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近年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一直占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两系法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又一次利用水稻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强化科技创新 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庆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历史上“高河大米”与芜湖大米齐名。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水稻是我市的优势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市水稻种植格局早中晚稻齐全,籼粳稻并举。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市的优质水稻生产的比重不足50%,所推广的水稻品种优质的不高产,高产的不优质,特别是早稻基本上是中、劣质品种,稻米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强。两系法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水稻杂种,优势应用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是我国又一层国际水平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两系法一经问世,由于共配组自由,新组合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稻和三系杂交稻品种,因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九五、十五期间,安庆市农科所不断增强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及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引进、筛选、选育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加大两系法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攻关,大力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创新,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入村驻点、送科技下乡,从而促进了我市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自一九九七年以来我所在两系杂交水稻方面研究成果汇报如下:一、《...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近年种植杂交稻的面积一直占水稻总面积的50%左右。两系法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又一次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新途径。其发现的雄性核不育材料在短日低温下可以自交结实,用于繁种,省了保持系;在长日高温下,花粉败育,自交不能结实,可以利用其配制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安庆市各级党委、政府立足于高起点,不断加快现代科技向农业的渗透,全面提高了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国家"863"高科技攻关计划成果,安庆市较早引进两系杂交稻,从1995年起双季配套栽培,平均单产每公顷达1.54万公斤,最高单产每公顷达1.94万公斤,实现了亩产超吨粮的目标.被称为"中国超级稻"的两优培九平均单产每公顷达1.13万公斤,最高达1.24万公斤.  相似文献   

5.
成果角     
浙江省2003年科技成果 成果名称:杂交水稻简易纯度检测、高效排假技术 省内第一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省内第一完成人:吴殿星 内容简介:该成果以我国主栽的两系和三系杂交稻不育系为材料,采取核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系列携带白化转绿叶型叶色标记的不育系,研究了白化转绿型标记的表达特性和补偿性生理机制,证实该标记的表达有时空特异性。且以标记不育系为核心,选育了池优S162、池优S86等一批优良新组合。该技术应用于杂交稻生产,在秧苗期人工剔除绿苗可提高不育系繁、制种纯度,特别是在杂交稻生产中可大幅度高效排除不育系自交种,提高和保证杂交稻制种纯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4个早籼稻品种幼苗期耐冷性的生理特点,在人工气候箱内经26℃(对照)、12℃、10℃和6℃处理4 d后,测定分析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6个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低温胁迫条件下,株两优120和金优L2两个早籼稻品种幼苗期POD活性、CAT活性、AsA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准两优143和湘早籼45号,而MDA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均低于准两优143和湘早籼45号.上述结果说明两系法杂交稻株两优120的耐冷性最强,三系杂交水稻金优L2次之,两系法杂交稻准两优143和常规水稻湘早籼45号耐冷性稍差.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及其三系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杂交稻及其三系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科技导报(北京)》2013,31(14):13-13
分析籼型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杂种优势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刘红梅等以6个籼型三系不育系和5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30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对其籽粒淀粉RVA谱各特征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①亲本间和杂交稻组合间的淀粉RVA谱各特征值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变异最大的是消减值,最小的是糊化开始温度。②杂交稻组合淀粉RVA谱各特征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杂交稻亲本的变异系数;峰值粘度、崩解值、最低  相似文献   

9.
水稻光敏与温敏核不育基因之间互作效应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育不育期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是目前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利用光敏不育系7001S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广博S,广培S杂交,将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在一起.进行了重组体的不育性和不育稳定性研究.安农S核不育基因使得重组型光敏不育系的不育性变得非常稳定,不同来源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互交杂种F2代光敏不育株率达70%以上,容易从中筛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低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将光敏不育基因回交转移到广博S和广培S中,得到与广博S或广培S相似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光广博S,光广培S,其不育起点温度提高.用光广博S(或光广培S)为父本与广博S(或广培S)杂交产生了不育起点温度极低的温敏不育F1代;用广博S与其重组型温敏不育近等基因系光温广博S杂交,其F1代不育起点温度也很低.研究表明,光敏不育基因与温敏不育基因重组,能够解决光敏不育系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短日高温下,光敏不育性对温敏不育性表现上位作用;控制农垦58S不育类型不育起点温度表达的遗传因子与安农S不育类型的很可能不同,建立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的带有光敏不育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重组型光敏不育系或者重组型光温敏不育系),用其作为父本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杂交,其F1代可代替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1984年在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中发现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用协青早选杂和连续回效选育成马协型雄性不育系,对马协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开花习性,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特征,细胞质质量,线粒体DNA和线粒体COD同工酶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马协雄性不育系是一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利用马协不育系与明恢63配组马协63杂交稻组合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点,通过了湖北省和僵杂交稻  相似文献   

