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1年春季(5月)和夏季(7月),系统调查研究了嫩江下游对浮游植物结构群落组成、丰度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0个采样点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01种及变种,春季和夏季的优势种以硅藻门为主:变绿脆杆藻、尖针杆藻、梅尼小环藻、短线脆杆藻、肘状针杆藻。不同季节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在0.03~3.19 mg/L之间,丰度变幅在(0.60~32.40)×105ind./L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2.00~3.94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在0.46~0.98之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1.72~4.89之间。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体温度是影响该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电导率和总磷浓度也对浮游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CCA排序图较好显示了浮游植物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贵州草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2年夏季对贵州草海湿地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草海湿地的浮游植物有8门51科104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最丰富,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8.82×106 cell·L-1,各采样点之间差异较大;从浮游植物优势属和丰度看,均是蓝藻和绿藻占绝对优势。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磷(TP)、有机碳(TOC)、悬浮物(TSS)等影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评价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草海湿地处于富营养状态,为中度污染水平,水体有发生微囊藻水华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陈桥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1月、4月、7月和10月对陈桥东湖的4个样点进行采样调查.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67属118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47种,硅藻其次,共35种.浮游植物丰度变化为2.52~39.7×106 cells·L-1,平均丰度为8.54×106 cells·L-1,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硅藻为陈桥东湖冬季的主要优势种类,绿藻和蓝藻则在夏、秋季节占优势.利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来评价水质,结果显示陈桥东湖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况,且夏季水质最差,冬季相对较好,主要与人为干扰有关.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蓝藻、绿藻与营养盐及水温极显著正相关(P0.01).金藻则与水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溶解氧、水温、pH、总氮、透明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陈桥东湖浮游植物优势种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不同水体类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对天台县3种典型水体的环境因子和浮游生物进行了季节性调查和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天台县3种水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81种,以绿藻门为主(>50%),夏秋季的优势种主要为绿藻和硅藻,而冬春季则以硅藻和绿藻为主.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变异直链藻(Melosira islandica)、最细丝藻(Ulothrix tenuissima)和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ima)为常年优势种.天台县3种典型水体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7种,从高到低依次为原生动物(52种)、轮虫(39种)、枝角类(11种)和桡足类(5种).浮游动物种类呈现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的变化特征.冗余分析(RDA)分析表明,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等是影响天台县3种典型水体浮游生物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该文依据1995年3月-1996年1月间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并结合同期水温和营养盐的资料变化。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的变化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都有一定影响,秋季和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明显。根据胶州湾营养盐结构的改变状况,并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发现,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物种数和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优势种类趋单一化;但初级生产力并未下降,可能与微型浮游植物所占份额增大相关。  相似文献   

6.
滇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滇池外海选取8个样点,调查分析主要的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识别其相关关系。在滇池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9属84种,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占59.2%,其次是蓝藻门,占16.67%,硅藻门占5.95%;全年蓝藻门占优势,春季隐球藻(Aphanocapsasp.)占优势,其他季节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绝对优势。研究结果表明:1)藻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一致,与藻类组成的季节演替以及不同藻类的生物量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有关;2) 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较小,季节变化不显著;3)藻密度和生物量与TP正相关,与NO3-和N:P负相关;而H与TP负相关,与NO3-和N:P正相关;4)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滇池最重要的优势种微囊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pH、NH4+和TP浓度正相关,与NO3-、N:P、TN、DOC和TOC的浓度负相关。推测除环境因子外,绿藻、硅藻等优势度较小的藻类受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较大(如种间竞争和捕食等),掩盖了环境因子对藻类的真实影响。  相似文献   

7.
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武汉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东湖3个采样点的TN和T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东湖Ⅰ、Ⅱ站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和春季,Ⅲ站生物量的最高值则出现在夏季。相对于东湖较高的营养盐含量,其浮游植物生物量相对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东湖较高密度的滤食性鲢鳙鱼的摄食作用抑制了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升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东湖较低的透明度使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光照的限制。由于受到滤食性鱼类摄食、较高的营养水平以及较低的透明度的影响,东湖的浮游植物主要由隐藻、真蓝裸甲藻、小环藻和直链藻以及小型的绿球藻和蓝藻所组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评价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年11月和2014年5月对该保护区28个站位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及细胞丰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综合富营养化指数等。【结果】南麂列岛多数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春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24种(属),秋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22种(属);物种组成以广温性近岸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甲藻和硅藻。春季调查中夜光藻(Noctilucas cintillans)、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和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sp.)成为优势类群;秋季调查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成为优势类群。【结论】南麂列岛浮游植物群落在近二十年来物种数及丰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物种数大幅减少,春秋季平均丰度上升。  相似文献   

