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口至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嵊泗列岛位于长江口外,其附近海域是长江口外赤潮的多发区域,我们在其赤潮多发时期的6~8月进行四期监测,结果表明:嵊泗列岛附近海域6~8月海水多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极高,主要优势种夜光藻等均为赤潮种类,极易引发赤潮.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对限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监测期间现场还监测到一次中缢虫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2018年5-6月平潭海域的气象及水文情况,探讨了环境因子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增殖的影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气温、水温、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压强呈极显著负相关.平潭海域米氏凯伦藻增殖的适宜盐度为28.4~30.0,水温为23.5~25.0℃,压强为99.7~101.0 kPa,叶绿素a为1.5~7.2μg·L~(-1),其最高密度8.5×10~5 cells发生在海水盐度为28.9,水温为24.6℃,压强为99.9 kPa.平潭海域浮游植物4-5月以中肋骨条藻为优势种,5-6月演替为米氏凯伦藻为优势种,温度、盐度和气压是影响其增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涠洲岛南湾港海域发生铜绿微囊藻赤潮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涠洲岛南湾港海域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 inos)赤潮期和非赤潮期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比分析赤潮期和非赤潮期该海域的海水水质状况。在赤潮期,铜绿微囊藻数量达2.08×1010个/升,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95%以上,COD浓度为4.47m g/L,DO含量为11.2m g/L,Ch l-a浓度为22.5μg/L,海域营养状况指数为0.01~0.08,属贫营养型水域,除赤潮中心外,水质没有受到有机污染。在非赤潮期,COD浓度为0.82m g/L,DO含量为7.2m g/L,Ch l-a浓度为3.8μg/L,全部测值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平潭海域为研究对象,探究表观增氧量(AOI)与赤潮藻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利用AOI指标进行赤潮预警.建立AOI的赤潮预警模型,通过福建省海洋和渔业监测部门收集的2013-2019年平潭海域气象、水质和赤潮监测信息,利用水温、盐度、溶解氧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AOI与藻密度之间的拟合.结果显示,AOI与多种优势藻密度的拟合公式为ρ(AOI)=0.599 2 lgN-2.751 8(R2=0.544 3),其中AOI与米氏凯伦藻密度的拟合公式为ρ(AOI)=0.791 1 lgN-3.685 6(R2=0.802 6),通过2019年5月实际监测的数据进行验证,多种优势藻的AOI预测精度达到63%,米氏凯伦藻AOI的预测精度达到71%.研究表明,利用AOI对藻类赤潮进行预警和评价更快速、简便,可以进一步结合分析藻的群落结构和优势藻占比,预期可提高预警精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研究近三十多年来发生在中国沿海的26次赤潮资料,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引起赤潮发生的赤潮生物有40种,约占世界已记录种类的1/3。在本文统计的资料当中,赤潮主要是由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束毛藻属(Trichodesmium)引起的。2.夜光藻主要分布于河口、内湾水深10-20米浅水区,适温范围为12—27℃,适盐范围为18—30‰。3.赤潮通常发生在五、六月份。赤潮区内的赤潮生物密度很高(夜光藻密度高达20×10^4个/升),波及范围上千平方公里,严重干扰渔场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渔业上的重大经济损失。本文还对今后如何加强对赤潮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计磷、铁双因子六水平二重复的随机试验,初步探讨了协同交互作用对赤潮隐藻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铁交互作用(P×Fe)极显著,隐藻合适生长铁浓度范围为50 n mol/L~1μmol/L,隐藻生长的培养液最优组合为50μmol/L磷×50 nmol/L铁浓度和10μmol/L磷×1 000 nmol/L铁.  相似文献   

8.
不同Fe~(3+)浓度下赤潮异弯藻对阳光UVR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Fe3+离子浓度环境下,赤潮异弯藻对阳光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UVR)的响应.结果发现,在Fe3+限制(5×10-3μmol/L)的情况下,阳光紫外辐射的存在,可以提高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速率.而在Fe3+饱和(11.65μmol/L)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并不明显.说明Fe3+限制培养的细胞,对UVR的敏感性下降.细胞紫外吸收物质(MAAs)的合成受到Fe3+的调节.生长于Fe3+饱和环境下,接受全阳光辐射,胞内MAAs的含量增加明显,抵抗UVR的能力加强,生长加快.因此,赤潮异弯藻对UVR的响应机制,是受到细胞可利用Fe3+浓度调节的.  相似文献   

