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用于中国古代玉器质地鉴测和溯源中的无损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法(PIXE)、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技术(LRS)是应用于科技考古研究中的三种无损分析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整件玉器的无损伤研究.首先介绍了三种无损分析方法的原理、进展和应用,并对透闪石一阳起石型、蛇纹石型、长石型、青金石和绿松石这五种常见玉石进行了无损测试.在此基础上对出土于河南安阳市殷墟和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的156件完整玉器进行了成分、矿相和结构的无损测试,初步研讨了它们的质地和来源.  相似文献   

2.
以考古发现为线索,结合文献研究和实物比对,利用现代大型仪器检测设备,分析了贵州出土玉器的时代特点和玉质材料。这些玉器的玉材种类非常丰富,并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两汉时期以前,贵州透闪石材质的玉器很少,之后和田玉玉器数量占据主体地位。根据孔雀石和贵州罗甸和田玉的地质与矿物学分析,探讨了贵州古代早期玉料来源“就近取材”的可能性。贵州罗甸和田玉化学成分中的Na2O和K2O质量分数较高,Al2O3与MnO质量分数较低,这与古代其他产地的和田玉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最新的勘探成果,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矿区内构造岩、矽卡岩等蚀变岩和矿石中各种矿物及其组合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矿区围岩蚀变和矿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围岩蚀变由中心向边侧可以分为矽卡岩-铅锌矿化带、矽卡岩-黄铁矿化带、碳酸盐-石英-矽卡岩化带、碳酸盐-绿泥石化带;矽卡岩矿物组合纵向上表现为:由透闪石-阳起石矽卡岩向下渐变为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矽卡岩、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矽卡岩、绿帘石矽卡和绿帘石-绿泥石矽卡岩;由浅表至深部,成矿元素具有Zn、Pb (Fe)→Zn、Pb、Fe(Cu)→Fe(Cu)的分带规律。矿化的垂直分带规律对矿床的深部成矿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认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史前孙家城和黄家堰等遗址出土玉器的无损科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荣  朔知  承焕生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21-130,后插1-后插4,封3
孙家城和黄家堰等遗址是安徽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针对这些遗址出土的玉器,从材质无损鉴别的方法、化学成分、加工微痕迹以及受沁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采用785 nm激发光源的拉曼光谱可以有效克服荧光背景,结合632.8 nm 激发光源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古代玉器的无损材质鉴别;采用G(o)bel Mirror的X射线衍射...  相似文献   

5.
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玻璃的产生与发展和参与中,外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列举了出土于新疆拜城克孜尔的中国境内最早的玻璃珠是属于吸收古代西方制造玻璃的方法和玻璃的成分配方在当地制造的,时间在西周末和春秋初(1000B.C.~800B.C.).中国最早的镶嵌(蜻蜓眼)玻璃珠是出土于河南浙川徐家岭和湖北随县擂鼓墩墓地,年代属战国初期(~500B.C.).从最近的分析研究表明,属于从西方引进的,它促进了200年后中国古代自制的镶嵌玻璃的产生.文中又讨论了中国古代玉石和颜料的来源与中外交往的关系.分析了古代绿松石、软玉和作颜料的金青石的中国和国外的产地和来源以及历史上使用的情况,认为中国的古代绿松石有可能来自波斯(古代伊朗),时间在西周以前(>1500B.C.);而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时间在春秋战国之际(800B.C.~200B.C.).指出中国中原在夏、商之间玉器的玉料突然以透闪石型软玉为主,认为玉料来自新疆和田.北方古代玉器也有可能采用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的透闪石型软玉.根据考古资料,提出在公元前1500~500年间古代玻璃器以及玉石材料从西向东和从北到南的转移路线图,这也是以古代草原之路为基础,从西亚和中亚进入中国内地.简单讨论了中、外在青铜和彩陶上的相互影响,其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也是通过早期原型的玻璃和玉石之路.讨论了原史时期欧亚间的游牧部落的来往和技术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玉器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晶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光谱显示所测4件样品均为透闪石质软玉;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样品G47∶3和G36∶1由较纯的透闪石组成,G21∶1和G21∶2主要矿物为透闪石,但是出现高岭石矿物的峰,表示其受沁后,出现黏土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够正确评价温度作用下缺陷花岗岩的损伤机理,应用热力学、Maxwell应力理论,建立关于集中应力的非线性齐次微分方程,求解出花岗岩缺陷内部集中应力的表达式。采用应变等效原理,把缺陷花岗岩的受热状态分解成两种状态,即宏观缺陷的花岗岩受热状态和随机微观缺陷的花岗岩受热状态。全面分析了宏观裂纹花岗岩的受热过程中的损伤。细致研究内部微观随机性缺陷在受热作用下的损伤的耦合。推导了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花岗岩复合损伤模量的计算公式。该理论推导公式可以为地热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甘肃马衔山软玉矿矿化见于新元古界马衔山群一套混合岩、大理岩、黑云母片岩组成的变质地层内,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玉器玉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在野外考察采样基础上,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ICP-MS、LA-ICP-MS等测试技术,对马衔山成矿围岩及其软玉玉料进行了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了该地软玉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主微量、稀土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马衔山软玉成矿及产地来源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马衔山软玉具片状变晶结构和纤维交织结构,玉料主要由透闪石、少量榍石、微量黝帘石及磷灰石组成,优质玉料透闪石含量可达98%以上;(2)透闪石为3个不同时期矿化产物,成玉主要和中晚期的透闪石化有关。玉料属于镁质大理岩成因,成玉主要和晚期的碱性花岗岩侵入形成的交代变质作用有关;(3)马衔山软玉微量元素组成,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模式和新疆和田、青海地区及辽宁的软玉有所不同。微量元素具有Th/U高、Cu低特点,稀土元素含量低、具有"海鸥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等可以作为该产地玉料的源区特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格尔木九八沟透闪石玉矿这一典型昆仑玉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化学、矿体产状、含矿地层和侵入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时代, 确定其成矿时代和成矿机理。结果表明, 控矿岩体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27.1±4.7 Ma。矿区内岩浆热液交代成因的矽卡岩中发育阳起石, 玉石中则为透闪石, 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矿物化学特征。结合岩浆、围岩、玉矿石和蚀变岩的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认为成矿过程是岩浆侵入含硅质团块白云岩, 引发接触热变质作用, 使得白云石和硅质团块直接发生变质反应而形成透闪石玉矿床。  相似文献   

