酯单酯,提纯后再与二乙醇胺反应,制备顺丁烯二酸硬脂酸聚氧乙烯酯单酯二乙醇酰胺,提纯后制备酰胺标准物。选择硫氰酸钾为内标物,采用红外光谱法对顺丁烯二酸硬脂酸聚氧乙烯酯单酯二乙醇酰胺与内标物的混合样品进行测试。以酰胺与硫氰酸钾的质量比为横坐标,所对应的峰高比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3203x-0.0034,相关系数为R2=0.9991,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8%,回收率为91.67%~103.85%。  相似文献   

5.
脂肪酸加氢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有不少企业生产硬脂酸所采用的工艺是先将油脂氢化,再水解生产硬脂酸.但此工艺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利用低档油脂、不能联产价格较高的油酸、回收甘油难度较大等等.本公司对加氢工艺的几个环节作了一些探讨研究,成功研制出脂肪酸直接加氢工艺.  相似文献   

6.
天然抗氧化剂因具有安全性高、低毒、抗氧化性强的特点,而使其具有很大的应用市场;综述了天然抗氧化剂的分类和天然抗氧化剂对植物油脂的抗氧化机制,以及植物油脂中天然抗氧化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利用、植物油脂储存、保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接骨木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接骨木 (SambucusWilliamsiiHance)野生资源丰富 ,易于繁殖栽培 ,便于开发利用 .接骨木油脂含量高 ,易提取 ,油脂中α 亚麻酸质量分数在 2 0 %以上 ,比其它作物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可食用、药用及其它工业用 ;果皮可提取天然食用色素 .开发利用接骨木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皮革加脂是皮革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脂后的皮革具有柔软、丰满、坚韧、防水、抗折、抗磨等特性。皮革加脂剂主要有天然油脂、天然油脂的加工产品和合成加脂剂三大类。天然油脂及天然油脂的加工产品由于含有过多的游离脂肪酸等杂质,往往会使皮革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发生质量下降现象;而合成加脂剂渗  相似文献   

9.
焦学瞬 《河南科学》1996,14(3):260-264
采用酯交换法,合成制得单硬脂酸聚乙二醇400磷酸酯(盐),并探讨了其表面活性。本法之产品磷酸单酯收率高,产品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0.
从富含油脂的土样中分离获得47株产油脂菌株,筛选获得7株油脂含量高的菌株,其中菌株华2-1的油脂含量达到48.60%,菌株鉴定表明该菌株为深黄伞形霉(Umbelopsis isabellina),其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植物油相似,主要为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39.25%,19.67%,2.67%,18.81%和6.6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7.07%,为微生物油脂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用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分别与1,2—丙二醇、1,3—丙二醇、乙二醇、丙三醇进行反应,制成单酯,研究其消泡性、抑泡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乳化二甲基硅油及乳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复配乳化1 Pa.s的二甲基硅油,考察复配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乳液黏度、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液的耐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HLB值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黏度、离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选择高聚合度的亲水型乳化剂和高聚合度的亲油型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硅油乳液。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剂(二聚甘油单硬酯和八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10.5)、硅油和水的质量比为7∶23∶70。在最佳乳化条件下制得的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为8.06μm,黏度为387 mPa.s,固相质量分数差为2.91%。乳液高温稳定性良好,在110℃保持5 h,乳液体积平均粒径增大至11.63μm,固相质量分数差增大至6.12%。  相似文献   

13.
以斯达氏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 AS 2.156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了一株高产油脂的优良酵母菌株L.starkeyi M36.通过摇瓶培养,对与菌体产油脂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单因子试验,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产油脂条件,碳源为葡萄糖110g/L;氯源为硫酸铵0.6g/L;培养温度30℃;接种量15%;初始pH5.0~7.0;培养144h。最后可得生物量24.2g/L;油脂量14.6g/L.菌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如下:豆蔻酸0.5%,软脂酸35.2%,棕榈油酸4.3%,硬脂酸4.4%,油酸53.0%,亚油酸2.6%.与植物油脂相似.  相似文献   

14.
天然抗氧化剂对松籽保健调和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籽为原料,压榨制取松籽油.通过与玉米胚芽油和紫苏油的调配,制得松籽保健调和油.松籽保健调和油主要研究了其配方以及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油脂的抗氧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蜂胶是一种天然、高效的油脂抗氧化剂,对油脂经高温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延缓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竹叶黄酮的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脂易在空气中自动氧化产生酸败,各种抗氧化剂具有防止、延缓其氧化的作用,而天然抗氧化剂具有合成抗氧化剂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研究天然抗氧化剂——从竹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在油脂中的抗氧化作用,并与合成抗氧化剂BHT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竹叶黄酮比BHT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为开发利用竹类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此方面报道在国内尚无。  相似文献   

16.
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野生资源丰富,易于繁殖栽培,便于开发利用。接骨木油脂含量高,易提取,油脂中α-亚麻酸质量分数在20%以上,比其它作物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可食用、药用及其它工业用;果皮可提取天然食用色素。开发利用接骨木资源具有委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中华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 Gunther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重要淡水经济鱼类,它不仅分布在天然水体,同时也是鱼池中养殖的主要品种;其鱼种由西江远销两广、福建、海南、云南,甚至印尼各地。谢杏人,伍惠生(1959)曾对该鱼苗的寄生虫病和病原体进行过研究;但对于该鱼的寄生单殖吸虫,除Ha Ky(1971)在越南报告6种新种枝环虫外,在国内尚无正式报导。作者曾先后在广东、广西、云南、及海南天然水体及鱼池中检查该鱼,发现在鳃上共寄生有单殖  相似文献   

18.
油酸、甘油、硬脂酸、聚酰胺树脂等产品属基础化工原料,国内年需求总量达30万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量还将不断增加。为此,国内先后引进了几套万吨生产装置。但这些装置只能以进口棕榈油或高档油脂为原料,国内现有的生产装置也大多如此。另一方面,国内食品、皮革、油脂类屠宰行业每年近200万吨副产骨油、牛羊油、工业猪油、皮油及各类植物油脚却没有得到较好利用。一些企业用皂化酸解、酸性水解等老工艺生产单一的油酸产品,一部分原料用于生产肥皂等,生产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原料利用率低,产品档次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研制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油脂化工工艺与设备,使之既能有效利用这些低档油脂资源,缓解国内油化产品短缺的局面,为国家创造财富,又能减少对国外油化产品及油脂原料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聚乙烯咔唑的单层混合LB膜,并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聚乙烯咔唑的成膜结构,以及十八胺、硬脂酸、山嵛酸等三种不同的成膜材料对聚乙烯咔唑成膜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油脂的酵母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分离出的酵母菌株进行鉴定,初步鉴定该菌株为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对其进行产油脂实验表明,分离所得到的红酵母菌株可以产生占菌体干重20.5%的油脂,且其主要组成为油酸(71.67%),棕榈酸(19.03%),硬脂酸(2.80%),可作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