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人之所以为人”这个早就解决过的问题,现在似乎又成问题了。想到一点就写下来,不敢趋时,但求无害。“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区别于兽”。是人,却被看待作兽,被迫过兽的生活,被兽道禁锢着、羞辱着、伤残着,日子长了,不耐作兽的人们便提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来了。问题能被提出,标志人们觉醒,这问题也就解决到一半了。近一百多年,民族的苦难迫使先进的中  相似文献   

2.
甲,在古代是一种用金属或皮革等围在人身体和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人穿上它称为“铠甲”,车辆披上它称为“装甲车”。现代战争中铠甲已不复存在,但现代装甲车则发展到可以抵御枪弹甚至炮弹的袭击,是人类防御敌人的有力武器。在昆虫世界里,也有一群身着“铠甲”的昆虫。它们身上的“铠甲”在保护其身体免受不良气候影响、机械伤害和天敌袭击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在我们人类看来,虽然它们这种“装备”的防卫能力似乎微不足道,难以抵挡人类和一些大型动物的侵袭,但在自然界里,在与其它昆虫的生存竞争中,这种装备毕竟还是一种有效保护自身的武器,这也是它们能够适应生活环境而成为昆虫中最昌盛的一支的主要原因。人们给这类昆虫起了一个形象的名称——甲虫。  相似文献   

3.
从艺术角度看教师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一词的含义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最先应用于文艺领域,专指文艺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后来延伸为泛指生活中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发生变化的具有某种职业特征的人的活动。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具有教师形象,并以教师形象影响学生。本文旨在就教师这一具体的社会形象与艺术舞台形象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揭示教师形象的本质特征,以及树立教师形象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看得见的人”到“看不见的人”这一过程,展示了人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探索。所谓“看得见的人”,指的是黑人个体为证实自我的存在、要求社会的注目而采取暴行的野蛮人的形象,并非黑人真实的自我。“看不见的人”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具体表现在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丧失这一矛盾上。本文以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作为分析对象,认为通过黑人的遭遇来喻示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若用后现代哲学解读卫慧作品,身体不过是前意识层面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性行为体现了一种特别的性欲意向,一种爱欲知觉。从存在论意义上来说,性关系是一个身体寻找另一个身体、以确认人与人的共在关系。卫慧的身体叙事文本,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由“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再到“身体叙事”的叙事革命,在100年内实现了中国女性由个性解放到身体解放的现代神话。但由于远离我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的围剿与唾弃。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有关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研讨会上,一位多年从事电子政务建设的专家说了一句很形象而又精辟的话: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缺乏“蛤蟆”式人物。所谓“蛤蟆”,就是“两栖动物”,是指既懂得应急信息系统需求,又懂得技术实现的人。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指的是反映在生态法上的人类形象。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传统的“主客二分”的研究模式不能解决日益紧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有必要确立新的“生态人”模式。与“经济人”、“社会人”相比较起来,生态人是“大我”的人,是“利他”精神向其他物种扩展的人,是“有限理性”人。  相似文献   

8.
一、《中山狼传》(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一句话:“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黄岳洲在《文言难句例解》中译作:“又何必吝惜一个身体被我吃掉而要保全小性命呢?”看来是把“微命”理解为指东郭先生的了。我以为是不对的。狼出囊后对东郭先生说:“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这段话的大意是:您救了我(“生  相似文献   

9.
如果用“禽兽不如”一词来形容某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个恶贯满盈的败类。但事实上“禽”与“兽”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糟糕,有些禽兽甚至比人类更为有情有义,甚至情深义重。美国南部地方电视台经常播放一些发生在当地的动物趣闻,其中的一刖是一对麻雀夫妻和另一双大鸟同时相中了一户人家的房檐做巢。而它们不吵不斗居然十分默契地共同筑起了  相似文献   

