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楚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三峡地区作为古代两个民族争夺与交融的特定区域,他们对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三峡沿江两岸大量的古民居建筑群,作为峡区古代文明遗存的有形实体,其集聚形态、建筑特征都留下了巴楚民族文化的强烈印记。通过对巴楚族源及文化关系的梳理,探究巴楚文化与该地区古民居艺术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三峡地区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总结其艺术成就,为研究和保护三峡民居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姜明 《科技信息》2008,(33):14-14
通过对三峡所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间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三峡民间体育形成于三峡特殊的自然环境、多民族交融的社会环境之中,研究它的地域文化特征,有助于理清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对三峡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间体育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传统民居形态的形成,其中,自然环境是传统民居形态多样化形成的物质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地形、水的因素等;社会文化环境是导致传统民居形态差异的功能导向因素,主要包括民族、传统性因素、宗法制度因素、宗教文化思想因素、技艺因素、防御性因素等.自然环境诸因素和社会环境诸因素二者互动动态...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传承,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从传统民居装饰对古建的研究和修复、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对建筑历史文脉的传承等几个方面对川西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三峡移民的重要时期,随着大批外来人口的定居,改变了元末以来三峡人口锐减、地方凋敝的局面。移民的到来促进了三峡人口和垦田亩数的增加、行政建置的变化、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化的传播与整合,最终对当地社会的变迁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颖  曹荣林 《河南科学》2010,28(3):360-364
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问题,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装饰细部、建造手法的地区差异性着手,提出出现地区差异性的原因和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继而提出城市地域建设需要借鉴传统民居的建造手法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想法,最后提倡现代城市建设应尊重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相协调,以此创造健康、优美、宜人的人居境域,促使生态、人性和文化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闽南民居独特建筑风格的研究入手,分析地域文化对当地建筑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发展,从而确定保护传统、保护地域性建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综合文献资料,对传统民居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从自然因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揭示传统民居形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以期从建筑整体机制上把握宁波民居聚落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并为宁波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了可鉴的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之间有一种相通的关系,二应当相互借鉴、相互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介绍了侗族以及湘西侗族居民的基本特征,然后从民居造型结构的地域表现、民居材料的地域表现以及民居建造与地域民俗表现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湘西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特色,并结合地域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生产劳作、居住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民居地域艺术特色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论述了三峡库区传统手工艺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分析了蕴含其中的丰富文化知识;针对三峡工程的兴建对库区经济文化的影响,阐述了加强保护与传承三峡库区传统手工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为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做出一些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茶谚是伴随着茶产业发展而派生出的一类典型的茶文化现象。三峡茶谚语积淀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内涵,其内容包括茶与环境、茶与技术以及茶与生活等,其特征表现为具有综合性、群众性、传承性和教育性,三峡茶谚的整理分析,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峡库区江面漂浮垃圾的治理背景及相关需求,分析了三峡库区的水域特征,包括其地貌特征、水位周期交变特征及水环境特征;研究了三峡库区自2003年首次蓄水135米水位至2009年11月蓄水175米水位以来江面漂浮垃圾的形成、分类及特征,最后对三峡库区江面漂浮垃圾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三峡工程的建设、三峡百万大移民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破坏,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逐渐失守,不少传统音乐已经或正在消亡。如何拯救三峡地区的传统音乐成为当前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可以从"活态"拯救、教育拯救和"人本"拯救的角度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救护工作,以期实现三峡地区传统音乐的常态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部分支流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需要对三峡库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建设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好,管理简单,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库区山地地形特点建造人工湿地,不占用耕地,还具有固坡防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三峡地区地貌演化过程,利用GIS技术,基于DEM,建立起了地貌演化模型,提出了一种可形象直观地进行地貌演化模拟的方法,形象再现了50×104a前三峡地区的地貌形态,并对50×104a以来三峡地区地貌演化进行了过程模拟,结果表明50×104a以来,中部抬升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7.
论三峡民间美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民间美术是原始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由于三峡地区环境的险峻和封闭,较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上层艺术的干扰,较多地保留了原始艺术所固有的特征,构成三峡民间美术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稚拙单纯的原始美、夸张传神的意象美、古朴粗犷的阳刚美、含蕴丰富的意韵美、材料朴素的质地美.  相似文献   

18.
三峡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人类学中一个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均极为显著的三峡地域文化形态,因为诸多客观原因,其中许多具体音乐文化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加速消失,综观当今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对三峡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承传,成为当下三峡区域文化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相关组织和单位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吊脚楼是土家族山地文化的表征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折射了土家人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思想,又暗含了土家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伦理观,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土家族吊脚楼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的危机日益凸显,我们应当采取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才能及时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三峡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该区域有着许多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采取合理对策,加强对该区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