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米阿仑是一位已经在美从事计算机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他的文章、他的观点时常如一阵清风,令我们在一片热炒声中感受些许清凉。对于“知本家”一词,他的见解也颇为独到。他认为:知本家时代,是人均知识水平低的时化。  相似文献   

2.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是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年四月写的一篇著名杂文,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出版的《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后收在作者的《二心集》里。教育部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选有此篇。 这篇文章是批驳反动文人梁实秋的谬论并论证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原来依附于北方军阀段祺瑞,后来又投靠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疯狂地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穷凶极恶地对进步文化运动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梁实秋充当了这个反革命文化“围剿”的急先锋,他杀气腾腾地  相似文献   

3.
当“知本家”真正脱掉以往那知识味十足的呆板气味,学会让自己的知识产权捆绑上市;学会激活“知本”,让知识产权变成钱生钱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梁实秋关于”丧家狗”的争论,双方都过于意气用事,而且意气中都蕴藏了逻辑锋芒。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鲁迅以其独特高超的逻辑思辨主导了意气,严谨周密而又形象生动破斥了论敌的两个核心三段论。  相似文献   

5.
《秋夜》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秋夜”中的各种景物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对于“枣树”、“夜空”、“月亮”,和“小粉红花”、“小青虫”的象征意义,研究者们的意见基本上一致。对于“夜游的恶鸟”和“夜半的笑声”,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谨举例于下: 1 “那夜游的恶鸟‘哇’的一声,大概是作者在《“音乐”?》中期望‘无声’的旧中国  相似文献   

6.
最新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富翁排行榜揭晓后,各地众多媒体在刊载排行榜的同时,也刊发了不少有关入选排行榜的富翁们的各种新闻和旧闻及评论。 笔者以为,这些令人羡慕的富翁“资本家”,尽管每个人所从事的行业不一,致富的起跑线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点,这便是上榜的“资本家”们都是以丰厚的知识作资本,凭着精明过人的经营头脑才干出如此家大  相似文献   

7.
《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第6期对《“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的两个复句的分析,我以为是值得商榷的。其一是: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  相似文献   

8.
湘溪 《世界知识》2013,(21):67-67
俗话说“众口难调”。自从10月11日把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之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应该是更深了一层。《华盛顿邮报》称,诺贝尔委员会的做法“让全世界大吃一惊”!英国《每日电讯报》直言:“此举过于草率,相当于支持了巴沙尔政权!”日本《东京新闻》的反应算是比较温和,但一句“这次颁奖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毕竟也是指责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对于《木兰诗》中“送儿还故乡”的“儿”字,有三种注解:一为“木兰自称”(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为“女子自称之词”(见余冠英《乐府诗选》);一为“青年男女自称”(见《辞源》七四年版)。我们阅读时应照哪一种理解呢?我以为照第三种说法较妥。如果理解为“木兰自称”,很容易使人按常用义理解而产生疑问,因为木兰是以臣子身  相似文献   

10.
《文史知识》84年第9期刊载了一篇题为《从状元到资本家的张謇》的文章,其中谈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迫于父命再次进京参加会试。他本来已无信心,却不料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重点系笔者所加)近年来,在《青年一代》、《书林》等通俗读物发表的有关张謇的文章中,关于张謇高中状元一事,大致也都持与上述观点相似的说法,或者说张謇原来淡泊功名,或者说张謇参加会试本无信心,但结果张謇却完全凭着他个人超众的文才而春闱连捷,大魁天下。事实果真这样吗?答曰:並非尽然。张謇夺魁,固然是由于他文章锦绣,但也有相当大的其他因素。今拟据笔者手头掌握的一些史料,作《张謇“夺魁”小考》一文,以飨读者,聊存一说。不妥之处,尚祈高明赐教拨正。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新文学史上,茅盾首先开拓了并反复致力于描写民族资本家题材;他是怎样发出自己“特有的声音的”?这里又显示着他哪些艺术个性? (一) 构成作家创作独特性一个外在标志是,他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怎样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从某个社会阶层的命运,去感受、发现、揭示社会问题。一部现代文学史已经证明,民族资本家题材是茅盾“独创的完全特殊的世界”,是茅盾最最偏爱、敏感的题材领域。 《子夜》、《多角关系》等作品不用说明显地证明了上述论点。也许《动摇》、《第一阶段的故事》、《清明前后》更能有力地说明茅盾对这个题材特殊的兴趣。《动摇》侧重于  相似文献   

