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9日全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O09年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可见长达5分钟的日全食,这将是地球上所能见到的最壮丽的天文现象。这次日全食在地球上堪称百年一遇,今年的日全食和90年前的一次日全食是“亲兄弟”!这你能想象得到吗?  相似文献   

2.
于非 《科技导报(北京)》2009,27(15):122-122
据说,最早被记录下来的日全食发生于夏王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第四位君主仲康在位时.从那时算起,人类观测和记录日全食的历史已有4 000年了.不过,在这4 00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日食的观测与"科学"二字几乎不沾边儿,其与"迷信"的关系倒是更为密切,无论古代中国、古巴比伦还是古希腊,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月相现象的天文因素的详尽分析,说明:地球上的现实的月相变化,决定于这些天文因素的具体情况。同时,作者对很久以来广为采用的一幅月相成因图提出了异议,主张以另一幅图代之。  相似文献   

4.
《科学观察》2009,(3):30-30
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屈中权研究小组及云南师范大学合作者,测量了2008年8月1日发生在中国的日全食食既后502.5-528.5nm波长范围内太阳闪耀光谱中的线性偏振信号。他们发现了一大组光谱线(特别是由中性铁、中性铜和碳分子形成的光谱线),这些谱线与连续偏振相比具有很高的偏振角度,同时线性偏振光谱比闪耀光谱具有更加丰富的结构信息。根据这些观察结果,他们认为相干散射、散射几何条件及其他一些机制一起共同对高偏振振幅起到重要作用。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太阳上层大气及其发生物理过程的物理条件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李洋 《太原科技》2009,(8):32-33
2009年7月22日,21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奇观在长江流域精彩上演.月球的剪影在太阳面前优雅地划过,光芒四射的太阳,渐渐隐去光辉,幻化成暂时的黑洞;日常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一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那片悠远深邃的宇宙,共同见证这一气势恢弘的"日月之舞".  相似文献   

6.
1997-03-09日全食的甚低频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7-03-09发生日全食期间,在河南省新乡市对Alpha甚低频(VLF)信号的观测试验发现,日全食对VLF信号传播特性有很大的影响,明显引起VLF相位滞后.讨论了日全食对VLF信号传播影响的机理,并用"波导模"理论对这种影响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VLF传播路径穿越日全食主食带的情况下,VLF相速比正常情况减小的最大值约为0.101%~0.118%;VLF传播路径穿越80%日偏食带的情况下,该值约为0.064%~0.082%.  相似文献   

7.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跨越了中国北纬约30°的广大地区,为研究太阳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上海位于此次日全食带中心线附近.为此,上海佘山站、乌鲁木齐南山站和日本鹿岛站开展了VLBI联合观测实验.与此同时,TEC测量还配合使用了GPS观测站.本文介绍了此次日全食观测实验的背景、测量方案、观测实验详情和数据处理流程.根据相关处理结果,利用二维条纹搜索方法在上海一乌鲁木齐基线获得了优质干涉条纹,预示着VLBI测量取得成功.对单站GPS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日全食食甚时刻TEC值存在快速下降.此次观测实验预期将首次获得电离层TEC变化的VLBI实测结果.并开展VLBI与GPS测量结果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敏感区域的年降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1960-2005年长江流域年气温和年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年气温增加,降水效率也增加,而年水汽含量呈减少趋势,年降水量则微弱增加。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05,(9):59
据报道借助于望远镜,我国河南天文爱好者张大庆观测到了火星上的太阳湖,这就是著名的“火星之眼”。据了解,进入10月份,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10月30日晚,火星运行到了离地球6942.28万千米的位置,这是两年来离地球最近的一次,也是公众对火星进行观测的好机会。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全国各地的公众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火星。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获取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分区和时间演变分析.根据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1960~2005年年降水量的线性演变规律,利用奇异谱分析方法来检测区域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情况.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降水量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型、8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8个敏感区域中,汉江流域、岷江-嘉陵江源区、乌江流域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岷江-嘉陵江源区减少最为显著,年降水量每10年减少27.1 mm;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鄱阳湖流域南部、太湖流域、金沙江流域中部、云南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金沙江流域中部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17.7 mm.存在降水突变的地区有5个,下游的太湖流域发生最早,时间为1977年,上游云南地区最晚,为1998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空间区域特征,各个区域年降水量的时间演变规律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诠释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等地区观测到了日全食天象.此次日食的食分为1.079 9,全食最长持续时间为398.8秒.是1814-2309年间中国境内可观测到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活动.日食从印度拉开帷暮,经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进入中国.椋过太平洋后从日本南侧列岛上空落幕.在地球上可见的全过程长这3小时25分,掩食带全长15 150千米,平均宽度230千米,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的0.71%,成为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  相似文献   

12.
罗睺与交食是藏传时轮历的核心部分,它预报日月食的食限数值、交食发生的时刻、食延时间、食分大小、入食方向等等。本文给出日月食预报的计算步骤以及一些重要数据的算法设计。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前后地基GPS/MET水汽监测和微波辐射计观测的资料,分析日全食对温度、相对湿度、液态水含量、水汽密度廓线、地面温度、气压、水汽总量、液态水总量、云底高度、以及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汽总量等气象观测量的影响.同一站点日全食发生前后资料对比、以及位于日全食带和非全食带不同站点的同时资料对比分析显示:在两种设备的气象观测中,日食最为直接影响的是200 m以下近地层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对1 000 m以下区间温度和相对湿度形成明显的扰动;对于气压、水汽和液态水总量的影响较弱,对云底高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设计的食分算法与食限的大小及定义方式密切相关,而后者又受到月亮视差的影响,因此,传统历法中日食食分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食食限定义为日食视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使得他们所设计的日食食分算法具有明晰的天文意义。在论述中国历法家对日食食限的定义方法以及基于这种定义而给出的简明的日食食分算法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日食食限与食分算法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5.
16.
“授时历议”见于《元史·历志》,是一篇用以阐述《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等编制,行用于AD1281—1644)博大精深的长篇论文.通过对其中“仲康日食”记录的研究得出:1)“仲康日食”是一个与古代天文家推步合验的事件;2)《授时历》能求解出大部分“仲康日食”的现有结果;3)公元前2128年10月13日是僧一行(683—727)和郭守敬(1231—1316)推步“仲康日食”发生的日期,但尚未得到现代计算的认同;4)公元前2128年为仲康五年,只是古代的一个年代学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日食起讫算法是为了计算日食的初亏和复满时刻而设计的,该算法为《皇极历》所首创,此后历法均有涉及.通过构造日食起讫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日食起讫算法应与月亮视差有关,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只有《钦天历》设计的日食起讫算法成功地考虑了月亮视差,由此指出中国古代日食起讫算法的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