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面雪崩     
是山鹰就要飞翔。北大山鹰折翅,引起全社会关注。冷静思索后,让我们来听听著名登山探险家北京大学地理系崔之久教授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杨逸畴教授的声音,并看一份珍贵的来自前方搜救小组的报告。  相似文献   

2.
崔之久教授系我国著名地貌学家、探险家,是我国最早从事冰川和极地登山科考的科学家之一。在1959年的慕士塔格登山科考中,他被冻掉了5根手指和2根脚趾,但他不畏艰险。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继续攀登,他曾到过珠峰、南极和北极地区进行科学探险考察。  下面是他讲述的在贡嘎山的一次历险──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从1921-1992年70多年间,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死亡人数127人,其中因雪崩和滚石致死的占总人数的51%。在国外因登山遭遇雪崩山难影响较大的有如下几起。1.法国女探险家克·郭刚1959年率法、英、德、意、瑞士五国的国际女子喜马拉雅山高山探险队,在攀登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时,郭刚等三位侦察队员和4位尼泊尔向导在登达海拔6500米时遭遇雪崩,7人全部遇难。  相似文献   

4.
壮士祭     
2004年12月,著名漂流探险家冯春来到云南丽江虎跳峡,临江祭奠18年前牺牲的队友:你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成功首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  相似文献   

5.
195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在攀登贡嘎山时,邀请北大派出地质、地貌、气象各一名年轻教员加盟,目的是落实当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指示:登山要为科考服务,以扩大和延伸登山的社会效应。于是马文(?)(地质),崔之久(地貌,冰川),丁行友(气象)三人参加了登山队(丁行友在遭遇雪崩时牺牲)。为了备战1959年攀登珠穆朗玛峰,以纪念共和国成立十周年,1958年国家体委在北京香山成立了登山训练营。北大地质,地理,生物等系有10人参加了训练,并同时在北大成立了北大登山队 这是全国最早的民间登山队。当时的任务主要是配合国家登山队的几次重大登山活动。这样登山活动一直进行到1966年文革前夕,这期间有多名年轻教员和学生参加了慕士塔格、公格尔、珠穆朗玛和希夏邦马峰的登山科考活  相似文献   

6.
正每到四五月登山季,珠峰大本营就会挤满跃跃欲试的登山爱好者,游客增加意味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登山垃圾不可估量据统计,1921—1999年,登山者们在雪山上一共丢弃了615吨的垃圾,其中包括排泄物、氧气瓶、水瓶等。那么多的垃圾。难道任由它们掩埋在雪里?珠峰成千上万吨垃圾到底应该怎么清理呢?"作为常规登山线路,珠峰南线早已人满为患,到处是垃圾和排泄物,令人作呕。"登山爱  相似文献   

7.
谁是你真正的支持者 鲍尔士是18世纪俄国著名的探险家,1893年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探险旅游时,与瑞典探险家欧文·姆斯相遇。由于两人都对极地风光具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沿北极圈做一次考察和探险。  相似文献   

8.
死亡体验,最初记录临死体验的人是瑞士地质学家,登山家阿尔贝特·海姆。1892年,他在登山俱乐部《年报》上发表了一篇纪实文章,文章记载了他的登山同伴遇险,死而复生30例。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随即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45年前,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45年后,中国人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此次登顶遭遇了许多困难,测量登山队员经历三次尝试终于成功,这背后有着三队人马的齐心努力。探路:修路队员首批登顶5月26日16时35分,6名来自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的修路队员已将攀登路线打通至珠峰峰顶,他们成为本年度最早登顶珠峰的人。在登山界,修路队员被称作"开路先锋",他们会在山体上借助岩钉、冰锥、雪锥等工具固定路绳。  相似文献   

10.
林夕 《科学之友》2004,(2):52-53
攀岩技术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65年,英国登山家、攀岩运动创始人埃德瓦特首次用简单的钢锥、铁锁和登山绳索等技术装备,成功地攀上了险峰。1890年,英国登山家马默里又改进了攀登工具,发明了打楔用的钢锥和钢丝挂梯以及各种登山绳结,把攀岩技术推进到了新的阶段。但是,种种难度较大的攀岩竞赛,则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出现的。当时前苏联高加索地区一些地方体协和军队中,率先开始试行攀岩竞赛,逐渐发展为全苏性比赛。1974年9月.前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组织,在苏联克里米亚发起举办了首届“国际攀岩锦标赛”.英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12个国家的213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此后.国际登山联合会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攀岩锦标赛”.比赛项目有个人攀登赛、个人平行计时赛和小队攀登赛等, 攀岩运动,又被人们誉为“岩壁上的芭蕾”。我国从1987年起已先后举办了5届全国性的攀岩比赛,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攀登赛、双人结组攀登赛和人工岩场的攀登比赛。但不论哪种比赛都是以攀岩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攀岩技术还可以运用到科学考察、工程技术、消防、建筑等广泛领域。开展这项运动,不但经费开支少,而且装备简单,还具有难、险、新以及竞争性和实用性强等特点。三点固定法是攀岩的基本方法,要领是: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和动作按照要求保持协调和均衡。  相似文献   

