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中革军委总供给部和人民委员会的有关部委为反“围剿”战争做了以下后勤保障工作:一、兴办兵工厂,为红军提供武器弹药;二、开办医院.为红军治疗伤病员;三、发展邮电交通事业,为红军反“围剿”战争服务;四、做好财政金融工作,为反“围剿”战争提供经费;五、发展生产,保障红军衣食供给.  相似文献   

2.
过去,撰写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文章,主要是论述主力红军在“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列专门论述中央苏区人民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组织群众性的半军事化组织和地方红军(少先队、赤卫军、模范赤卫军、红色警卫部队、游击队、红军补充部队、红军独立部队、地方军级红军);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扩大红军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扩扛运动”,中央苏区人民有35万人参加了红军;三、在反“围剿”战争期间,中央苏区人民全力支援、苏区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3.
过去,撰写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文章,主要是论述主力红军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则专门论述中央苏区人民在反“围剿”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组织群众性的半军事化组织和地方红军(少先队、赤卫军、模范赤卫军、红色警卫部队、游击队、红军补充部队、红军独立部队、地方军级红军);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扩大红军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扩红运动”,中央苏区人民有35万人参加了红军;三、在反“反剿”战争期间,中央苏区人民全力支援、苏区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相似文献   

4.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1930车在湘赣边、赣西、赣南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建立的。在赣西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经过“九打吉安”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使根据地迅速发展到三十余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区域。1931年下半年.根据地的河西和河东部分成为湘赣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和瑞金县城分别是湘赣省的省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陡名为瑞京。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五年四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江西南部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八月党中央(应是“党的苏区中央局”——引者注)的宁都会议”,撤销了毛泽东同志对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职务,“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去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了胜利”。①正是根据这个决议,后来几乎所有的党史书及有关文章,讲到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毛泽东同志的作用时,都只是说在他的“正确军事思想的影响下”,使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对于这种“影响”说,粉碎“四人帮”前后似乎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讲第四次反  相似文献   

6.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1930年在湘赣边、赣西、赣南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建立的。在赣西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经过“九打吉安”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使根据地迅速发展到三十余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区域。1931年下半年,根据地的河西和河东部分成为湘赣和中央革条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和瑞金县城分别是湘赣省的省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改名为瑞京。  相似文献   

7.
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蒋介石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数次围剿,最终“未竞全功”。对于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展开的红四方面军、国民党及四川军阀的生死博弈,以《大公报》和《新新新闻》为代表的省内外知名媒体都给与了充分关注,并且从第三者的角度解读了本次战争的全部过程,认为“围剿”失利除红军骁勇善战外,还同四川地方军阀与南京国民政府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军阀间互相观望、坐山观虎斗等原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我省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途中举行的。因此,会议“主要地是反对战争中的机会主义,把战争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是战争环境的反映。”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方面作了一些调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陈云同志在一九三五年向中央纵队传达遵义会议情况的提纲手  相似文献   

9.
1933年到1934年国共间的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战争,最终以中共的失利而告终,中共这次反“围剿“的失利,除“左倾“和军事指挥错误之外,与国民党战略战术的改变也有很大的关系,国民党在这次“围剿“中采取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体战“的作战方针,对中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闽西苏区造成巨大的危害。政治上,错误地发动“肃社党”运动和开展反“罗明路线”的斗争;经济上,打击私营工商业,推行过激的查田查阶级运动;军事上,执行死打硬拼战略和盲目退却路线,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闽西革命根据地也由此被断送。  相似文献   

11.
局部执政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初尝试,而其间法制建设的尝试,表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开始萌芽;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创制了大量符合中国实际,能够解决革命中具体问题的法律法规,为以后在全国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图书出版年度分布、出版部门分布、类别分布等方面,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出版的446种图书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弘扬井冈山精神 加强信念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把握、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前途的认识、对共产党和毛泽东坚强领导的信服是井冈山坚定信念精神的深刻内涵。面对青年学生的信念危机,我们应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立德树人理念经历了5个阶段的演变。革命战争年代,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革命青年”是立德树人的首要标准。从延安兴办高等教育开始,党对于立德内涵和树人方式的探索开始成型,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道德形态,并采用了实践优先的教育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又红又专”的育人标准,树人方针则在实践性和理论性之间反复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高度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树人方式。进入新时代,立德内涵在历史基础上有了较大调整,传统文化的地位从“历史遗产”上升为“文化基因”,树人方针则更具政治性、时代性。这种既有继承、又根据时代有所发展的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5.
继1922年的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孙中山于1924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是孙中山最后一次亲自领导的军事斗争。对于这次北伐决策,在广州革命政府内部,曾出现诸多反对意见,认为时机不成熟,操之过急,应暂缓北代,否则易招致失败。后来北伐的夭折似乎证明了这一点。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再次北伐呢?这是由广州革命政府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的。探讨这次北伐的原因,有助于全面了解孙中山晚年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6.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推行了红军公田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支持红军、解决其后顾之忧,巩固革命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正值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兴起之时,重新回顾这段历史,以期找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立三路线的出现并影响全局,说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尚未确立;在抵制立三路线过程中,1930年10月罗坊会议召开,最终确立了这条革命道路。认识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央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呼唤军队要制定新的干部制度政策。军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集团,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注重发扬军事、政治、经济民主,但在新形势下,军队必须以强军目标为指引,正视坚持党管干部与发扬民主存在的问题,从两者关系、完善制度、文化熏陶、实践检验等方面来加强和推进军队党管干部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根据黎平会议和扎西会议决议,党和红军决定在川贵边界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的革命根据地。为此,中央红军在遵义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赤化工作。“红军之友社”就是在党和红军的影响和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壮大为中央红军在遵义的土地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苏区的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为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红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制定了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教育政策、措施,开展了以成人为中心的革命教育活动,使苏区成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