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g-Au、Au-Cu二元合金形成能和高温相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郑伟涛 《科学通报》1990,35(9):705-705
合金相图是材料研究的重要基础,对合金相图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合金形成能和组态熵的计算。50年代初由Kikuchi创立的CVM方法对合金组态熵的计算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近似模型,为相图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然而,对二元合金形成能至今仍只限于唯象理论的研究。本文则在贵金属位能函数理论的基础上,从合金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出发,对二元合金形成能进行了定量计算,并从微观角度对形成能进行了定量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单斜辉石中富钾出溶体: 对芝麻坊橄榄岩来源深度的限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芝麻坊石榴石橄榄岩的单斜辉石中发现了定向排列的富钾叶片状出溶体相. 综合研究表明, 这种出溶体与金云母的成分相当, 电子衍射也与金云母的指标参数相吻合, 其形状为直径1 μm左右、长度约5~30 μm的叶片. 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显示, 这种与金云母成分相当的富钾出溶体的(001)面平行于单斜辉石的(100)面定向排列, 电子衍射分析该出溶体为1M多型. 高分辨晶格条纹像也显示出层状矿物在[001]方向所特有的堆垛层错的特征. 这种含有1M多型的富钾出溶体的单斜辉石来源可能达到240 km的地幔深处, 因此是超高压板片折返初期降压出溶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液态亚共晶铝铁合金结构因子的预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θ-θ液态金属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675℃时Al-1.1%Fe(质量分数,下同)合金的溶体结构及其与熔体热历史的关系,并用纯铝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未过热铝铁合金熔体的结构因子的小角部分出现预峰,高温过热后预峰消失;而纯铝溶体的结构因子在过热前后基本不变,也未出现预峰。预峰的出现是液体是存在中程序的标志,预峰直接对应于Fe-Fe原子在中程序尺度上的关联。以晶体结构作为一级近似,就可以构造一个液  相似文献   

4.
在大别山碧溪岭石榴石橄榄岩的早期世代粗粒橄榄石中发现针状出溶体,长度为5-30μm,宽度2-6μm,沿橄榄石」010」方位定向排列。经综合方法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针状出溶体为含铁铬磁铁矿,是β相橄榄石中出溶体,它说明该超高压榴辉岩-超镁铁岩体形成的压力不只局限于柯石英-金刚石稳定场,有可能在大于10GPa以上形成。  相似文献   

5.
詹季虞 《科学通报》1985,30(1):30-30
一、引言不同的多组元相的合成物的热力学关系必须表作组元成份和温度的函数,这种关系已被用各种相互模型描述。理想溶体模型假设溶体的克分子过剩吉布斯能量G~E为零。Hildebrand假定二元溶体  相似文献   

6.
混合群体连锁不平衡的群体遗传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混合群体的连锁不平衡结构及其随世代衰减规律的分析在实现致病突变基因高解析度定位研究中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前景,以无选择、无突变的无限随机交配群体为对象,研究群体的基因频率、连锁不平衡水平和混合比例等因素对混合群体连锁不平衡结构的影响,导出了使混合群体连锁不平衡值实现最大的混合比例,研究表明,由于未曾意识到混合群体连锁不平衡值随世代的衰减速率的特殊性,前人一贯采用的一般非混合群体衰减速率的不完全知  相似文献   

7.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晶体结合能的计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吕振家 《科学通报》1979,24(16):742-742
结合能系指破裂分子或固体的价电子结合所需的能量。它不仅决定固体的宏观性能,对深入揭示分子和固体的微观结构也有重大意义。但关于结合能的定量计算,除最简单的离子晶体外,只对少数晶体进行过粗略的计算,而且误差一般都较大。例如和对碱金属晶体结合能计算结果,平均和最大误差分别为19.6%、48%和4.3%、10%。而对  相似文献   

8.
韦钦 《科学通报》1987,32(21):1624-1624
一、引言 近年来,对处于原始淬火状态的非晶态Zr基合金超导电性及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且已获得不少规律性的认识。但是,对于超导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的价电子态密度变化和蕊能级结合能变化的研究。尚没有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类合金中超导电性与其电子、声子结构,电-声子耦合强度等微观参量的关系,我们对处于原始淬火态和  相似文献   

9.
周澄明 《科学通报》1983,28(15):918-918
X光电子能谱(ESCA)是研究络合物结构的重要物理方法。根据参与配位的原子在络合前后电子结合能(E_b)的变化,可判断络合物中是否形成配价键以及确定参与配位原子的性质(给予体或接受体)。此外,配位体分子中取代基性质对配位原子电荷密度的影响,在E_b值  相似文献   

10.
在大别山碧溪岭石榴石橄榄岩的早期世代粗粒橄榄石中发现针状 (或杆状 )出溶体 ,长度为 5~ 30 μm ,宽度 2~ 6 μm ,沿橄榄石 [0 10 ]方位定向排列 .经综合方法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针状出溶体为含钛铬磁铁矿 ,是β相橄榄石中出溶体 ,它说明该超高压榴辉岩_超镁铁岩体形成的压力不只局限于柯石英_金刚石稳定场 (3~ 4GPa) ,有可能在大于 10GPa以上 (即 30 0km深度以下 )形  相似文献   