11.
文澜 《科学之友》2005,(4):29-29
1502年5月,探险家哥伦布率领4艘旧船与140名年轻人展开他第四趟前往新世界的航程。他因为此前成功以及失败的航行而早已声名大噪,这一次他希望能发现直通印度洋的航线。不过哥伦布这次航行并非吉星高照,最后他还算幸运,得以安全返航。到了1503年6月,哥伦布有两艘船已经在加勒比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大气物理学家、科学探险家高登义教授以其亲历,讲述登山天气预报的重要,以及他自己为国家登山队登顶珠峰进行天气预报和电视直播预测的难忘经历。在日常生活中,天气预报、预测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宝贵资源,做到决策和计划进退裕如,未雨绸缪;而错误的天气预报则相反,轻者可能让我们的境况雪上加霜,重者甚至带来生灵涂炭的悲剧。对于像登顶珠峰这样的极端高山的重大活动,天气预报的准确与否可谓生死攸关。下面,我就这个话题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经历。  相似文献   

13.
登山准备登山前最好应具备一定的野外活动经历,任何盲目的行动都是不可取的,你至少应了解当地的环境和气候状况。雪地登山前的准备工作中,装备准备是十分重要的。装备应包括:帐篷、睡袋、衣物、食品和工具等,所带的东西并非多多益善,但必需的安全工具,如冰镐和保暖用品等却一件也不能少。在决定登山前最好列一个所需装备的明细表,一件件地落实。必要的体能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这有利于提高身体适应高原的能力。高海拔地区特点高海拔地区氧气含量与平原地区不同。在海拔4000米处,大气压相当于平原地区的印外左右;在海拔5000米处…  相似文献   

14.
窦光宇 《科学之友》2006,(10):28-30
2003年9月,英国探险家戴维独自乘坐一个老式无篷柳条篮的热气球成功飞越大西洋,从而成为世界上乘坐气球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人。这一壮举不禁让人们对气球诞生以来所发挥的作用重新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烟草原产于拉丁美洲,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吸烟民族是印第安人。1492年,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在登上美洲大陆时,发现印第安人有吸烟的习惯。从此,随着探险家的船队,烟草的种子和烟叶被带到了西班牙、葡萄牙。此后不久,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将烟草作为医治百病的良药献给法国皇后,使烟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5月22日,从青藏高原的雪山之巅传来令人振奋的喜讯:这天凌晨,中国登山测量队15名队员,经历了严寒缺氧的严峻考验,终于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将五星红旗展示于地球之巅,并在峰顶架设觇标,为精确测量珠峰的高度迈出了关键的胜利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米兰 《科学之友》2005,(10):28-30
在秘鲁,有一处空寂无人的野山谷,传说在电闪雷鸣之夜,这里有时会突然出现战马嘶鸣、杀声鼎沸的“鬼声“。十多年前,一对父女探险家为了揭开这一“地球奇秘”,深入“鬼谷”考察,得出了“惊世骇俗”的结论,但却被科学界疑为造假,父亲因此含怨而逝。女儿为了雪耻,以超人的胆识和才智,终于让最挑剔的权威不得不信服。2002年9月,美国地球奇异现象探索学会终于承认探险家的结论,这对父女探险家在人类奇异现象探索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正>没有千古名人,没有绚烂历史,加拿大唯一能炫耀的是它广袤无垠的领土,和那红彤彤的枫叶。传承之路也是枫叶之路从10世纪起,加拿大这块富庶广袤的大地接二连三有了北欧、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探险家的足迹。1535年,第一位踏入加拿大的法国探险家杰克卡迪尔,当时只是为了探查前往东方中国的丝绸之路,却歪打正着地开通了加拿大内陆通道,使沉睡的广大沃土被唤醒了。  相似文献   

19.
指猴     
1780年,几名法国探险家来到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遥遥相望的马达加斯加岛。一日黄昏,夕阳正穿过轻纱般的薄雾,在森林上空盘旋,将无边无际的林海映衬得格外壮丽。探险家们沉浸在这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一边慢慢往前走,一边欣赏沿途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不知不觉,天色已暗下来。  相似文献   

20.
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一路蜿蜒至辽阔的大西洋。长期以来,这片神秘的流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探险家。2006年,澳大利亚著名探险家卡洛尔一行前往亚马孙流域探险,然而,神秘的亚马孙让他们历尽磨难。当卡洛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