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它离不开音乐作品及审美主体人 ,这两方面决定了音乐审美具有层次性 ,因人而异。可时下有种论调 ,要求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正确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否则视为“不懂音乐”,这是音乐审美误区之一。我们应走出这一误区 ,加强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邮轮内部与外部设计两方面分析有关审美要素,指出了邮轮设计要从适应旅游者需求出发,既注重功能要求,又注重审美要求。本文主要分析是船型Type以及客场内部的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已愈来愈深入的融入到人们的大众生活中,"审美泛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文化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消费时代下的审美泛化谈起,详细阐述了审美泛化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并从艺术与生活的维度方面对审美泛化进行范围上的探究,指出审美泛化存在着两方面的现象,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揭示了审美泛化的深层次含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诗意境的形成,主要是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进行的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由宙美主体的人生观念所形成的审美情志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图书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具有多重的价值和审美感。图书的审美感来自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正是内涵和外显的审美感的统一,才使得一部著作成为一部好的图书。在读书中达到客体美与主体美的合一,既是读书的审美至境,也是图书的根本价值所在。只有图书成为审美对象时,读书才能成为读者的心灵需要,成为人的生命需要。  相似文献   

8.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冷建忠 《科技信息》2010,(27):I0260-I0260,I0238
西方移情理论虽然都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哲学基础之上,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彼此间的具体观点又不尽相同。本文从审美主客体之关系及审美客体之选择性两方面对立普斯的审美移情和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理论加以辨析,对西方移情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电影叙事的语言越来越复杂化,观影体会和审美诉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导致了观影心理上的"缺失"感急需电影叙事从文本和形式两方面"给予"填补。本文旨在于厘清观影认知心理发生的三种变化,并把握这些变化,促使电影制作方对观众的观看动机、观看行为、观看目的有着更为深入的洞悉,对电影叙事给观众的心理审美带来的影响做出更适宜的改变,从而达到最佳的观影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画作为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审美视野中却有着神遇迹化的共通,进而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诗画的审美共通,体现了两种艺术的差异与互补,是我国艺术和美学上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中国艺术美学乃至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大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美学的内容。从中国诗画共同的意境追求的角度,阐述中国诗画艺术审美共通的表现,探寻这一共通的传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歌唱教学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提高青年大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等,具有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从歌唱教学的意义及审美体现两方面入手,阐述歌唱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李冰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210-210
中西方对钢琴作品的审美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碎片断章感,模糊印象主义和独特的个体审美表达体验。本文希望从这些方面出发来进行中西方音乐美学的比较,并从这些比较中发现和挖掘中西方对钢琴曲的审美特点,站在宏观的角度对中西方钢琴作品审美思维的不同特点加以全方位的梳理分析,从中求得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在钢琴作品审美活动中的有机契合,必将有助于完善音乐美学研究思想方法和提高钢琴曲审美思维水平,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阐述了他的幸福论,即超越物质、个体解放的幸福.这种幸福,消除了物质对人性的压抑,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对文化在现实上的超越性使幸福在非现实的幻想领域中得以实现的理论论述进行梳理,考察了马尔库塞幸福论产生的哲学、宗教灵魂、艺术审美以及文化的背景,最终得出肯定的文化只有以艺术和审美为中介,个体才能享受和获得幸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 ,应该有适合学生的艺术欣赏 ,不能一味强调机械背诵。艺术欣赏的途径主要是 :一、以感知为基础 ,以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式 ,去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 ,理解语言材料。二、调动审美主体———学生的生活体验 ,将诗歌的元素化为自身情感活动的基础 ,步入诗歌的境界。三、加大审美主体的情感投入 ,调动全部感情蓄积 ,实现审美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如何再现原文的审美意旨是翻译该文的一个关键点,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分析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的译文的美学效果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体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深入揭示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奥秘,本文通过对审美心理各要素的探讨,来揭示体育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它们之问的心理综合活动,这对体育审美和体育美学的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丽娟 《科技信息》2011,(25):I0268-I0268
语文教材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充满情趣的美的世界,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不能正确审美呢?本文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审美悟性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思考审美主体在媒介膨胀发展、上升的迷雾中,成为丧失目标和方向的游荡者,身心日益麻木与疲乏,在媒介制造的"仿像世界"里远离真实滋生虚空感,并于消费社会背景下在媒介的引诱和控制中堕入庸常。在这样的存在态势中,审美主体超越性日益委顿,而其出路惟在主动、积极、自由的审美活动,追寻主体存在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