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顾颉刚是我国"古史辨派"中心人物,"疑古辨伪"是其主要史学思想,古书辨伪思想又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其辨伪思想渊源、主要思想以及史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其在中国辨伪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层累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中国传说的古史系统,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由不同的时代“层累地造成”的。顾颉刚的性格和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使顾颉刚选择了一生做学问的道路,并使他形成“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的治学理念和不盲从名人和权威的治学态度,从而为他疑古史观的形成打下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1923年,30岁的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为史学界一颗新星。1926年,顾颉刚的史学巨著《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思潮,对现代史学研究影响颇大,但疑古思潮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问题是文化建设方面不足,造成了古代历史的很多空白,对古代典籍搞了很多“冤假错案”,极需反思。“走出疑古时代”,重建古代历史系统,是目前史学界的共识。由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主编的《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是应运而生的一部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5.
崔述是清乾嘉时期一位出色的辨伪学家,为廓清旧的古史体系,拨开自汉以来的古史迷雾作了重要贡献,其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直接为近代疑古思潮提供了养料,此外,催述治史有自觉追求证据确凿,逻辑严密的朴素理性主义精神,十分重视史学方法的总结,然而,崔述以经书作为考证古史的唯一准绳,使他在确立可信古史体系 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6.
论顾颉刚与崔述的学术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述的学术思想是顾颉刚疑古思想的重要来源 ,其间也存在日本疑古思想的外来影响 ,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 ,在 192 3年正式提出“层累说”以前 ,顾颉刚还没有见到日本那珂通世本《考信录》。其后 ,他整理编订《崔东壁遗书》 ,是以陈履和刻本为底本 ,并参考了那珂通世的研究成果。关于顾颉刚、崔述与日本学术思潮的关联 ,主要有 :1 胡适“极少数人欣赏 ,多数人不承认”说和钱穆“传矣而不广 ,存矣而不著”说 ;2 王煦华“质的变化”说和邵东方“根本差别”说 ;3 廖名春“可能接受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说 ;4 李庆“中日两国研究互动”说和钱婉约“共同源头”说 ;5 李学勤“疑古思潮在日本也有进步意义”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骤起的西化大潮,在1928年全国统一之际,渐趋沉稳。后至1938年,以抗战为界,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主观立场都有明显的转变。古史辨派主要成员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及其师友傅斯年、冯友兰、钱穆等,亦莫不因时局的巨变而有所折中。1929年顾颉刚所遭受的“‘中华民国’的一件文字狱”,其前因后果及其前后解释中的变化,虽然只是时势变迁中的插曲,仍不失为学术方向抉择与学者自身进退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就是揭示了中国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他还详尽地论证了战国秦汉学者尤其是刘歆编造古史的过程。这一卓越见解廓清了笼罩中国古史二千年之久的迷雾,恢复了古史原貌,对于中国古史研究实有不没之功。战国秦汉学者编造的古史系统是由上古时代三大部族的祖先构成的:女蜗、盘古属于苗  相似文献   

9.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是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家,在古史研究、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也同时贯穿在上述研究中,他把神话与史料、实地调查所得相结合,把民间信仰纳入到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的框架中,目的是把握民众的思想,从中找到中华文化之根,唤醒民众参与到救亡图存运动中来。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的疑古史观是我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桥梁。它反对封建意识,运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它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将历史辩证法运用于史学研究。疑古史观还体现了对史学主体意识和主客体关系的重视,为史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丁山先生早期从事甲骨文字的考释,1930年开始转向古史学的研究,其古史成就中,关于宗族、神话以及氏族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同时他借鉴了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以及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等观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钱穆先生与20世纪的古史辨派有复杂的关系。他早年受其影响,论著不乏疑古精神,但后来又批评古史辨派,到晚年批评得尤为厉害。原因是对古史辨派的破立观、对神话传说的态度及古史研究方法持有不同观点。钱穆对古史辨派的批评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俊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1):116-118
在研究中国古史的过程中,顾颉刚对《史记》的评述多散见于他的随笔。虽然篇幅短小、主题细碎,但成果可观,涉及到《史记》的史料搜集、人物创作、文学性、历史观等诸多领域。其中许多创见独树一帜,对深入研究《史记》的精髓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与批评     
顾颉刚古史辨:图一面,卷头语一面,自序一 O四面,目录八面,本文二八立面;北京朴社出版;北京景山书社代售;卖洋甲 种二元四角,乙种一元八角,丙种一元二角。 北京大学顾君颉刚著有古史辨,其第一册现已在北京朴社出版。此书实为近年吾国史学界极有关系之著作;因其影响於青年心理者甚大,且足以使吾国史学发生革命之举动也。其书首为自序,述其自己为学之经历,及其目己著书之志愿;盖其人自幼即有志於史学,且愿作“科学的史学家”者也。原书第一册分为上,中、下,三编,皆辑录其师友与自己往来之论辨。其丰富於怀疑的精神,大抵谓古史多不可信,并言尧…  相似文献   

15.
疑古是解决历史谜团的一把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廿世纪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思潮有功也有过,应一分为二看待;疑古思潮应该走出,疑古精神必须发扬;以“前四史”为例,可信的正史也有许多舛误之处;“乡”、“亭”及“三老”考证及推断,最能显示疑古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推动作用;疑古必有据,为疑而疑,势必走向反面,就会得出一些遗笑大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史辨派”及其影响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总结的专著。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古史辨学术研究工作的继续;第二,相关的专题性的学术研究。总的说来,学术界对古史辨派的总结、肯定居多,应有的学术争鸣较少。台港及海外在对古史辨派的专门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研究上较国内开展得早,不仅有单篇研究论文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还出版了较多专著。但也存在明显不足,除意识形态因素以外,主要是缺乏对国内资料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六心”,就是信心、决心、恒心、专心、“疑”心、虚心。信心是学有所成的重要条件;有了决心,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理想;坚持不懈的恒心。又是实现决心的重要保证;专心让你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学习上,使你学有效率;“疑”心让你辨伪去妄,进发出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虚心让你博采众长,丰富自己。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不端的防禁与惩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不端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有书籍作伪与辨伪活动,并进一步产生辨伪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抄袭剽窃之风抬头,引起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进行防禁和惩戒.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郑樵学术思想的特色、顾颉刚研究郑樵之经过和郑樵对顾氏的影响.郑氏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博学多闻以求会通、批判传统勇于创新两点特色.顾氏是民国10年(1921)秋冬之间开始辑集郑氏的《诗辨妄》,全书于民国22年(1933)出版.在辑集过程中,又完成《郑樵著述考》、《郑樵传》两篇,刊于《国立北京大学国学丛刊》.至于郑氏对顾颉刚的影响,可分启发孟姜女故事的研究,启发《诗经》研究的新方向两点.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通过清学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提出了作者的学术史观和治学态度。粱启超在提到“学问的价值”时指出在于“善疑、求真、创获”,而其学术史观也体现出了这三个方面。笔者从善疑、求真、创获的角度以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方面分析梁启超的学术史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