9.
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是爆发有害藻华的常见藻种,也是危害海洋渔业的赤潮生物之一,广泛分布在全球近岸海域.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导致陆源营养盐入海通量的增加,在河口及近岸海域频发藻华.本研究通过调控营养盐浓度、CO2浓度和温度,探讨了当前气候变化趋势下赤潮异弯藻生长对营养盐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在所有CO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低磷组的赤潮异弯藻细胞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低于高磷组的;当CO2浓度升高时,赤潮异弯藻细胞最大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均显著提高;当同时升高CO2浓度和温度时,其比生长速率再次显著增加;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对不同CO2浓度和温度的响应在4种营养条件下类似.该研究表明,磷浓度是控制赤潮异弯藻生长的主要因子,在未来气候条件下赤潮异弯藻爆发藻华的强度和风险不断增加.控制营养盐的增加,特别是磷酸盐浓度,可能是防控赤潮异弯藻爆发的关键手段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近岸水域的海洋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3~2010年铁山港湾营养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蓝文陆  彭小燕 《广西科学》2011,18(4):380-384,391
2003~2010年对广西铁山港湾进行22个航次的调查,采集海水样品分析该港湾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8年的浓度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比较该期间铁山港湾与钦州湾海水营养盐浓度变化的异同.结果,2003~2010年间铁山港附近海域无机氮浓度为0.21~47.86μmol...  相似文献   

11.
庄轩 《厦门科技》2002,(3):56-57
海洋素有"蓝色宝库"之称,但有时由于某些环境因子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在近岸海域更为常见.这和沿海的水深较浅,受大陆影响较大以及环境变化较快密切相关.赤潮就是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个现象是由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称为赤潮生物)的爆发性增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分析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在不同水质中的生长状况,确定适合养殖杜氏盐藻的水源.根据GB17378.4—2007的方法检测天津中心渔港海水、天津北疆电厂冷却水、稀释10倍后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原卤水、老卤水及成矿卤水的水质后,将杜氏盐藻接种于其中,分析水质对盐藻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青海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老卤水外,其余4种水样均可以用来培养盐藻.虽然不同水质对盐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不同,但综合来看,利用稀释10倍后的成矿卤水培养的杜氏盐藻培养至第15天时,硝酸还原酶活性为(4.41±0.18)μg/(mg·h),显著高于用海水培养的杜氏盐藻.培养至21,d时,叶绿素质量浓度为(24.9±1.0)mg/L,藻细胞质量浓度为(409.5±21.1)mg/L,与用海水培养的杜氏盐藻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净光合速率为(128.6±3.0)μmol/(mg·h),呼吸速率为(28.2±0.9)μmol/(mg·h).证明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利用稀释10倍后的成矿卤水培养的杜氏盐藻与用海水培养的杜氏盐藻积累同样多的干物质.  相似文献   

