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青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表示要成为基督教徒,但很快改变自己的想法,不仅坚定少年时代形成的无神论观点,而且对有神论作了系统批判。不过,他始终对基督教保持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直欣赏基督教经典启发性的知识,胡适能够接纳基督教的思想,与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的宽容思想影响有关,而他改变对基督教的看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实用主义的引导,归结为两点: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论和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2.
辽沈战役中,卫立煌采取与蒋介石不合作的军事态度,蒋介石的锦州战略无法实施。卫立煌的军事行为,使解放军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得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卫与蒋的军事分歧,实际上是卫的“合法”政治斗争。他早对蒋介石不满。抗战期间与八路军接触,已对中共有所了解。国民党制造的“克山惨案”,使他震怒。抗战后,他反对内战。1947年,他通过汪德昭向中共表示,“我决心站到人民一边,和有关方面进行军事的、政治的及其他的一切配合。”他在东北战区的一系列行为,是对自己政治承诺的具体实现。辽沈战役后,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他所选择的政治道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1934年末,蒋介石开始了抗战前的政策调整,在他的政略中开始突出“攘外”的内容,并在对日外交态度上逐渐突出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外交原则,由以前的外交重于军事转向外交与军事并用。  相似文献   

4.
"强者"蒋介石与"智者"胡适之间的交往和微妙的关系变化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06年以来,随着蒋介石日记的公开,政治舞台上的蒋介石与日记中的蒋介石判若两人,尤其是蒋对胡态度上的两面性反差巨大,再次引发人们对两人关系变化的探求欲望。笔者借机略述二人交往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并分析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以期对蒋胡交往更接近本真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早年在研究西学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基督教。对基督教的认识,虽有客观的一面,但是总体上持排斥态度。特别是在戊戌时期,面对严重的的文化危机,康有为主张通过保卫儒教来对抗基督教,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但是他的主张不合时宜,在当时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在20世纪初年被“存学”的主张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2,(20):60-61
蒋介石虽然被视为民国时期的"英美派领袖",然而,蒋介石与美国关系密切是真,与英国关系密切却说不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英国成为他推行"改订新约"外交的主要交涉对象和障碍,但英国在对待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上的绥靖态度,使蒋英关系时好时坏,难以取得进展,即便在太平洋战争中英结盟期间,英国顽固坚持殖民主义立场的远东战略和对华政策,仍使蒋介石愤愤不平,双方冲突不断,终其一生蒋都没有改变对英国之帝国主义本性的恶感.  相似文献   

7.
1934年末,蒋介石开始了抗战前的政策调整,在他的政略中开始突出“攘外”的内容,并在对日外交态度上逐渐突出维护领土与主权的外交原则,由以前的外交重于军事转向外交与军事并用。  相似文献   