10.
汉代玉器中的圆雕动物题材多样,材质优良,工艺精湛,形神兼备,把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同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社会、文化与思想领域的真实面貌。汉代动物圆雕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阳起石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钙离子含量、失重率为考察指标,以阳起石粒度、煅制温度、煅制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阳起石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论:阳起石最佳炮制工艺为粒度控制为1.0 cm、煅制温度为800℃、煅制时间为60 min。阳起石正交试验优选炮制工艺条件合理、稳定、可行,为矿物药阳起石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古玉器中牛毛纹的形状与分布规律的观察,通过对古玉器中牛毛纹与玉器雕琢纹饰之间的空间穿插关系的研究,得出所谓古玉器上的牛毛纹就是分布于玉石上,被铁的氧化物充填了的一系列张性裂隙,牛毛纹生成于尚未雕琢的玉石中。古玉器中牛毛纹的有无与玉器的年代、入土与否等无直接关系。故古人文献中提到的牛毛纹乃人之精神气血渗入之说完全是人们的臆想,和水银沁入没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阳山县石寨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连阳岩体北东缘。矿体主要沿花岗岩体与石炭系接触部位发育,地表勘查显示接触带延伸较长。与矿体金属硫化物相伴生的是一套以硅灰石-方柱石-透辉石-石榴子石-阳起石-透闪石-萤石-石英为主的矽卡岩组合。矿石共生有用组分为Pb,Zn,Ag,Cd,伴生有用组分为Cu,S。镜下鉴定及电子探针分析表明,Pb,Zn主要赋存在方铅矿和铁闪锌矿两种独立矿物中,主要以粒间矿物和包裹体两种形式存在; Ag主要以微米级硫银铋矿(Ag BiS2)包裹体和晶格Ag两种形式存在于方铅矿中; Cd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闪锌矿中。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主要矿石矿物的嵌布粒度为毫米至厘米级。各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矿物嵌布粒度对有用元素的分离选冶回收将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玉器进行材质分析、加工工艺、沁蚀机理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总结近30年来玉器的科技工作,深入探讨了古代玉器加工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玉料来源、环境对玉质的影响等问题,评述了该阶段发表的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15.
高温后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在不同受热温度、冷却方式和加载制度下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曲线和极限黏结应力、极限滑移.钢筋混凝土试件的受热温度分别为250℃,450℃和650℃,冷却方式分为自然冷却和喷水冷却2种,加载方式考虑单向拉拔试验和循环往复加载.结果表明,受热温度、冷却方式和加载制度对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的黏结性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玉器中带钩属于较为常见的器类,出现时间早,流传世间长,存世数量也比较多,但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三代时期的玉带钩。本文主要通过对各时期玉带钩时代特点的归纳,呈现出中国古代玉带钩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湮没在传说中的夏代,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以华夏第一王朝的而广为人知,却在当代国际学界遭遇不能实证和不被承认的尴尬。缺乏文字材料的证实,对夏代纪年内中原政权所体现出的面貌,目前仅能通过考古学材料加以探索,即“四重证据法”中的第四重:文物与图像。而在利用物质材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玉器作为前文字时代的重要礼器,其易于保存的特质和一贯至今的文化内涵成为理解夏史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玉器的传播、玉礼器的文化内涵和早期国家的用玉特点,探讨从前二里头时代至二里头晚期的华夏早期国家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8.
舵轮式杠杆开启穴播器与凸轮-连杆穴播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凸轮—连杆穴播器存在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新型舵轮式杠杆开启穴播施肥器,在牵引工作状态下可自动滚动,实现入土成穴器入土;入土成穴器采用定、动两瓣结构,非打开状态为常闭,动瓣在达到最大入土深度后按杠杆原理打开,完成下位投种.对新旧两种穴播器的结构、开闭系统及其原理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证明了杠杆开启穴播器优于凸轮一连杆型穴播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玉器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及玉器本身所蕴含的特殊观念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玉器文化产生于远古时期,发展时间甚为久远,而不同时期的玉器在各时期各地区文化中的地住和作用不尽相同。“玉器时代”一度成为人们重新划分古史分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也就此特殊概念而掀起讨论热潮。总而言之,不论“玉器文化”是否可以作为某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产生的意义都是无法忽视的,尤其是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某些地区,玉器对当地文化社会的发展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提出了委托人对代理人所处的多种自然状态的观测间接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并基于观测到的信息,利用Bayes定理,修正对自然状态先验分布的假设.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多种分类分析,使之较好地吻合了委托-代理问题中成因多样性的实际情况;对非对称信息的委托-代理问题所进行的细致分析,有助于建立健全各行各业中的委托-代理机制,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