13.
2018年8月19日至23日,广西钦州湾海域发生由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引起的藻华暴发现象.为探讨在线监测浮标应用于赤潮预警研究的作用,本文使用2018年8月16日至27日位于藻华海域的GX11号广西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浮标数据,分析藻华暴发过程前后风速、气温、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叶绿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和锥状斯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两种赤潮藻对海水中汞的富集和甲基化的影响, 探讨赤潮藻对硫铁还原地杆菌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 (G. sulfurreducensPCA)汞生物甲基化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种类藻对汞的耐受性不同, 高浓度HgCl2 (≥25 μg/L)抑制锥状斯式藻的生长, 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较小。两种藻均可有效地富集无机汞, 但直接进行汞甲基化的效果不显著。FTIR分析发现, 藻细胞表面分泌的大量羧基、氨基和羟基等官能团是富集汞的主要位点。汞-藻-菌实验中, 当HgCl2初始浓度为10 ug/L时, G. sulfurreducens PCA驱动的汞生物甲基化效率可达 (6.38±0.4)%, 在G. sulfurreducens PCA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共存的实验组中, 汞甲基化效率为 (1.04±0.44)%,G. sulfurreducens PCA与锥状斯式藻的实验组中汞甲基化效率低至 (0.76±0.05)%, 两种赤潮藻的加入抑制了G.sulfurreducens PCA的汞生物甲基化。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实验室模拟筼筜湖富营养化条件下细基江篱(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对磷和氨氮的吸收作用,以及细基江蓠对赤潮发生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细基江篱对磷和氨氮在实验设置的浓度下吸收速率都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最高磷浓度36μmol/L时的吸收速率为2.76μmol/(g dm.h),在最高氨氮浓度500μmol/L时的吸收速率为232μmol/(g dm.h).抑制赤潮实验证明细基江蓠能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并可能通过分泌抑藻物质来抑制赤潮发生.研究结果为细基江篱应用于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和赤潮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不同丙氨酸氮比率(0%,25%,50%,75%和100%)人工海水培养基(ESAW)一次性培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研究丙氨酸氮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不能利用丙氨酸作为氮源进行生长.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丙氨酸(0.549 mmol/L)对中肋骨条藻有"刺激作用",促使叶绿素a和最大光合效率均处于较高状态,胞内ROS含量上升,第9天中性脂肪增加了94%,藻细胞不能正常进入休眠状态.基于本实验结果推测,赤潮硅藻中肋骨条藻不能利用游离氨基酸作为氮源进行生长,而且藻细胞胞内代谢受到特定氨基酸(如丙氨酸)的影响,在无机氮耗竭的情况下不能进入休眠状态.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游离氨基酸对赤潮硅藻生长及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为赤潮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微型柱现场在线采样技术测定海水中痕量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水(pH7.8~8.5)条件下,使用微型柱现场在线采样(MFS)技术直接对海水中痕量铜进行预富集,然后在实验室中采用流动注射-火焰原子吸收(FI-FAAS)联用系统成功地实现了对海水中铜的测定.当采样体积为50 mL时,其富集因子为432,检出限为0.019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1.68%.对海水中微量元素标准物质GBW(E)080040和大连老虎滩区域海水中的Cu进行分析,均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富营养化水平状况。【方法】2010年6月采集钦州湾近岸海域15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等的浓度;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以及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对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中COD平均浓度为1.00mg/L,DIN平均浓度为0.12mg/L、PO4-P平均浓度为0.01mg/L。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中COD浓度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浓度超标率为20%;PO4-P浓度超标率为20%。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为0.47;海水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营养级别为Ⅱ级。【结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受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陆源污染物及海水养殖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应用SPME GC MS法测定海水中的邻苯二甲酸酯 (PEs)及其与赤潮的关系 .详细研究了萃取头性质、萃取平衡时间、萃取温度、搅拌速度、介质离子强度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不使用有毒有机溶剂 ,检测限为 0 0 0 5μg/L ,RSD介于 4 3%~ 7 5% ,回收率范围为 88 0 %~ 95 3% .该方法应用于海水样品的测定发现 ,赤潮海水中PEs 的浓度是非赤潮海水的 4~ 10倍 ,PEs 可能作为赤潮特征有机物之一 ,通过对海水中PEs 浓度变化的监测 ,可能对赤潮的预报和防治提供一种依据 .  相似文献   

20.
史华明  王翔  马玉  蔡钰灿  许欣 《广西科学》2023,30(4):663-671
近海营养盐浓度显著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且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本文根据2017-2018年北部湾东北部海湾秋季、冬季、春季和夏季4个季节的溶解态营养盐及其他环境参数数据,分析调查海域溶解态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讨论该海域的营养盐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态营养盐分布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铁山港、英罗港以及安铺港湾口。溶解无机氮 (DIN) 浓度为1.50-28.63 μmol/L,夏季浓度最高。磷酸盐 (SRP) 及硅酸盐(DSi)平均浓度均以秋季最高,全年SRP浓度为0.02-0.94 μmol/L,DSi浓度为1.03-18.19 μmol/L。调查海域的DIN、DSi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夏季SRP的消耗速度大于输入速度,导致夏季SRP浓度较低。调查海域氮磷化(N/P)、硅磷比(Si/P)值均高于Redfield比值,其中夏季N/P平均值达175.3±94.5,SRP是该海域的主要营养盐限制因子。调查海域DIN季节平均浓度均低于钦州湾、珍珠湾和廉州湾3个海湾相应季节的DIN浓度,夏季SRP平均浓度低于廉州湾、钦州湾和珍珠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铁山港营养盐浓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