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先秦的侠士行为和诸子的侠士认识两个层面加以阐述,探究先秦侠意识的形成,揭示中国侠文化的源流,并阐发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大致成型,在北方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在南方则形成以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多元性的地域文化,先秦荆楚文化在楚人不断南移、东移和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承袭、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和南方诸土著文化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新、积淀,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质和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开拓进取、自强创新、兼容并包、坚韧执着、剽悍尚武、恋乡敬祖、爱国忠君、浪漫情怀、机智灵巧、价值多元、崇尚乐舞、奢靡享乐、崇火尊凤、尊巫尚鬼等。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的侠士行为和诸子的侠士认识两个层面加以阐述,探究先秦侠意识的形成,揭示中国侠文化的源流,并阐发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楚国是先秦时期生活于江汉之间的一个封国,在商、周时期时均独立于华夏民族之外,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之邦。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他们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迥别于以中原国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但由于种种需要与中原各个国家发生着频繁的交往。在交往中,深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自觉不知觉地吸收着中原文化的元素,这也使他们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中。《清华简·系年》中的众多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对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先秦时期时间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动力的角度对其形成发展作认知、文化考察,着重考察中华民族主和尚衡、敬德保民和重视伦常的主流文化传统在先秦时期时间词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阶段,区域文化格局初步形成。本文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主要几种区域文化的特点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7.
先秦游侠考述──廿四史游侠考述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文献对游侠记载的废先是导致今人对先秦侠文化研究尚属空白的一个直接原因。本文试图根据《韩非子》、《史记》等典籍的零星记载及其它潜在线索,对先秦游侠情况作一较全面、客观的描述。先秦侠的产生是在东周以后,最先来源于战国时期自由流动于社会各阶层,无固定职业而尚武好义的自由武士。可分依附游侠和自由游侠两大类。诸子百家都与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侠的行为模式和伦理原则在先秦都已大体具备。  相似文献   

8.
潮汕文化发轫于先秦,形成于唐宋,完成于清末及近代,反思于现代,改造于现在,完善于未来。美食文化昏然也就与此同步。潮汕这片小平原,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积聚伸延的,它的形成是海洋与河流,风潮与人力等多因素的合力推积开拓而成。潮州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州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  相似文献   

9.
“通变”思想滥觞于先秦史官,而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则初步形成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通变”的史学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通、变、通变、变通的四层含义,他们以“通”的眼光来看历史的变化,承认变化的趋势性,重视变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通变”思想,反映出先秦诸子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9月19~20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邯郸学院主办的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荀子与赵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邯郸学院隆重举行。来自马来西亚、韩国及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荀子与赵文化"进行了学术研讨。开幕式上,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青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广志教授致辞,涉及先秦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大会学术主题发言阶段共有四位专家代表围绕"荀子与赵文化"研究进行主题发言。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发表了题为"赵文化特点与当前赵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的主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各有侧重。先秦时期,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主要奉行的是儒道朴素的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注重保护的理念。秦汉时期,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封禅设施的建设、苑囿的建设等方面,那时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在开发的过程中都被打上了佛教文化的烙印,例如泰山石刻、石窟类旅游文化景观等;另外,在开发方面,其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明清时期,由于对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垦,黄土景观逐渐呈现。  相似文献   

12.
玄学是两汉经学的转化形态,玄学不玄,外玄内儒,其内在价值导向还在儒学。可从三个方面对玄学进行解读:政治层面上,玄学是名教遭黄巾起义冲击,统计阶层本身破坏,以及经学家自身的逾越而陷入危机后,魏晋名士们为挽救名教,以服务于现实政治为鹄的,援道入儒而兴起的哲学思潮;哲学层面上,玄学是从两汉神学目的论转变为“有无本末之辨”的本体论,实现了哲学思维的转变与跃进,为现实统治进行本体论论证;价值层面上,玄学是魏晋名士试图从不同路径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秦代时江西地区只有县置,无郡府,西汉时始设豫章郡,下设18个县,至东汉末期又增设鄱阳郡。历秦汉,江西地区的诸越大都成为统一王朝的编户齐民,基本上融合为汉民。秦汉时期是江西地区诸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建了中国西汉到清代(206BC—1911AD)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民族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双方共发生战争832次,平均每10a发生3.9次;根据战争频次可划分为西汉低发、东汉高发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低发期,宋元明清高发期3个阶段;在百年尺度和30a尺度的气候变化上,气候暖期多对应战争高发,冷期多对应战争低发.2)农牧战争中,有71.3%的战争为游牧民族发动,但最终61.1%的战争为农耕民族获胜;相比于暖期,冷期农耕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的比例增加,但胜利的比例降低.3)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事件背景,对战争有间接影响.冷期时,农耕、游牧双方实力均有减弱,形成退让态势,战争频次相对较少;暖期游牧民族多次发动战争,可能是由人口膨胀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游牧民族强盛时社会结构性需求扩大引起的,同时暖期的气候环境为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战争掠夺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也诱使游牧民族引发与农耕民族的战争.  相似文献   

15.
许昌,古许国所在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许县,隶属颍川郡,隋唐至明清称许州,今为省辖许昌市,其行政管辖范围大致和许州时代相同。许昌地理环境优越,良田沃野,山川秀美,是古代农业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处于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之间,很长时期内,地接京畿,政治上、军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末魏晋时期,“天下当朝正许昌”,是曹魏和西晋王朝的政治与军事要地。隋唐北宋时期,地处汴、洛之间,锁钥中原,各种文化交汇于此,使得许昌往往能开风气之先,名人辈出。纵观数千年的许昌发展史,既遭受过不堪回首的灾难,又取得过值得自豪的辉煌成就。可以说,元、明以前的许昌,实乃历代王朝政治之枢纽,文化之熔炉,人文之渊薮。  相似文献   

16.
南阳汉画像石中虎的形象寄寓了当时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所表现出的飞扬的艺术精神代表着两汉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是汉画像石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按照大空间、长时段整体史的理念构想,中国的经济史可以以春秋战国及唐宋为两个分水岭划分为三截比较长的历史阶段。从汉到唐这一长时段的特点,即是提倡个人人身自由的专制政府以积极的田制手段来遏制承认人身依附关系为前提的世族门阀;而从宋到清这一长时期的特点,则以田制不立为标志,大地主所有制向中小地主所有制转化,民众对于小共同体的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相似文献   

18.
清人汪森的《粤西诗载》收入自秦汉至明末游宦桂东的88名诗人在桂东创作且吟咏桂东的诗作212首。没有收进《粤西诗载》的游宦诗人和歌唱桂东的诗词还有很多。从这些游宦诗人在桂东的文学书写,可以读到各时代诗人的诗心,诸如迁谪之情,隐逸之念,用世之心。他们对桂东地理、风土、政治的记录,是研究桂东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重要史料,他们的诗作为桂东文学的繁荣增添了绚烂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常用词“皮”、“肤”在两汉时期的历时更替情况,认为先秦时期,总体上看,“皮”表示动物的皮,“肤”表示人的皮肤,二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在口语中,“皮”对“肤”的取代从东汉中前期开始,到东汉末年这种替代关系基本完成,“皮”成为表示人和动物皮肤的常用词,同时,复音词“皮肤”逐渐活跃。“皮”和“肤”之间的替换过程鲜明地反映出了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的词汇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服装结构从13世纪开始至20世纪初,形成和发展了截然不同的两大服装结构体系,即平面二维体系和立体三维体系。服装作为人类的一种物质财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服装结构形制的不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的,哲学观念、衣料文化和文艺思潮等的不同决定了两者结构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