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巫山地处三峡腹心,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富。任乃强、邓少琴、袁珂等先生筚路蓝缕,管维良、任桂园等教授发扬广大,致力于"大巫山文化"体系建构、巫文化研究、巫臷文化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李星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3,(2):16-25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3.
湘西苗族民间舞蹈是苗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融舞、歌、戏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生态群落。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生发、承传和发展,与楚巫文化、耕猎文化、歌乐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武陵民族地区近年来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和问卷分析,在阐述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从而为该区域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双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2):54-55,59
武陵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在此,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特色文献。介绍了武陵地区的文献特色,阐述了武陵地区高校图书馆收集特色文献的优势,提出了武陵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7.
8.
程地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5):1-7
宋玉《神女赋》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曹植《洛神赋》及汉魏六朝艳情赋有直接的源流关系,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还厘清了《巫山高》的演变轨迹以及"云雨"寓意与先隋诗歌的关系,概括了巫山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9.
任桂园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4)
巫山文化是三峡文化的核心。它是一种根植于本土的原生性文化 ,同时亦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质。在神女故事的流变与探源中 ,又铸就了巫山文化浪漫主义精神文化特质。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 ,则使巫山景观文化独放异彩。现代巫山旅游文化即是构筑在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巫山文化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陈斌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9(4):104-106
文章从武陵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入手,回顾了该地区近几年来在英语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其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了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平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5):14-19
族际通婚是反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该地区历史上的族际通婚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至唐宋时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由个别通婚向集群通婚发展、由上层统治者通婚向下层民众通婚发展、由一般通婚向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该地区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自然因素五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武陵山区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发展现状为例,以民族体育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为重点,从拓展思维以及体育文化生态、文化优势、特色旅游、经营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武陵山区体育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祝方林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20(8):122-124
武陵地区改土归流后,大量汉民的迁入改变了该地区的民族构成,也改变了社会结构。这时的农民对于生产的安排与土司时期是不一样的,土司时期是封建领主经济时期,农事安排的主动权在土司阶层;与清末(1840年后)时期也是不一样的,清末因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境地,国内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为国内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淹没;这一时期,农民的农业生产安排主要体现在农田、种植品种、农事活动中巫术等的安排和宗族组织在农事活动中的渗透上。本文利用经济人类学理论,解释了农民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安排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本文分析了武陵地区资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特征,同时提出从优化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可替代资源、盘活企业资源、树立"绿色管理"理念等方面来培育武陵地区资源型企业核心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白洪清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3):90-92
在武陵山区利用水库底层水养殖大鲵1年,成活率100%,平均增重1.92 kg/尾,平均饵料系数为2.23,平均摄食频率为6.2次/月,9~12月为主要摄食月,占全年摄食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宗族是我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宗族一旦被赋予种种文化内涵后一定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宗族势力是宗族和宗族文化偏离正常轨道的产物,对农村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政权及农村法制建设具有不利影响。正确看待宗族和宗族文化问题,对宗族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中所起的互助作用要给予肯定;对宗族组织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行为要进行辩证分析;对农村宗族势力对农村政治生活的不当干预要加以有效遏制。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步消除宗族势力存在的经济根源;及时掌握宗族和宗族文化动态,化解宗族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17.
民生体育是民生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武陵山民族聚居区民生体育发展仍存在着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薄弱、弱势群体体育参与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提出了特色化体育场地建设与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对策建议,在逐步提高民众健身意识和保障弱势群体体育参与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武陵山民族聚居区民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泽海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1):59-62,98
武陵山区要在未来10年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培育内生动力,摆脱经济依赖性,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区域分工,实现武陵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柏权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1):21-26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相继迁入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复杂。改土归流后,民族分布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是区域内苗、土、侗等民族迁徙流动,有的世居民族被强制性外迁;二是汉人大量迁入,民族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以武陵山区经济建设为核心,研究该地区的GDP增速、动态度、3个产业的变化、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极差值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其经济发展特点,对武陵山区脱贫致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