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言意之辩已持续两千多年,涉及逻辑哲学、语言文学诸多领域。通过概论“言尽意”和“言不尽意”正反两方在言意之辩长期历史进程的若干关节点,讨论了双方的得失;期待双方继续调整各自的论点,深化论证,实现互利双赢;阐发了言意之辩的逻辑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体现出来的。庄子的“言不尽意”论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对语言和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语言,作为达“道”的工具的局限性有着充分的认识;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则进一步指出:对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摆脱言、象的牢笼和陷阱,而且还要诉诸“忘言”、“忘象”的内心体验。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和王弼的“得意忘言”论共同影响和铸成了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得意忘言”的诗性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3.
第一,认为语言不可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言,其不可见乎?”第二,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六经)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第三,西晋哲学家欧阳建提出“言尽意”的学说,认为“形不待名而圆方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以彰,”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语言概念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事物的工具。他说:“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驳斥了魏晋玄学家“言不尽意”的论点。欧…  相似文献   

4.
言意关系是困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老问题。在中国,从古至今,主张“言不尽意”的向来比主张“言尽意”的多。如果把“意”的外延确定为思想和情感,并且认为,一方面,明晰的语言可以把思想表达清楚,另一方面,虽然直接用语言在绝对意义上无法把感情表达完整,但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就能够让受话人“触景生情”,使受话人能够对说话人所要传达的情感“感同身受”。因此,“言不尽意”的根本性困境是不存在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还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5.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不但是哲学的方法论问题,也是文学(诗学)所关心的问题。玄学中“言意之辨”是其根本方法论,同时也是佛学的重心之一。玄、佛对“言意之辩”的见解,也深深影响到中国诗学,并且对诗学起到了促进、深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史上有哲学“言意之辨”、文学“言意之辨”、艺术“言意之辨”和佛学“言意之辨” ,它们本属不同领域的研究 ,却在“言意之辨”这一命题下取得了一种同构关系。研究这种同构关系 ,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7.
言意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象 ,过去我们一直都是把它当作是一道认识论命题 ,这实际上是对它的误解。从老子、庄子、王弼等人对言与意的理解来看 ,意不仅仅是一种观点 ,而是道。道不仅仅是宇宙间的规律 ,更是一种境界与自由。得意忘言已经超越了知识的局限 ,与体验和直觉融为一体 ,成为一种修行方法。因此 ,仅仅以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来理解得意忘言 ,是无法理解中国哲学的真正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道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道法自然”,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道家“行不言之教”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道家“以不救救人”的思想要求不以扭曲人的本性去教育发展人;道家“无用之用”的教育理念要求博专结合;道家“正言若反”的观点揭示出教育自身的根本局限性和深刻悖论;道家“得意忘言”的主张启示人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力的培养;道家“谋于未发”和“图难于易”体现了教育的预防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道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明初理学家薛瑄的教育思想一方面继承了朱学,另一方面又有所创新。他以“复性”作为教育宗旨,以“知性”为教学内容,并提出了“格物致知”、“自我体认”等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鲜明地体现了明初朱学教育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写作者以语言为工具,当它面对审美体验时,所要表现和追求的是“真意”和“深情”,它们之间的不对应,就自然导致了“言不尽意”、“不可言传”的语言痛苦。艺术在于创造,写作在于创造,就在于突破语言这种困境,使之扶“痛苦”到“艺术”,以有限手段达到无限运用。  相似文献   

11.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代学者或把它视为阐释学的理论命题,或把它当作修辞学的理论观点,然而均因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语情境,结果都是对孟子原意的错会。通过转换视角,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言语实际情境,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其原意应是对当时“言意之辩”的理论拓展,更是一条以划分语义层次为前提,以确立受话者主体地位为依归,以探求会话含义为目的的语用学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2.
苏辙文章论     
苏辙文章理论的精髓是“文者气之所形”,他沉酣于古文,“文者启天下之未悟”,“得意忘言”,“博学高文”都与“气”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以来,后代学者或把它视为阐释学的理论命题,或把它当作修辞学的理论观点,然而均因脱离了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语情境,结果都是对孟子原意的错会。通过转换视角,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言语实际情境,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其原意应是对当时“言意之辩”的理论拓展,更是一条以划分语义层次为前提,以确立受话者主体地位为依归,以探求会话含义为目的的语用学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4.
优先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战略性问题。承担教师教育的学校,其本质和基本的特色就是师范。它是教育中的“工作母机”,是培养各类教师的“基地”。  相似文献   

15.
“言不尽意”是中国特有的话语生成和理解规则,它既表达了语言的局限性,同时肯定了这种从无生有的无限性,这一辩证思想对中国文化社会生活影响深远。歌词话语拥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当下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镜子,同时具有高度的艺术文学鉴赏性,“言不尽意”的思想理念,在歌词话语中有着非常直观的折射。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教育改革首先应从教育理念着手,进行更加扎实而有效的变革。从“何谓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转变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转变教育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可以使我们对新世纪教育理念的问题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化述了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主要的教授与考试方法一诤辩的学术渊源和在藏区的传播发展,以及诤辩的主要内容、方法等。阐明诤辩不仅是藏族哲学思想的方法论,也是藏族传统寺院教育中最重要的手段,对现代教育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晓玲 《海峡科学》2003,(10):49-49,52
本文讨论了在数学教育中“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引申至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生理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大多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体。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不仅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虽然“问题学生”的成因复杂多样,但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区分“问题学生”的不同类型并掌握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赏识教育和警示教育,从而达到教育转化、预防矫正“问题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城乡教育融合”是党和国家“城乡融合”战略中的应有之义,是“城乡教育统筹”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化与发展,是解决新时期城乡教育关系的根本指针和核心原则。“城乡教育融合”的体系构建与系统推进应站在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教育关系发展的时空格局中,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为指导,克服“城市偏向”与“乡村偏向”的二元对立,确立城乡教育地位平等、互帮互助、协同发展的融合原则,建构以城乡教育系统互融为主体的内核系统、以城乡社会交融为辅助的外缘系统,以及促进内外系统沟通联结、以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中介系统,并完善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支援帮扶和城乡教育主体“主体性自觉”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