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曼尼希反应,分别以四氢吡咯、六氢吡啶与吡咯和甲醛在温和条件下缩合合成了2,5-二(1-四氢吡咯亚甲基)吡咯(1)和2,5-二(卜六氢吡啶亚甲基)吡咯(2),化合物(1)和(2)分别经1H-NMR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一种新型的稀土有机配合物[Pr(2,5-pdc)(OH)(H2O)2].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方法对该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9350(4)nm,b=1.6158(6)nm,c=0.8309(3)nm,α=γ=90.000°,β=94.078(7)°,V=1.2521(9)nm3,Z=4.配合物中镨离子通过μ2-OH桥连接形成双核构筑单元,进一步通过2,5-pdc中的羧基氧原子连接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KOH和K2CO3存在下,通过对氯三氟甲苯(PCTFB)和2,5-二甲基苯酚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的缩合反应制得了2-(4-三氟甲基苯氧基)对二甲苯(TFDMB),该步最佳的反应条件为:PCTFB与2,5-二甲基苯酚的摩尔比为1∶1.2,反应时间为8 h,反应温度为140~190℃,TFDMB的产率达93.7%.TFDMB继而用KMnO4作氧化剂分别在吡啶、NaOH的水溶液中经两步氧化制得关键中间体2-(4-三氟甲基苯氧基)对苯二甲酸(TFPA),产率为75%;再将TFPA和氯化亚砜反应以92%的产率合成了聚合单体2-(4-三氟甲基苯氧基)对苯二甲酰氯(TFTPC),三步总收率为64.6%.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利用《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基准方法,对1997—200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产业的CO2排放分布、CO2排放强度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各产业部门中,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主体,在CO2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加大的趋势,第一、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CO2排放所占比重都有所减小;1997—2007年福建省CO2排放强度和人均CO2排放量都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2,5-吡啶-二羧酸为配体,得到了Cd(Ⅱ)配聚物:[Cd2(2,5-pdc)2(H2O)4]n(2,5-H2pdc=2,5-吡啶-二羧酸).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聚物的晶体结构.配聚物的不对称单元为Cd2(2,5-pdc)2(H2O)4,其中两个不等效的金属Cd(Ⅱ)离子均为6配位.在配聚物晶体中,Cd(Ⅱ)离子之间通过pdc2-上的羧基O原子连接,形成了具有2D结构的配聚物,氢键进一步将其连接成3D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研究了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结果表明,该配聚物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较强的光伏响应,表明他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对配聚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IR光谱进行了测定和指认,并将SPS谱与UV-Vis-NIR吸收光谱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氢气还原法合成了镁铝复合金属氧化物负载Ru纳米颗粒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N_2物理吸附、CO_2-程序升温脱附(CO2-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CO_2-TP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ICP-OE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结构、形貌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镁铝物质的量之比n(Mg):n(Al)=5:1的催化剂载体具有最强的碱性(142.81 mmol·g~(-1))和较大的比表面积(97.0 m~2·g~(-1)),有利于负载高分散的Ru纳米颗粒。在最佳反应条件(120℃、2 MPa O_2、5 h)下,负载量为2.0%的RO-5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氧化制备2,5-呋喃二甲酸(2,5-furandicarboxylic acid,FDCA),HMF转化率和FDCA产率分别达到100.0%和99.0%。条件优化实验进一步证实,HMF催化氧化的反应路径为生成2,5-呋喃二甲醛(2,5-diformylfuran,DFF)和5-甲酰基-2-呋喃甲酸(5-formyl-2-furancarboxylic acid,FFCA)中间产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据文献报导,2,5-吡啶二羧酸(2,5-pyridinedicarboxylic acid)在酸性溶液中能和Fe~(2+)离子形成黄橙色络合物:  相似文献   

8.
镁锌铝三元水滑石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成核-晶化隔离法制备了镁锌铝三元水滑石.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原子吸收光谱和差热分析等手段表征了镁铝二元水滑石、锌铝二元水滑石、镁锌铝三元水滑石的结构,给出3种水滑石的化学通式分别为Mg0.71Al0.29(CO3)0.15(OH)2*mH2O、Zn0.50Al0.50(CO3)0.25(OH)2*mH2O、Mg0.37 Zn0.24Al0.39(CO3)0.20(OH)2*mH2O.在M2+/M3+摩尔比相同的情况下,Mg2+比Zn2+更易进入层板.  相似文献   

