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时期出现的一批红色经典,因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缺陷和过于浓重的政治话语色彩,已被当下语境所冷落。但体现于其中的思想性则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资源,对这种精神资源的开掘和继承仍将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色经典在“文革”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阅读沉寂和90年代后期再度走红的沉浮。其文本自身的缺陷,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反思和新文艺思潮的冲击,当代文学史教育与研究中的断裂,以及大众与精英的双重逃离,共同造成了红色经典的阅读沉寂。而20世纪末的历史怀旧语境,国家文化建设的策略需要,文本艺术价值的再认识,以及市场的推波助澜,又合力推动了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红。探析其沉寂和走红的原因,对于厘清认识以及文学理论新体系的构建将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已成为一种艺术创作和大众文化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红色经典改编文本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改编者改编的文学剧本、导演拍摄制作的分镜头剧本和观众接受的电视剧这三种不同层级的文本构成的。这些不同层级的文本构成了西方后结构主义理论家所说的互文性(文本间性)关系,而不同接受者对这些不同层级文本的接受,同样也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4.
红色经典文学是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红色经典文学研究亦可视为红色资源传播教育的重要方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经典文学的评价及其文学史地位几经变迁,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红色经典文学研究热潮出现了一种去革命化倾向。红色经典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其文学史地位的变迁,对红色资源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俄苏文学是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和重要研究视点。在嬗变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叙事与俄苏文学形成了一种弥合与疏离的关系。俄苏“红色经典”对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叙事精神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界对所谓“正统”历史题材小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的话语权、话语策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90午代以来批评界的某些变化以及社会思潮图景的某一侧面,这将对今后的文学史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祥剑 《科技信息》2013,(5):253-253
随着人才的社会需求,中职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如何培养出德育素养高的中职生,是学校思考的重点。以"红色资源"和《弟子规》装点校园文化,在中职生中广泛开展学红色经典和《弟子规》的活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寻找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怀旧情结与红色经典改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经典改编热”是主流意识形态、商业话语、市场机制和艺术规律等多方力量参与“怀旧”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文化系统中强有力一翼的中国影视艺术复杂的审美文化品格及文化指向。其复杂性既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复杂多元的文化情境,同时又像一种集体性的精神梦魇标识着当代人审美文化心理的嬗变轨迹和内在趋向。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红色经典教育,由于时代差异形成的代沟、有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育方式欠丰富等原因,红色经典的教育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面对困境,应当把课堂和学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来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文学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多方探究才能走出红色经典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构成了中国"十七年文学"的主体,并在文革期间占据了统治地位。通过继承"五四"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精神对"红色经典"进行新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不可能永远是权利化、僵硬化的,它应该充满批判的精神和自由的活力,否则被权利话语制造出的经典只能呈现为一种短暂繁荣的假象。  相似文献   

11.
黄海明  谭荔 《科技信息》2012,(32):42+44-42,44
赣州红色艺术经典文化是在赣南革命历史上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具有中国红色艺术文化的共性,也具有赣南红色艺术文化自身的特点。文化符号学认为文本包括连续性文本与离散性文本,具有信息传递、信息生成与信息记忆功能,且文本的意义是动态变化的,这在赣州红色艺术经典文化英译策略选择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体现了时代精神,承载了集体记忆,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财富。红色经典影像修复是集体怀旧情绪的行为表达,在修复过程中,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介入,让“修旧如旧”的红色传承有了新的表达范式。人工智能与人的主观因素、版权私有化的争议、版权应用与衍生开发等,为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香山文化与以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奇葩,是近代以来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精神产物;二者因同具革命的基因与魂魄,故而在实现救亡图强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复兴中一脉相承,谱写出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香山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是区域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弘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小说《闪闪的红星》具有流浪汉小说的某些特征,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成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一部流浪汉作品向红色经典生成的过程,包括从追寻母题到斗争主题变化、从缀段性到戏剧式结构的调整、从流浪汉到小英雄的人物塑造、从纪实性到理想化叙事风格的演变等改编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红色经典阅读对于激发青年学子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但目前大学生的红色阅读率整体不高,因此有待于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阅读推广.首先,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资源整合和建设,设置专门的红色阅读空间,提供文献展阅导读服务.其次,还应利用各种平台、...  相似文献   

16.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7.
结合经典阅读现状,阐述了阅读面临的“去经典化”趋势,探讨了经典阅读的价值,从经典碎片化阅读、关联解读经典、发掘实用价值、经典环境培育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包括党和政府的红头文件中,出现了许多与"红色资源"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提出的共性都是为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但它们使用的频率不同,存在混用甚至滥用的现象。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对其加以辨析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从理论上进行对它们较为客观、全面地辨析,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研究"红色资源"提供启发、思路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一定的音乐欣赏理论为依据,介绍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的方法,并以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分别从背景、标题、曲式和体裁及音乐语言四个方面进行的鉴赏。  相似文献   

20.
余学玉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6):40-43,72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突破了以往创作"粗暴的呐喊"的弱点,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人物情感的层次性,注重对生活环境的描写,呈现出较为浓郁的泥土气息和乡村情调。更为重要的是,《咆哮了的土地》在题材、人物、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与经验,被后来的"红色经典"创作广泛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本范式。从这种意义上说,《咆哮了的土地》堪称是"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