12.
风险资本家称自己的钱是“聪明的钱”(smart money)。言下之意是,我给你的并不仅仅是现金那么简单,这钱是有附加价值的:那就是风险资本家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而滋生的对于市场以及数据的敏感和对应的智慧。也许他就是眼睛那么不经意地一扫,心念一动,就兵不血刃地帮你成就了江湖霸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杜威是美国垄断资本家的辩护士,他以反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来为美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作无恥的辩护,企图捍卫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杜威“理想学校”的谬论,也同样是为美国垄断资本家底利益服务的。“学校即社会”及儿童中心主义的“做中学”是杜威“理想学校”谬论的基本论点。这种反科学的反动理论,在旧中国的教育领域内三十年来一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它对中国教育发生了严重的毒害作用。“学校即社会”的反动谬论使许多学校都真的布置了“社会环境”,如开银行、设商店、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15.
印度医学的“脉”与“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印度传统医学中有关人体“脉”与“穴”之论说的介绍。其主要依据是根据印度古代医学经典《妙闻集》中的若干章。全文选译包括第3卷第9章《dhamani的详说》;第3卷第7章《sira的记述与分类》;第3卷第6章《有关各marman的叙述》;第3卷第8章《刺络法》。并就中印两种传统医学体系在这些方面的区别,给出了扼要提示。  相似文献   

16.
遵照江泽民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的指示精神,本社从2002年2月起举办《身边的科学》《小实验》《小小发明家》《小小科普漫画家》等全国性的“少儿崇尚科学”征稿活动。《少儿科技》将刊登若干优秀的  相似文献   

17.
“先生如达”,是《诗经》中周民叙族事性史诗《生民》里的一句。秦汉以来,有关的传疏注释不少,但往往是歧义纷逞、各执一端,以致使读者很难把握要领,索得确解。并且,由于此句是关于周始祖后稷诞生时“灵迹”的追述,理解不确,不仅直接影响着对下文诗句的准确理解,同时,也大大影响着对后稷历史传说原貌的再认识。因而有加以重新探讨的必要。对于“先生”的理解,分歧不太大。多数注释以为是“首生”(朱熹《诗集传》)、“初生”、“第一胎生”(高亨《诗经今注》)的意思,即是说,姜嫄“禋祀”(祭祀主生子之神)于郊而后,践履巨人足迹有  相似文献   

18.
傅强 《科技智囊》2003,(12):3-3
百期的生日已经过完,《科技智囊》又站在了一个新的生命起点——告别了泛经济类媒体的《科技智囊》从此会以一个全新的专业管理类杂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从泛经济类媒体向管理类杂志的转变始于年初,整整近一年的转型期对于一本杂志来说似乎“长”了一些,但对于《科技智囊》来说,却是另一条漫漫征途的开始。在以往的理解中,无论经济类还是管理类,仅仅是报道领域的改变,而对我们而言,则是管理思维和报道层面的全面提升。在我们看来,正如咨询业的分类一样,整个经济领域的报道层面也自下而上地分为“信息”、“管理”和“决策”三大类,…  相似文献   

19.
隋末唐初著名隐逸诗人王绩,号东皋子.对于“东皋子”之来由,古今论者一致认为因地名而来,即王绩躬耕、隐居之地叫“东皋”.吕才《东皋子集序》、两《唐书》本传,《唐诗品汇》、《全唐诗话续编》、《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或云躬耕东皋,或云归隐东皋,或云著书东皋,或云游东皋,都毫不怀疑地认为王绩故里有地名“东皋”.唯《唐诗纪事》与《唐才子传》未云“东皋”,只云王绩“自号东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作者隐居对此,因自号“东皋子”.山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绩集校注》也持此说.古今各书所言略同,实则皆本王绩《自作墓志文并序》:“常耕东皋,号东皋子.”  相似文献   

20.
对于张爱玲来说,戏曲是她观照“中国”及其“传统”与“现代”的绝佳视角之一,她在创作中也借用戏曲展开互文式的写作,制造新的“传奇”。其自传性小说《小团圆》中写九莉在乡间看戏的第九章可以看作是解读《小团圆》的一把钥匙,从张爱玲对于戏曲“大团圆”模式思考的不断深化,揭示出九莉和邵之雍在理性层面的冲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角力。九莉最终用“具体”克服了“抽象”,以“小团圆”嘲弄了“大团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