11.
非晶态Pd—Cr—Si合金的电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Si非晶态合金常作为非晶态合金的一个典型。我们拟系统研究添加元素对其电子结构的影响。我们用电弧锤砧法制备了非晶态合金Pd_(73)Cr_7Si_(20)和Pd_(80)Si_(20),并用PHI-550型多功能电子能谱仪测定了它们的光电子能谱,其价带谱。各元素的电子结合能及化学位移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2.
高熵非晶合金是指由5种及5种以上元素(近)等原子比组成,符合无序致密堆积的结构特点,且在非晶形成过程中满足热力学、动力学及结构条件的合金.高熵非晶合金兼具高熵合金的成分特征和非晶合金的结构特征,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有作为结构功能材料的潜力.本文以Zr-Ti系高熵非晶合金为例阐述其发展现状,首先总结高熵非晶合金的成分设计思路和晶化行为,然后介绍高熵非晶合金的力学、耐磨、耐腐蚀、热氧化、热塑性成形等性能,最后展望高熵非晶合金的发展前景与前沿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陈雪  宣益民  韩玉阁 《科学通报》2010,55(7):629-636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太阳能热光伏系统进行建模分析, 研究并比较了系统各组成部件中的熵产大小, 同时讨论了各模块的转换效率. 分析了辐射器温度、聚光器会聚比、电池禁带宽度、电池温度及滤波器透射率等参数对熵产及效率的影响. 得出系统总熵产随着辐射器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而随着聚光器会聚比的增加, 系统总熵产逐渐减小. 电池禁带宽度、化学势的增加使得系统各部件熵产减小, 电池温度的升高影响了其转换性能, 使得熵产增加的同时转化效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Cu-Au二元合金有序—无序相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伟涛 《科学通报》1992,37(2):179-179
作者在文献[1]中已对Cu-Au合金的高温相图与Ag-Au二元合金相图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应用CVM方法和自然叠代方法对Cu-Au二元合金的有序一无序转变的相平衡曲线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从微观角度对这一转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21,66(23):2930-2942
气体分离膜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具有突出优势,是一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气体分离技术.基于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的混合基质膜兼具聚合物膜材料的易加工性和金属有机框架的优良气体选择吸附特性,受到全球学者的关注.如何有效调控两相界面处微观结构,改善混合基质膜材料的气体分离性能是混合基质膜领域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热点问题,主要综述了近几年学者在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基混合基质膜的界面结构设计优化、膜材料构效关系研究、膜的规模化制备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介绍了如何优化与表征界面结构以及金属有机框架与聚合物对膜性能的影响规律两个方面.此外,对混合基质膜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高性能混合基质膜的理性设计等方面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子星内壳层是由原子核与其周围的自由中子气和电子气共存而构成的非均匀物质.天文观测表明部分中子星内部可能存在高达10~(18)G的强磁场.因此中子星的内壳层结构会受到强磁场的明显影响.本文采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描述核子间相互作用,并考虑了质子和中子的反常磁矩.利用Wigner-Seitz近似描述中子星内壳层中的非均匀分布物质,并采用自洽Thomas-Fermi近似方法处理在强磁场环境中WignerSeitz原胞内的核子以及电子分布,从而研究强磁场对中子星内壳层中的非均匀相结构以及壳核相变等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与无磁场情况相比,内壳层中非均匀物质的每核子结合能、原子核pasta相结构和壳核相变密度等性质在磁场B≤10~(17)G的环境中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B≥10~(18)G的强磁场会对中子星内壳层中的pasta相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使各种pasta相的每核子结合能降低,非球形原子核出现的阈密度和壳核相变密度减小.随着磁场强度B的增加,球形Wigner-Seitz原胞的半径减小,同时原胞内的核子分布变得更加弥散.  相似文献   

17.
摩擦磨损过程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振东  薛群基 《自然杂志》1998,20(4):220-228
摩擦学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影响摩擦磨损过程的因素不仅众多,而且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与其他技术基础学科相比,摩擦学理论对工程的指导作用远远处于落后的地位,因而必须转换角度,从综合和系统的观点加强定量模型的研究.非平衡态热力学研究的发展为这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以熵平衡关系和超熵产生不等式为基础,以熵为表征参数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摩擦磨损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按照熵平衡关系将摩擦磨损过程分解为热传导、扩散、粘滞性流动和摩擦化学反应四个子过程,回顾和总结了相应的研究状况,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过康民 《科学通报》1983,28(7):412-412
人们用半经验理论、电子理论和价键理论对晶体结合能进行计算。然而没有一种比较满意的理论使过渡金属结合能计算值接近测量值,问题在于对过渡金属键合的机理不十分清楚。一、电子径向分布函数与结合能  相似文献   

19.
质量(或结合能)是原子核最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一个好的结合能公式,对于分析许多问题,例如α衰变、β衰变、核反应Q值及裂变等,都是很有用的。最近,达诺斯(M.Danos)与席雷(V.Giliet)提出了一个原子核的结合能新公式[,]。魏茨泽克(Weizs注eker)原来的结合能半经验公式中的对称能项及对能项被代之以与S认群的卡塞米  相似文献   

20.
应用同步辐射 (h ν =100 eV)和XPS研究了稀土金属Gd室温下在清洁的Ni(110 )表面上的生长过程 .发现了随着Gd膜厚度的增加 ,Gd(4f)谱带由位于 8 5eV的单峰向位于 8 5和 10 8eV的双峰结构转变 .Gd(4d)峰亦有类似的结果 .该表面在 6 0 0K高温退火引起了Gd 4f和 4d双峰中的高结合能峰的强烈衰减和消失 .对室温下Gd在Ni(110 )面上的生长模式及在高覆盖度时生成的Gd 4f和 4d高结合能峰的本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