9.
用 P( OEt) 3和 PPh3分别与 Co6(μ6-P) (μ,η2 -SCH2 CH2 CH2 S) (μ-PSCH2 CH2 CH2 S)( CO) 12 进行取代反应 ,首次得到 4个一取代和 1个二取代含半填隙磷原子配体六核钴羰基簇合物的取代衍生物 ,化学式如下 :Co6( μ6-P) ( μ,η2 -SCH2 CH2 CH2 S) ( μ-PSCH2 CH2 CH2 S)( CO) 11〔P( OEt) 3〕 ( a 和 b,同分异构体 ) ,Co6( μ6-P) ( μ,η2 -SCH2 CH2 CH2 S) ( μ-PSCH2 CH2 CH2 S) (μ-CO) ( CO) 9〔P( OEt) 3〕2 ( ) ,Co6(μ6-P) (μ,η2 -SCH2 CH2 CH2 S) (μ-PSCH2 CH2 CH2 S) ( CO) 11( PPh3) ( a) ,Co6( μ6-P) ( μ,η2 -SCH2 CH2 CH2 S) ( μ-PSCH2 CH2 CH2 S) ( μ-CO) ( CO) 10 ( PPh3) ( b) .对 5个合成的簇合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 ,IR( νco)、1HNMR、31PNMR和 MS谱学表征 ,发现 a和 b, a和 b 是一取代的同分异构体 ,P( OEt) 3和 PPh3可能取代母体钴簇合物基底不同钴原子上的一个 CO. 是二取代产物 ,两个P( OEt) 3分子可能各取代母体钴簇合物在顶端的两个钴原子上的一个 CO.  相似文献   

10.
2,5—二甲苯酚的O—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2,5-二甲苯酚与1,3-二卤代丙烷及一卤代羧酸酯的O-烷基化反应.2,5-二甲苯酚与1,3-二溴丙烷在NaOH-H_2O,NaOH-甲苯-DMSO或无水K,CO_3-丙酮中反应,产物均为1-(2,5-二甲苯氧基)-3-溴丙烷,产率分别为59.8%,64.5%和74.0%.2,5-二甲苯酚与1-溴-3-氯丙烷在无水K_2CO_3-丙酮中反应,产物为1-(2,5-二甲苯氧基)-3-氯丙烷,产率为77.5%.上述产物的结构由~1HNMR和IR数据所确定.2,5-二甲苯酚与一卤代羧酸酯的反应产率在81%以上.  相似文献   

11.
层状化合物K_(0.81)Li_(0.27)Ti1.73O_4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以K2CO3,Li2CO3和TiO2为反应原料合成层状钛酸盐K0.81Li0.27Ti1.73O4过程中合成条件对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在1000~1200℃,反应原料配比为n(K2CO3):n(Li2CO3):n(TiO2)=(0.405~0.42):(0.135~0.165):1.73时,均可以得到产物K0.81Li0.27Ti1.73O4,延长反应时间及升高反应温度均有利于产物的生成;在1200℃高温条件下,使用刚玉坩埚为反应容器时,最佳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100℃,反应原料配比为n(K2CO3):n(Li2CO3):n(TiO2)=0.405:0.135:1.73,反应24h.  相似文献   