8.
《圣经》的约伯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伊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追究好人为什么落难以及上帝是怎么回事一类问题。从约伯、伊凡两个人 ,我们看到《圣经》基督教对无辜者受难的态度、对上帝的态度 ,还在这种态度背后发现《圣经》基督教传统中人与上帝之间的意味深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1937年至1945年8年抗战期间,他组织了全民族的抗战,粉粹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中华民族的存亡做了重要贡献。然而,出于自身性格和经历的影响,“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根深蒂固。从1923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败走台湾,对共产党都是一种仇视的态度,一直积极反共。8年抗战期间,一方面消极抗日,一方面扼杀革命势力,对共产党采取政治挤压,武装打击等手段,游离于抗日与反共之间。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蒋介石性格进行分析,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对他的影响,去寻找他游离于抗日与反共之间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0.
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包涵了较强的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希腊神话中的非理性精神从对命运的体认、对命运的态度、对命运的超越诸方面中包含了对基督教教义本质的认同,尤其是对命运的体认与上帝观,反抗命运中必然产生的无罪之罪与基督教中的原罪意识,超越命运与一神教的救赎之间几乎是一种同质同构的关系。希腊文明因此能够迅速接受融合基督教文化并与之长期共处共同建构了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文章通过分析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对冥冥之中命运的体认、反抗和超越与基督教思想之上帝、原罪、救赎之间的对应关系,探索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与基督教上帝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成因。在西方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所蕴含的二元对立观念以及个人独特的游历经历影响下,他一方面热爱、赞美自然,对遭到破坏的自然予以同情和关注,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另一方面他又爱好通过血腥残杀动物体验快感,表现出渴望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极力主张召开国民救国会议,以与蒋介石主张召开的国难会议相抗衡。然而,数月之后,汪精卫却主持召开了国难会议。他主张的国民救国会议则归于流产。本文概述了这一阶段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并分析了汪精卫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曹禺前期话剧带有一层宗教文化色彩。其中基督教文化色彩比较亮丽,佛、道两种文化色彩相对浅淡。在作品中,作者的宗教意识表现为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即: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青少年时期曾经与世界上的三大宗教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尽管老舍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然而他在宗教信仰上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 ,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教会的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和改建工作 ;可是他又始终未能成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所有这些 ,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此 ,对老舍基督教文化情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2,(17):50-51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倡导和实践科学、民主、法治、人权,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之一。同时,他又自称是国家的"诤臣"、政府的"诤友",与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等领导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抗日战争期间,他应国民政府之"征调",赴美欧宣传抗日,后就任战时中国驻美大使,时近四年,在民国外交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记录。"低调俱乐部"的重要成员胡适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对派。他与国民党当局关系的建立始于九一八事变之后。胡适反对武力抗日、等待国际环境变化的外交主张,特别是同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态度,引  相似文献   

16.
结合川端康成特殊的"孤儿根性"和恋爱态度,可以看出他所继承的日本传统文学"物哀"、"幽玄"的思想以及他所受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古都》中川端康成对樱花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本真的隐喻意义的把握出发,说明了樱花作为战争的反思形象所包含的"自救"与"她救"意义,借以加深对川端康成在战后回归日本传统美的文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传教士怀着极大的热忱和虔诚的信仰以大无畏的勇气只身来到鲁北的穷乡僻壤安置"十字架",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宗教在这块土地上很难打开局面。民众一方面出于各种动机对传教士兴学、施医、赈灾的举动抱有好感,这给了基督教教士扎根乡村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对基督教的征服性、政治性、排他性,乃至附于其上的异质文明采取冷淡、怀疑和斥拒的态度。对待基督教截然相反、前后迥异的行径就是鲁北乡土民众对基督教矛盾心理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早期曾一度亲近宗教文化并确立过基督教信仰,这是社会-文化原因与个人心理-事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参与了他人格精神的建构,并影响到他的性格、气质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诸多方面,是研究闻一多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9.
六年之前,伟大的中国人民经过了长期的英勇斗争终于打倒了蒋介石匪帮,把那具行尸走肉扔进了垃圾坑。当时,蒋介石曾经拥有过许多东西:他有着一个供他钱化的美国干爸爸,总共给了他六十亿美元;他也曾经有过一支用坦克、飞机、大砲等装备武装起来的、擅长于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人民的军队;他还曾经有过一个卖国计划,这计划规定,谁出钱出得多,就把中国卖给谁。可是他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因为人民的支持不是可以用美金、坦克或飞机换得的,而蒋介石的一切活动却件  相似文献   

20.
本色化是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到二十世纪中叶基督教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潮流,温州是我国基督教本色化起步较早、成果较为丰硕的地区之一。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温州的基督教信徒一直居于全国各教区的前列。中国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和温州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态度总体朝向明朗接纳方向的变迁,及西方教会本土化及转向下层民众传教等政策和策略的推行是温州早期基督教本色化的契机。温州基督教本色化主要表现为:适应本地风俗从直接布道到间接布道;适应温州本土文化以温州模式布道;参与地方公益事务融入温州社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