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华南武夷山早古生代构造事件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华南武夷山地区广泛发育一套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系,其新生矿物白云母非常普遍.对武夷山南麓政和县蝴碟街大理岩和北麓弋阳县慈竹片麻状花岗岩中的动力变质矿物白云母进行40Ar/39Ar法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391±3Ma和421±8Ma的坪年龄值,以及385±5Ma和422±6Ma的等时线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志留纪末到泥盆纪初.结合地质证据,认为武夷山地区存在过一期早古生代沉积作用和早古生代末期的构造热事件.至少有一期的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和糜棱岩化作用是该构造事件所导致  相似文献   

2.
探讨冀北赤城红旗营子群是否经历了印支期的构造热事件。通过对冀北赤城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进行的黑云母40 Ar/39 Ar年龄测定,获得其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38.63±1.44)Ma和(238.77±1.71)Ma,两者基本一致。此年龄数据是黑云斜长片麻岩在晚古生代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后所经历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记录。综合分析冀北岩浆作用及其地质年代学特征,认为它可能与区域上同时期的酸性岩浆活动有关,是后者为此次构造热事件提供了必要的热源。  相似文献   

3.
漠河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盆地内.作者对该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自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0Ar法测定年龄工作,获得了(120.6±1.1)Ma的坪年龄和(121.7±1.5)Ma的39Ar/36Ar-40Ar/39Ar等时线年龄,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韧性剪切带特征,笔者认为漠河韧性剪切带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有关,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晚期或后碰撞期间.早白垩世期间,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进入后碰撞阶段,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使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南部的中国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北部发生了向东的挤出、逃逸,辽西、冀北、冀西北和京西地区的晓中生代右行走滑和逆冲、推覆构造是蒙古-鄂霍茨克中生代造山过程的远程效应.因此,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造山过程对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中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疆萨热阔布金矿位于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克兰盆地内,矿体呈脉状产于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地层中。为准确厘定其成矿时代,对矿区含矿石英脉中的云母进行了年龄测定,1件黑云母样品的40Ar/39Ar坪年龄为(213.5±2.3)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12.4±2.2)Ma,反等时线年龄为(212.5±2.2)Ma,与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据此,萨热阔布金矿成矿作用发生于约213 Ma,成矿年龄晚于成岩年龄(~400 Ma)约180 Ma。因此,萨热阔布金矿为后生矿床。成矿年龄略晚于区域变质作用(~250 Ma)约37 Ma,推测成矿与阿尔泰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认为萨热阔布金矿为碰撞造山体制下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5.
年龄的解释强烈依靠于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温度和矿物的封闭温度,在缺少构造热事件的温度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对年龄数据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利用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获得了350~450℃的温度区间,并且多数温度值位于430~450℃之间.该温度值大于40Ar/39Ar法中自云母的封闭温度,从而由主要以残斑形式存在的白云母获得的年龄值记录了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时间,190 Ma左右的白云母年龄值为接近于韧性剪切带变形年龄的冷却年龄.并由此年龄和温度数据得出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大别造山带造山作用后期.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温度明显低于所叠加的造山带高角闪岩相变质岩,也指示为造山后期走滑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早期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龄的解释强烈依靠于构造热事件的发生温度和矿物的封闭温度,在缺少构造热事件的温度资料的情况下,很难对年龄数据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文章利用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大别山东缘郯庐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获得了350~450℃的温度区间,并且多数温度值位于430~450℃之间。该温度值大于40Ar/39Ar法中白云母的封闭温度,从而由主要以残斑形式存在的白云母获得的年龄值记录了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时间,190Ma左右的白云母年龄值为接近于韧性剪切带变形年龄的冷却年龄。并由此年龄和温度数据得出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大别造山带造山作用后期。该韧性剪切带形成温度明显低于所叠加的造山带高角闪岩相变质岩,也指示为造山后期走滑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古亚洲构造域内发育有大量的古生代酸性侵入岩。对阿尔泰造山带可可托海近3号脉的酸性侵入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以确定其岩浆作用时代及其岩浆活动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内的花岗岩包含的锆石大部分为自形-半自形晶,显示为典型的岩浆成因;测年结果发现,该岩体形成于404.4±3.2 Ma,为早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通过对额济纳辉森乌拉西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中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获得白云母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07.69±3.09 Ma和407.65±3.99 Ma,这暗示了拐子湖-呼和音乌苏弧形挤压带在早泥盆世活动的冷却年龄。以上事件与早泥盆世古亚洲洋的俯冲、碰撞的构造环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最新区调资料显示,扬子与华夏地块间发育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巨型板块缝合带——华南中部复合混杂岩带,取其糜棱岩中的新生白云母进行单矿物40Ar39Ar计时法同位素测定,获得三组年龄数据:高温阶段为(798.6±28.4)Ma~(845.9±35.3)Ma、中温阶段中坪年龄为(529.1±0.3)Ma,等时线年龄为(529.0±5.0)Ma、低温阶段为(280.2±16.3)Ma、(393.9±15.1)Ma,前两者分别代表晋宁期、加里东期两地块碰撞拼贴时代,后者反映拼贴后的华力西印支期构造改造事件,从而为华南板块拼接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柴北缘马北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芯的观测分析,挑选出3个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明显可以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2个主年龄区间以及古、中、新元古代3个次级年龄区间.主年龄区间分别为380-480和200-320 Ma,峰值年龄分别为432和249 Ma;次级年龄区间分别为2000-2500、1400-1800、800-1000 Ma,峰值年龄不明显. 5个年龄区间分别代表了柴北缘造山带5次不同的构造事件:古元古代岩浆事件;中元古代非造山岩浆活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古生代柴达木板块的俯冲-碰撞-折返过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及对比结果证明了马北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嗷唠山和吐尔根达坂山,水动力条件稳定,沉积物源具有很好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0.
西藏措勤地区布嘎寺正长岩体地处冈底斯带西段,空间上与大面积中新世钾质火山岩共生,是以中-中粗粒或似斑状霓辉正长岩为主要岩性的中深成侵入体.岩体中正长石的40Ar-39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7.14±0.05) Ma和(27.15±0.04) Ma,代表岩体的结晶年龄.这一年龄数据表明布嘎寺正长岩是整个冈底斯带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后碰撞超钾质碱性系列岩浆岩,暗示拉萨地体内新生代后碰撞陆内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至晚应始于27 Ma前,且很可能从大约30 Ma前已经发生,而不是目前认为的25 Ma前.该结论对高原南部岩石圈演化及整个高原后碰撞岩浆事件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时空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