12.
用 Co2 (CO) 8与两个含 SPNNC五员杂环前配体 SP(C6H4 OR) (S) N(C6H5) NCMe(R=Me,Et) (1 -硫 -2 -对烷氧基苯基硫化磷 -3 -苯基氮 -4 -氮 -5-甲基杂环戊烯 )反应 ,得到三类六个含PNNC桥基和 S、P桥基配体的二核、四核钴簇 (其中五个为新物种 ) .在反应中 ,前配体中的 C-S、P-S、P=S、P-N键发生断裂 ,形成多种复杂分子片与金属原子配位 ,重新组建成三类不同的羰基钴簇 .对这六个物种进行了元素分析及 IR、1HNMR,MS表征 ,其化学式分别为 :Co4(CO) 10 (μ4 -S) (μ4 -PC6H4 OR) ( a:R=Me, b;R=Et) ,Co4 (CO) 10 (μ3 -S)〔μ-η2 -P(C6H4 OR) N(C6H5) NCMe〕( a:R=Me, b:R=Et)和 Co2 (CO) 5〔μ-η3 -P(C6H4 OR) N(C6H5) NCMe〕( a:R=Me, b:R=Et) .并用 X-ray衍射法测定了 b 的单晶结构 ,结果表明 ,该晶体属单斜晶系 ,P2 (I) /C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 a=1 9.0 65(4 ) ,b=1 0 .0 81 (2 ) ,c=1 6.663 (3 ) ;β=97.3 6(3 )°.分子骨架为平面三角钉型 .并对其它五个簇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用Co2(CO)8与环偶磷氮烷[cis-(tBuNP)2(tBuNH)2]反应得到了一取代产物Co2(CO)7-[cis-(tBuNP)2(tBuNH)2].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及IR、1HNMR等谱学表征,并用X-ray衍射技术测定了它的单晶结构.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化学式:C23H38N4O7P2Co2,Mr=662.37.晶胞参数a=15.193(2) ,b=16.350(3) ,c=14.995(2) ,α=108.311(4)°,β=89.969(7)°,γ=64.316(5)°,V=3145.8(8) 3,Z=4,Dc=1.394Mg/m3.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种Pr(Ⅲ)配合物,[Pr(2,5-pdc)(Ac)(H2O)·2H2O]n(2,5-pdc=2,5-吡啶二羧酸根),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在配合物中,Pr(Ⅲ)离子是9配位的,通过醋酸根和2,5-吡啶二羧酸根将配合物连成3D网状结构.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晶体粉末的IR光谱,UV-Vis-NIR光谱以及可见区和近红外区的发射光谱.重点研究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该配合物在近红外区表现出Pr(Ⅲ)离子的特征发射带,与Pr(Ⅲ)离子的理论发射带相比发生了红移和劈裂现象,可以从配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中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15.
热带雨林内CO2浓度分布随近地层CO2堆积现象的出现而发生显著变化,对估算林内各层植被冠层CO2储存项有直接影响.通过寻找形成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有助于判别不同气象条件在近地层CO2堆积中的作用.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8个气象因子观测资料整合为3个主成分,并逐一揭示4个典型时期各主成分的支配因子在近地层CO2堆积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热量条件是影响11—12月(雾凉季)、3—4月(干热季)、9—10月(雨季后期)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条件.水分条件是6—7月(雨季前期)近地层CO2堆积的主要气象条件.动力条件对近地层CO2堆积影响较弱,仅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醇沉-萃取法,从生物转化发酵液中提取(2S,5S)-2,5-己二醇,并考察醇沉、萃取和结晶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醇沉时,加入的乙醇与浓缩发酵液的最佳体积比为2∶1,pH值对醇沉效果影响显著,强碱和强酸条件下可使大部分杂质析出.经乙酸乙酯连续5次萃取,醇沉浓缩液中2,5-己二醇的萃取率达75.0%.通过优化后的工艺进行分离纯化,发酵液中2,5-己二醇总提取率为49.2%,纯度≥98.0%,(2S,5S)-2,5-己二醇的光学纯度值在提纯前后均为94.5%.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磷尾气化学活性强和腐蚀性强的特点,采用改性复合硅胶柱作为CO2与O2、N2及CO的预分离柱,然后采用5A柱分离O2、N2和CO,通过双柱切换,反吹预柱的方法保护了5A柱,有效实现了黄磷尾气中O2、N2和CO的分离测定.色谱条件为进样口与柱温:室温,检测器(TCD):100℃,桥流100mA;柱头压:0.075MPa,载气流量:32ml/min.CO2反吹切换时间:4min.仪器工作状态稳定,分离效果良好,分析结果RSD%小于0.7.  相似文献   

18.
CO2排放量是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CO2排放量多少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有紧密关系。对济南市2005~2009年CO2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其能源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比较明显,传统能源对CO2排放量的贡献较大;从经济结构来讲,CO2排放量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生活消费CO2排放城乡差异明显;从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分析,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的行业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用密度泛函DFT方法对NiCO,Ni2CO(A)和Ni2CO(B)单配位络合物进行量子化学的计算.对CO在Ni金属催化剂上可能的吸附模式以及C≡O叁键活化的微观机理进行分析.发现CO在镍上有两种吸附方式:立式顶位吸附和卧式吸附;CO的活化程度与吸附方式密切相关,卧式吸附有利于CO活化.  相似文献   

20.
用 P2 S5分别与萘和二茂铁反应 ,得到两种配位基前体 :C10 H7PS SSPSC10 H7( L1,C10 H7为 naphthyl萘基 )和 Fc PS SSPSFc ( L2 ,Fc为二茂铁基 ) .L1和 L2 分别与 Co2 ( CO) 8反应 ,得到两种新的含 S、P桥基的六核钴羰基簇合衍生物 :Co6( μ3-S) 2 ( μ4 ,η2 -SPC10 H7)( CO) 14 ( )和 Co6(μ3-S) 2 (μ4 ,η2 -SPFc) ( CO) 14 ( ) .L1与 Ru3( CO) 12 反应得到 Ru3(μ3-S)(μ-H) 2 ( CO) 9( )和 Ru4 (μ3-S) (μ3-PC10 H7) ( CO) 10 ( ) .通过元素分析和谱学表征 ,对簇合物 ~ 的结构进行了推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