9.
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对和睦湿地浮游植物进行季度采样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结果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101种,隶属于8门20目36科61属,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绿藻门种类数最多(34.65%),硅藻门其次(22.77%),裸藻门(21.78%)也占较大比例.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调查周年内变化范围为17.47×106~41.55×106个/L ,全年细胞丰度平均值为27.99×106个/L .全年 M argalef 指数、Pielou指数、Shannon‐Weaver 指数和 Simpson指数分别为0.60~1.68、0.59~0.81、1.21~2.51和0.62~0.86.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TN、COD、pH和温度是驱动和睦湿地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钤阳湖是江西省新余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目前面临着水华爆发风险.该文基于2022年1月、5月和7月对钤阳湖浮游植物和水环境的调查,研究钤阳湖不同水文时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8种,其中绿藻门23种,占总种数的39.66%,是钤阳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隐藻门中的隐藻(Cryptomonas sp.)是枯水期和平水期的优势属(种),蓝藻门中的鱼腥藻(Anabaena sp.)是丰水期的优势种.浮游植物密度表现出丰水期高、枯水期次之、平水期最低的规律.冗余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水温、pH值、氨氮等是影响钤阳湖浮游植物动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金沙江典型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于2014年秋季(10 月)在石鼓至宜宾江段布设6 个断面进行浮游藻类群落监测。通过显微镜观察, 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30属52种, 其中硅藻的物种数、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65.38%, 74.07%和80.65%, 是优势门类。浮游藻类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坝上逐渐降低、坝下逐渐升高的规律, 石鼓最高, 向家坝最低。多样性分析表明, 攀枝花的浮游藻类群落多样性最高, 溪洛渡和向家坝均较低。浮游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 总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属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包括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和曲壳藻Achnanthes sp.在内的6种硅藻与水位正相关, 与水温负相关, 是适合在低温下生活的藻类, 小环藻Cyclotella sp.则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网状空星藻 Coelastrum reticulatum、栅藻Scenedesmus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的现存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氮浓度; 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 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的现存量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磷浓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对措那木江浮游植物进行了取样调查,4个采样站共发现藻类36属,隶属4门20科.其中硅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浮游植物总属数的41.7%,36.1%,优势属为桥弯藻属(Cymbella)、菱形藻属(Nitzschia)、鼓藻属(Cosmarium)和水绵属(Spirogyra).藻类的密度为40 975 ind/L,总生物量为0.137 mg/L,其中硅藻门藻密度占总藻密度的94.9%,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5.4%.4个采样站中Ⅰ站的藻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站.4个站藻类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70、1.43、0.15.根据藻类各项多样性指数值得出,措那木江水体已遭受污染,但并未形成富营养化,仍处于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为研究城市河道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及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功能群的影响,鉴定芜湖三条城市河道中浮游植物种类并划分了功能群,分析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特征,利用冗余分析研究环境因子与功能群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7种,隶属6门32属,以硅藻、绿藻为主。研究区浮游植物可划分出C、P、MP、W2、E、X1、W1、X2等8种代表性功能群,三条河道代表性功能群分布呈现明显差异,中央城河道、汇成河道、中山南路河道主要代表性功能群分别是C+P+MP+E、C+X1、W1+E+X1+C,适应一定富营养化、有机质充足水体环境的功能群出现在各河道,表征了芜湖三条河道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溶解氧、总磷、总氮、氨氮是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芜湖各河道主要代表性功能群与氮、磷呈正相关,控制氮、磷外源输入并降低水体氮、磷含量对控制河道富营养化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钦州湾茅尾海周年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1月、3月、6月及9月,共设14个调查站位对钦州湾茅尾海海域的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数量分布和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茅尾海海区营养盐中POi—P值为0.01~0.07mg/dm^3,DIN值为0.16~O.78mg/dm^3,POi—P值和DIN值均有超4类海水水质标准现象。浮游植物共鉴定出82属,262种,优势种类16种,年平均丰度为6.29×10^4cells/L,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年平均值为3.87。2010年茅尾海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比较丰富,种类的季节变化呈现由冬至秋减少的趋势,数量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春季最低,平均密度仅为3.28×10^4cells/L,夏季最高,平均密度为9.25×10^4cells/L。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栖息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与布氏鲸季节性迁徙的关系,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广西涠洲岛布氏鲸栖息海域的浮游植物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54属115种,物种组成以硅藻(93种)和甲藻(19种)为主。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季节差异不明显,但优势种更替显著,优势类群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冬、春季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最具优势类群,优势种也均属硅藻门,而夏、秋季优势类群转变为硅藻、蓝藻和甲藻等多门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也具有较大差异,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秋季最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表明,营养盐、水温(WT)和盐度(S)是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优势种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布氏鲸冬春季迁徙进入、夏秋季迁徙退出涠洲岛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季节变化吻合,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浮游植物可能通过食物网的上行控制作用影响着顶级营养级海洋生物布氏鲸的迁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