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立足新型城镇化的"人本"视角,从人口、消费、教育、就业等八大方面,构建了包含26个基本指标的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质量测评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年人口城镇化质量做出实证测评.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质量差异较大,且呈现明显的区域聚类特点;各省份均有不同的发展特色;教育经济和产业医疗是决定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先决因素,人居环境与人口潜力是衡量各省份后期城镇化质量的关键.因此,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应当把教育、经济与就业因素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同时不能忽视人居环境与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现状调查、形成原因分析以及对西部地区就业环境分析,明确指出了西部高校学生与就业环境不适应的深层次原因,提出西部高校学生应主动调整就业观念适应西部就业环境才是解决他们就业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3.
以吉首大学2015—2019届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为例,从就业行业、就业岗位和就业区域3个方面分析了统计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态势良好,具有就业行业选择多和就业岗位专业性强的特点.根据统计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针对提升西部地区统计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马丹 《科技信息》2010,(6):30-30,33
文章关注北京市家政工人的就业特征,提出应该运用综合性的多重视角来研究家政工人。这些视角包括:非正规就业、情感劳动、劳动性别分工、家庭劳动分工与全球化的劳务输出链。其中,"非正规就业"与"情感劳动"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非正规就业是其外在就业形式,情感劳动是其内部劳动特征。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199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区域实证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投资的就业效应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带来就业的迅速扩张,即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拉动作用有限,在某些省份甚至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西部计划项目作为目前国家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发扬社会志愿服务奉献精神的重大建设工程,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及协同地区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基于西部计划目前实施的显著效果,本文从国家、高校、志愿者三大主体视角出发,以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进行调查,通过优劣势分析,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地区项目不断完善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上广东省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困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主要从实施层次性就业指导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务实就业这两个方面来入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团队、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搭建高校供需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8.
利用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制造业规模、投资、就业、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发现,除了区域经济水平在长期和短期都对本区域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外,其他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的影响方向和大小有所不同.从长期来看,东部地区制造业规模对生产者服务业具有挤出效应,而投资和就业能显著地促进行业发展;中部地区投资、就业和城市化水平都对生产者服务业产生了负向影响;西部地区除了制造业规模影响为负值之外,其他因素都能促进行业发展.从短期来看,东部除了投资、中部和西部除了城市化之外,其他因素基本上对行业发展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西部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可以从投资、就业、产出等方面进行分析,本从制度安排的视角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要推进西部所有制结构调整,西部地区应在国家供给的制度框架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是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小龙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1):31-31,90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信息化将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级次,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现代化和高级化,促进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发展,实现人才集聚,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就业水平。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都认为发展劳务经济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意义却并未明确。本文从定义、特征、分类及相关概念的比较等方面对农村劳务经济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例对其发展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初我国实施了《劳动合同法》,此法的出台不仅规范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基于《劳动合同法》与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尝试提出在此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本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出四大新特点: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民工荒”与“返乡潮”交替出现;就业结构失衡局面在逐步改变;“血地缘关系网”已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纽带。本文分析了新特点的成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大规模产出,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这种情形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尤其严重,致使每年100多万应届毕业生不能当年就业,这既影响到国家"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原因的分析,并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探究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可行途径,提出建构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支持网络,对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丰富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理论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西藏劳动力就业现状及特征,认为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供给质量差等是西藏劳动力就业的主要特征。针对上述特征提出了促进就业发展的建议: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巩固义务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兼顾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从法律层面创新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并不断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担负起对农民工管理、服务的法定责任,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政策支撑;同时不断完善劳动法体系,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及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亟需解决。文章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校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等。其中,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影响尤为巨大。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难,既存在诸多客观原因,也有大擎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学校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与劳动就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问题。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促进着经济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的生活 ,从而影响与经济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劳动就业。本文从高新技术的广泛影响出发 ,深入分析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影响 ,并针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提出我国应该采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牛艳华  黄向球  李赛 《河南科学》2013,(12):2269-227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为探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利用近几年来河南省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县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特征、发展趋势及促动因素,并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应重点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及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同时提升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城乡互通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县域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进而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