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卞向阳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3):113-116
20世纪是服装设计从概念到体系逐渐形成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从史学和设计艺术学的角度,以10年为单元分析20世纪各年代的服装设计风格演变、重要的设计师和代表性设计作品,并讨论影响20世纪服装进程的主要因素,构成清晰的20世纪服装设计史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姚静萍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4)
书是铸造人类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工具。科技书籍的封面设计,普遍存在较难或不宜用具象表现的问题,而抽象艺术形式,正是表现这类设计的最佳形式。如何把个别的抽象因素进行合理的、有机的组合,从而创作出新颖独特,既能有效地揭示书籍的内涵,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个好的书籍设计,就是要寻觅一种适合、独特而有意味的视觉语言,塑造有意味的形态,让读者感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美的熏陶,提升审美情操,同时它能够吸引读者,促其购买。解构主义书籍设计向传统的严格等级秩序发出了挑战,他们仿古不是直接的复古,而是借"传统"反"传统",赋予传统以新的意义,具有前瞻性。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探析解构主义书籍设计的审美文化和审美特征,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书籍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4.
5.
"武汉之翼"是如何从概念变成现在的产品?本文阐述该项目产品造型设计过程,特别是设计概念的产生与转化.尝试研究产品语义学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学中,许多作家常常以学为本体从宗教中汲取有益因素创造出理想化的艺术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折射出人类心灵中最深广的旨趣和最宏远的追求,闪现着颇具超越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朱尧辰 《国外科技新书评介》2009,(2)
对称的概念在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也到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本书以此为例,研究了它从产生、发展直至作为一个基本的科学概念的确立的漫长历程,探讨了科学概念形成的原动力和规律,是自然哲学研究的新成果,被列为斯普林格出版公司《阿基米德》系列丛书(该丛书主题是“科技发展史的新研究”)的第20卷。 相似文献
8.
赵爱武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8):58-59
从实际工作出发,分析了期刊装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期刊管理和读者阅读所带来的不便,指出期刊的装帧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体现期刊的特色,方便使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西部地区树木年轮对20世纪20年代干旱灾害的指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内蒙古中部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关中地区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树轮序列之间的关系及用它们来指示极端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的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相邻树轮年表之间以及相距较远的树轮年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了区域性和大范围的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在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建立大空间尺度上树轮网络的潜力. 在最近150年内,不同地区树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都有明显的生长下降现象,但是树木生长开始下降的时期及下降的幅度具有区域性的差异.这段时期树木生长的下降反应了可能发生的干旱事件,而多方面的历史记录证实了这一推断.另外,树木生长的区域差异反应了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历史给了三个国家超越对手的机会:1900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1950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1960年韩国对欧洲的赶超。秘诀在于,这三个国家都采取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决策。尤其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上个世纪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就在于其实施了适应全球新趋势的国家人才战略以及人才建设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1929年的巴塞罗那万国博览会80周年纪念,也是现代主义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1886—1969)逝世40周年纪念。以大师在此次博览会上的经典代表作"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试图对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从建筑设计概念的构想到建筑形象实现的过程大架进行归纳。主要分三个层次展开:先从建筑设计的概念问题切入;随后试图从形态构成的角度对建筑的形象问题略加概括;最后浅析从概念到形象的建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李约瑟难题"到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祖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7(3):436-440
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研究的系统考察,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席文解答的分析,指出李约瑟难题所依存的观念语境依然是科学西方主义,只不过是温和的科学西方主义,在席文的中国17世纪科学革命说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内涵、特点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MWP看20世纪全球变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正确的认识当前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主流观点虽然认为近几十年的升温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但许多学者发现MWP时期的气温与现代相当甚至更暖.结合国内外学者对MWP的研究,对比了MWP与现代暖期的温暖程度,指出20世纪暖期并不是过去千年最暖的世纪,现代升温可能只是气候冷暖波动中的一次自然现象,是uA过后的正常回暖.因此对MWP的认识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当前全球变暖的性质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从影视作品看20世纪上半叶我国服装变迁的时代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芹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7):23-26
影视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影视作品的视角分析了我国20世纪上半叶服装的变迁和发展历程,通过传统"衣冠之治"的解体、崇洋风气的生成和融贯中西的服饰观形成三个阶段,一方面反映了服装变迁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变化及异彩纷呈的局面,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人民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大卫·休谟的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它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意大利服装业的演进是服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梳理和分析不仅具有服装史学意义,还可为中国现代服装产业发展求得借鉴,并有利于理解和预期当代世界服装业的发展.从史学角度出发,综合服装学、设计艺术学和时尚美学的研究方法,以10年为单位分析20世纪意大利服装在各年代的发展情况,并讨论影响其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以构成20世纪意大利服装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来概括20世纪女装的总体发展趋向——“现代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注重女装的机能性、简约性、抽象性与时尚的国际性,“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注重女装的表现性、平民性、细节的精致性、传统的再现性与反叛性。同时简要分析了形成“现代主义”倾向的基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战争与经济危机等因素,简要分析了形成“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基本原因是信息文化带来的冲击、自我意识的提高与文化的传承等因素。最后指出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共同基础是哲学意义上的人本意识与科学意识,并指出了人本意识与科学意识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中的不同侧重点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维果茨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理论与儿童“朴素理论”是儿童概念发展中的两种主要观点。这两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儿童概念的发展机制,前者更强调成人与儿童认知的差异性,更强调科学概念的系统性;而后者更强调成人与儿童认知的相似性和连续性,更强调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