10.
《庄子·内篇》记载、塑造各类“物”和“人”的形象,这些形象内涵丰富,意有所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试从动物形象群、植物形象群、人物形象群各自的形象对照关系来分析由此产生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宏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古今记异之祖”与“古今语怪之祖”,作为先秦文献中记载祯祥变怪物之最甚者,它对光怪陆离的神祗神格的叙述,通过兽形形象的变形得以呈现,可谓登峰造极,将原始初民朴拙的综合生命观念及虔诚的原始图腾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变形叙事的一座高峰。纵览《山海经》,神祗神格的变形物象描摹可谓俯拾皆是,打造了无与伦比的变形神话叙事世界,其生成最大程度地借助了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力量,通过天神、地祗、神兽神格的形象叙述,创造了俶诡怪诞、瑰丽旖旎的变形世界。依据人类与兽类变形的表现方式,《山海经》中的兽形形象变形叙事可凝炼为人兽嵌合型、兽兽嵌合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狈与猫     
狈依照《新华字典》里的解释:“狈是传说中的一种兽。”现行本《辞海》“狼狈”条的解释:“按:旧说,狼狈两兽名,狈前腿绝短,每行必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以上字典、辞书的解释是否准确,大自然中有没有狈这种动物呢?狼和狈是“两兽名”吗?《康熙字典》中“狈”字的解释是:“狈,兽名,狼属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离则颠。”这种解释比较合乎科学道理:第一,狈并非传说中的兽,自然界里有狈;第二,狈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后代,一条腿或两条腿发育不全,走起路来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一离开,就要跌倒。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裙钗谱中,花袭人以痴著称,始终以忠诚的奴才形象维妙维肖地表现着自己。袭人的痴建立在主子的荣华富贵和“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基础之上,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以伏贴在贾府立足,凭攻心谋取二奶奶地位,加害于人擢取资本,为的是跻身主子行例,而这一切力争都是在似乎“漫不经心”的尽职尽责的奴才行为中推进的。贾府破败后,她又是在失去主子希望的悲痛中,极其得体地完成了身份的过渡。花袭人其实是花“戏”人,半是真诚半是狡诈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三部曲,成为《红楼梦》描绘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电视上观看近期阿富汗问题新闻,常看到带有 Al-Jazeera 台标的镜头。这就是“半岛”电视台。在中东,大凡人们在看电视新闻时,多半会将频道锁定在“半岛”电视台上。因为该台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已树立了“崭新、大胆、坦率和富有煽动性”的形象,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卫星电视频道,其本身也成了一个新闻热点。  相似文献   

15.
《科技知识动漫》2009,(1):17-17
人们常常将蜥蜴称之为“四脚蛇”,可见蜥蜴有“脚”或者“腿”的形象多么深入人心。但近日巴西科学家就在该国偏远的平原地区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蜥蜴新品种,这种蜥蜴长得非常像蛇,身体覆盖着鳞片,没有四肢,还有着像蛇一样突出的鼻子和尖利的牙齿。  相似文献   

16.
从神象演进的范式看希腊神话的特性及其文化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神象“三像”(兽形神、人兽神与人形神)的演进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无我”、“混我”与“准我”)发展的关联为视角的观照下,希腊神话的神象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兽形神、人兽神的缺席与人形神的延席,其二,人形神的“形神俱灭”。这两个特征孕含着西方文化相应的两大特色:“二分”文化与思辨理性。  相似文献   

17.
山岗 《科技潮》2001,(10):33-34
兽中王享受“足疗”在狮虎山的兽舍里,兽医和饲养员把一只老虎装进铁笼箱,准备给它进行“足疗”——剪指甲。这是一只华南虎,名叫“阿阳”,是两年前离黔进京的。开始住进狮虎山兽舍时,它经常昂头甩尾,来同散步,有时还一跃而起,从这堵墙跳到那堵墙,练习祖传的本领。为此,饲养员不敢轻易“批准”它到露天的运动场上去。可是,近段时间,“阿阳”的雄风锐减,不管有多少观众,它总是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老是卧  相似文献   

18.
张铭 《科技咨询导报》2007,(17):203-203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个体的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的状态”。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强大的三维动画制做工具——论3DSMAX软件对设计师的支持秦波凡是看过电影《魔鬼终结者》第二集和《侏罗纪公园》以及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动画巨片《玩具总动员》的人不会忘记其中的“液态金属人”和破墙入室的恐龙、奔兽以及完全人物个性化的动画形象,一定会被电影中...  相似文献   

20.
格鲁贝强调人的身体的重要性、主张人的身体是人的自然本性 ,他不仅把“人的身体”理论化 ,同时也强调“身体的个人性” ,他把“客观上的健康与技巧”当作不可缺少的教育课题 .格鲁贝把“我”作为世界的存在来把握 ,在“实体”(客观世界 )和“身体”对比的过程中 ,把身体作为“关系”提出来 ,即“我”(精神世界 )和“实体”(客观世界 )通过“身体”进行交流物体验 ,从而形成了“体育身体性”这一概念 .通过对“身体性理论”的认识旨在克服体育教学中主客观的分离 ,指出体育教育中必须做到身心的统一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