11.
发现水稻节间伸长的eui新基因及其高秆隐性种质的多型性,育成长穗颈的雄性不育系,组配成e(eui)-杂交稻,并已进入生产应用。e-杂交稻研究和发展的目标是:减少杂交稻种子生产中50%~90%的赤霉素用量,并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杂交稻增产,同时减少杂交稻种植的氮肥用量。已克隆分离出EUI1,EUI2基因,并获得该突变基因碱基缺失多样性的材料,将为植物生长发育,GA代谢激素与杂种优势,以及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和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材料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连锁标记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系法杂交稻是一种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主要依据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在不同条件下的育性转换用于配制杂交种.以培矮64S(PTGMS)与明恢63杂种自交的F2代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放大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离与培矮64S的PTGMS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F2代2个分别代表可育和不育的群体以及亲本株系中,采用100个RAPD引物扩放基因组DNA筛选多态性DNA片段.RAPD引物S8产生的DNA片段中,除重复顺序外,有一个长度为0.85kb片段为单拷贝.分子杂交表明,这一单拷贝标记与培矮64S的PTGMS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13.
杂交稻空秕粒多,在空秕粒总数中,空壳粒所占比例大,是什么原因导致杂交稻形成空壳而不能灌浆结实呢。固然外界因素是光、温、肥、水、气等条件的不适宜,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机营养状况是影响杂交稻空壳粒的真正原因(周嘉槐等,1979:“杂交稻的空壳率和营养状况的关系”,《植物生理学报》第5卷第3期)。本文报道1979年进行的去叶或去粒试验,通过调整源(叶)、库(粒)关系,研究有机营养的供应量(亦即叶片同化产物的供应量)对杂交稻结实性状的影响。试验在当涂县农科所试验大田进行,供试品种为“两系”杂交稻3—58×广泾,用作双季早稻于5月6日单本栽插,株行距3×5寸,每小区120穴,抽穗期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四川、广西、浙江等省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组合进行米质状况分析表明,当前三系杂交水稻的米质问题主要表现在整精米率低、垩白粒率高、垩白度大和胶稠度低。在杂交稻育种中,我们根据多年实践总结,提出了降低杂交稻垩白,提高胶稠度的新理论、新方法,并提出了具体的育种思路,以提高杂交稻整体品质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4个恢复系测64、明恢63、特青和02428为母本,分别与抗除草剂pursuit(普杀特)水稻品种PT2杂交,遗传分析表明,PT2的抗性遗传符合一对显性核基因的模式.通过杂交一代和回交二代已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恢复系,初步培育出4个抗性恢复系测64-P、明恢63-P、特青-P和02428-P;它们与不育系杂交,选育到4个杂交稻组合.考种结果发现,抗除草剂组合基本上能保持原组合的产量水平,苗期喷药可完全淘汰假杂种.利用这项技术可望解决三系、两系或化学杀雄杂交稻制种过程中出现的纯度问题,且有利于新杂交稻组合的选育.对该项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个方面探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技术策略,认为挖掘水稻的增产潜力是水稻育种的研究热点,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有待于寻找新的途径,在多倍性水平有可能找到一系法杂交稻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郭嘉诚 《宜宾科技》1995,(1):14-17,5
我国近年来水稻育种研究进展较快,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育种研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常规稻育种研究已形成与杂交水稻相互赶超的新格局,基因工程稻育种研究,组织细胞培养(花培)育种研究,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研究,特种稻(紫米、黑米、香米、软米、红米、特优米)育种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或领先水平,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又上一个新台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和世界水稻科学必将作出新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油菜育种研究技术,从常规育种发展到生物技术和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从最初的三系法正在逐渐向两系法过渡,最终将实现一系法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目标也从最初的产量育种到双低育种,再到今天的“高效型优质油菜”育种,包括在双低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油菜籽的品质,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实王见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操作。说明我国油菜育种研究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粟贵武 《广东科技》2014,(Z1):122+70
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途径,于2009年培育出具有超亲和性和特异遗传效应的光温敏核不育系SGW286S。2011年培育成功偏籼和偏粳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2013年在广西马山和上林进行10亩以上作连晚栽培示范,无论单产、抗倒力、抗病性均已超越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稻。  相似文献   

20.
粟贵武 《广东科技》2014,(3):122-122,70
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途径,于2009年培育出具有超亲和性和特异遗传效应的光温敏核不育系SGW286S。2011年培育成功偏籼和偏粳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稻。2013年在广西马山和上林进行10亩以上作连晚栽培示范,无论单产、抗倒力、抗病性均已超越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