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20=0.05、0.10、0.15、0.20、0.25的葡萄糖水溶液中加入NaCl、KCl,在293.15K-323.15K下测定了该溶液的密度及粘度。回归计算了NaCl、KCl在该体系中的密度参数及粘度B系数。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含量及NaCl、KCl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体系的密度和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同一温度及NaCl、KCl浓度下,随葡萄糖含量的增加体系的密度和粘度随之增加;两种电解质的B系数随葡萄糖含量的增加及温度的升高也增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该体系内部溶质—溶剂、溶质—溶质间的相互作用,说明了NaCl、KCl对葡萄糖水溶液的结构会有一定的促进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在125℃到200℃温度范围内,研究了十一种中国脂松香的粘度与温度关系。松香粘度是用高温毛细管粘度计测定的,然后用v=C下公式计算,式中v[厘斯]是脂松香粘度,C是仪器常数,下[秒]是时间。 将粘度数据和软化点以及温度关联获得计算这些数据的方程式。下面的方程式在125℃到200℃温度范围内能很好地符合松香的实验数据式中t_s[℃]是软化点,t[℃]是松香的温度,v[厘斯]是脂松香的粘度。应用此方程式可以根据松香的软化点和温度计算其粘度。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聚丙烯酰胺溶胶与凝胶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表明,聚丙烯酰胺溶胶与凝胶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均符合McAllister方程。溶胶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凝胶的粘度则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此外,溶胶与凝胶的热稳定性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果胶溶液粘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浓度、温度、酸度、Ca2+、糖等因素对果胶溶液粘度的影响,在酸度为0.9gHCl/10Oml下来胶容液的粘度最低、而Ca2+,糖在研究的范围内对果胶溶液粘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池电动势法测定了298.15K下NaCl在不同DMF含量的水-DMF混合溶剂中的活度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溶剂中DMF含量的增加NaCl的活度系数减小,测定了水-DMF-NaCl混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  相似文献   

7.
碳酸二甲酯饱和液体粘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将碳酸二甲酯作为替代清洁燃料的研究提供基本物性数据,使用改型的乌别洛特毛细管粘度计对283.273~383.104K温度区间的碳酸二甲酯饱和液体粘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利用实验得到的饱和液体粘度实验数据,拟合了碳酸二甲酯饱和液体的粘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粘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于3.0%,实验数据与粘度方程的最大偏差为2.10%,平均偏差为0.58%。  相似文献   

8.
几种国产渣油粘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5种国产渣油在45~135℃范围的粘度,结果表明,在固定剪切速率下,5种渣油软化点温度下的粘度各不相同,给出了5种渣油在牛顿型区域内粘度的计算式,根据粘-温计算式试算了5种试样在140~200℃时的粘度,可供工程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回转振动粘度仪对纯In、In—5%Cu合金及In—20%Cu合金在液相线以上不同温度进行了粘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三种熔体的粘度都呈现减小趋势,且符合指数变化规律;纯In在430℃和470℃左右粘度出现异常变化,In—5%Cu合金在600℃附近粘度值有突变,In—20%Cu合金在测试温度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粘度的突变表明了液体结构的转变;在In中加入5%Cu后,熔体的粘度值减小,而加入20%Cu后,熔体的粘度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旋转粘度计测定了5种国产渣油在45 ̄135℃范围的粘度。结果表明,在固定剪切速率下,5种渣油软化点温度下的粘度各不相同,给出了5种渣油在牛顿型区域内粘度的计算式,根据粘-温计算式试算了5种试样在140 ̄200℃时的粘度,可供工程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芳纶1313浆液的旋转粘度、落球粘度,分析了它们随相对分子质量、溶液浓度、温度的变化关系;并且从阿累尼乌斯公式出发,应用多元避步回归程序,建立了粘度、温度、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三因素回归方程,导出了广义的粘度-温度-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公式,为实际生产时芳纶1313浆液粘度和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铝酸钠溶液的粘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溶液的温度、氧化铝质量浓度、苛性比αk等因素对铝酸钠溶液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高浓度、高苛性比及过饱和度较高的溶液粘度较大,反之则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溶液的温度、浓度和苛性比等因素影响了溶液中Al(OH)4-4与聚合铝酸根离子间的相互转变,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了溶液粘度与温度、浓度及苛性比的定量关系:lnη=-1.554 1.139αk 0.0187 2ρ-0.0503T.  相似文献   

13.
用比转速为66,90,105的离心泵在不同粘度、不同转速下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一种新的油泵液体粘度换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转速对换算系数的影响。将这种方法的实测结果同苏联、美国、德国的粘度换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新方法的试验结果与三国的换算方法都有差别。其原因是各国换算方法所用油品的物性及泵的性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等效粘度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温度对润滑剂粘度的影响,建立了粘-温修正的等效粘度分析计算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进行薄膜润滑条件下的轴承性能分析计算,得到了不同参数下轴承性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粘度η是影响螺杆食品挤压蒸煮机内面团流动过程模拟、运行能耗预测、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参数.文中经过试验测定和参数拟合,得到了如下一个随温度τ 、剪切速率γ 和湿含量M变化的粘度模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回转振动粘度仪对纯In、In 5 %Cu合金及In 2 0 %Cu合金在液相线以上不同温度进行了粘度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 ,随温度升高 ,三种熔体的粘度都呈现减小趋势 ,且符合指数变化规律 ;纯In在 43 0℃和 470℃左右粘度出现异常变化 ,In 5 %Cu合金在 6 0 0℃附近粘度值有突变 ,In 2 0 %Cu合金在测试温度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 ,粘度的突变表明了液体结构的转变 ;在In中加入 5 %Cu后 ,熔体的粘度值减小 ,而加入 2 0 %Cu后 ,熔体的粘度值明显升高 .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NaCl、KCl、Na2SO4、K2SO4、Na2CO3、Na3PO4在PEG水溶液中的相对粘度,利用Jones-Dole方程求出了粘度B系数,结果表明B系数具有良好的加和性,以KCl为参考电解质计算了单个离子B系数,发现SO^2-4,CO^2-3,PO^3-4的B系数随着PFG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温度系数dB/dT大于零,表明SO^2-4,CO^2-3,PO^3-4对PEG水溶液结构呈破坏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一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与常规油井相比,聚合物驱抽油机井因其产出液粘度明显增大导致抽油杆受力状况变差,杆管偏磨现象严重。通过实验对聚合物产出液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考虑油井举升过程,利用幂律模式绘制了幂律指数与稠度系数随聚合物浓度、温度变化的关系图版。以非牛顿流体流变学理论和人工举升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流动规律,给出了从地层到井口聚合物驱垂直井筒流动的运动方程及其边界条件,并对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视粘度模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提高设计结果的误差精度,为聚合物驱抽油机井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纳米颗粒悬浮液的粘度、热扩散系数与Pr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纳米颗粒悬浮液有效导热系数、比热容和粘度等物性值,计算了对应的热扩散系数和Pr数.采用硬球模型并考虑团聚体空间分布及颗粒表面吸附作用,解释了纳米颗粒悬浮液粘度增大的原因.分析表明,纳米颗粒团聚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对悬浮液导热系数的影响大于对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