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可表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准则是西方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苏珊·巴斯奈特在"可表演性"问题上的立场变化,剖析了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前后主张以及立场变化原因,力图揭示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构建基础、理论缺陷以及对中国译学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戏剧翻译研究中,戏剧翻译的标准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研究者大多各执一端,对戏剧翻译实践的评价往往有失偏颇。以近年兴起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戏剧翻译研究新视角,考察洪深翻译的剧作《少奶奶的扇子》(原作为王尔德剧作Lady Windermere’s Fan),并以剧中最重要的戏剧符号"扇子"为例分析洪深统一于"求真—务实"连续统中的翻译行为,可得出"求真为本,务实为上"的戏剧翻译标准,为戏剧翻译实践和批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朱军 《科技信息》2009,(15):189-190
“可译性”问题历来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论者的观点,说明翻译要受历史性、相对性和译者的主体性等方面的制约。翻译是可以完成的,但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翻译的辩证本质。  相似文献   

4.
金鑫 《科技信息》2009,(28):I0157-I015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戏剧具有双重属性一舞台性和文学性,因而戏剧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研究领域里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试从语境因素入手,具体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通过对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应该考虑语境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同时还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成功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哈代的小说,在形态上存在着对其他门类艺术的借鉴、兼容乃至潜移倾向。本文以威廉.阿契尔的“戏剧”理论为根据,着重探讨戏剧艺术在哈代小说结构中的运用。本文作者认为,哈代的小说在结构上存在着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他的小说结构富有戏剧结构特点。哈代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戏剧艺术中的“冲突”、“激变”等技巧,以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读者由此获得视觉、听觉和感觉的多重效应。  相似文献   

6.
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是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同时是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中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古代文学的传播学研究范围涉及到诗词曲、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虽然诗词与小说戏剧等的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盛况和成果相比依然相差悬殊,可开拓的研究领域极为广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与探索,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为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为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文艺理论的新发展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量西方绘本涌入中国,儿童绘本逐渐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线。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依据文本的类型。基于儿童绘本的文体特征,可分为故事类绘本和知识类绘本两大类。故事类绘本具有表达型文本特征,而知识类绘本兼具表达型和信息型的双重特征。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纪实翻译”适合故事类绘本的翻译,“工具翻译”则适用于知识类绘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而翻译理论研究则需要实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目前,人们也许尚可举出大量有关不可译的实例,但我们深信不可译性并非绝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译者的创造性劳动,从字型层次、语言层次、词汇层次、句法层次、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着手,通过补偿手段向可译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中国话剧史上,高行健是不可忽略的戏剧艺术探索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高行健在戏剧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路,他的戏剧创作和戏剧美学往往带给人惊艳的感觉,但有时也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他的创作和理论是一次对传统戏剧关学和政治秩序的挑战,他的坚持成就了他后来的地位和影响,但其中透露出来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却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2.
桂滢 《科技信息》2007,(14):138
翻译目的论是近代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译者才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对整个翻译过程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对口译、新闻编译和儿童文学翻译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在这些特殊翻译领域中,为了达成翻译目的,译者常常采用变译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额外加工。目的论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领域的“边缘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理论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芳 《科技信息》2009,(29):I0194-I0194,I0057
翻译难,古典诗歌的翻译更难。而难绝非不可译,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奈达的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互文性与诗歌翻译和“三美”原则与诗歌翻译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许多译者常常认为翻译只是再现“语义”,但文学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只体现“语义”是不够完美的。风格的再现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译者必须把它考虑在内。本文试图从英语文体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风格的特征及风格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翻译者应有文化意识,应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恩宇 《科技信息》2009,(27):272-272
自19世纪末开始许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开始针对艺术与工业技术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包豪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认为应该建立新型的、专门的设计学院,以培养工业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虽然“包豪斯”(Bauhaus)的含意是“房屋建造”,但其设计教育内容涵盖了当时所有现代设计的领域,包括建筑、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戏剧舞台设计、平面印刷设计、广告设计等等.可谓“联合所有创造活动”。其设计教育思想通过实践探索,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观点和教育方向,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奠定了欧洲现代设计教育的体系原则.对今天的设计教育工作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现有的几种主要的翻译过程模式进行了评价或对翻译过程的描述,认为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把翻译作为能力来考察的翻译过程研究和把翻译作为活动来考察的翻译过程研究。前主要研究双语的转换规律,而后的研究是把翻译过程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社会和化的视阔中进行考察,因而翻译过程是一个由“翻译场”影响的、不断适应和选择直到译本最终生成、被阅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释义学翻译理论以释义学的基本原理-对应的配合-为指针,以翻译实践所需要的方法手段为核心,探讨学翻译在多元格局中所需求的语言功能及其动态模式,这一理论重在研究学翻译实践中关于艺术性或审美意义上的语际转换,也就是语言形式外壳的因素在“脱离”之后如何使原意蕴内源涵的保留成为可能,以及这种可能经由目的语化的吸收之后如何在语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之“异”,同时造成“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和艺术感染力,进而促进目的语本读的审美领域的扩大及其艺术水平的提高。重要的是,它提倡以“中庸之道”,“执两用中”的中国哲学精神来研究学翻译的方法论,使中国哲学在译论上发挥出应有的指导意义和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翻译观有两种:一种把翻译看作是一门艺术,一种把翻译看作是一门科学。无论把翻译看成艺术也好,还是科学,翻译作为一种实践,作为一种能力都离不开语言学的知识。人类对语言认识的进步同时推动了对翻译的研究。近十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展开,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利用现代语言学知识研究翻译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而指导未来的翻译实践。本文便是对这十年来我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成果的一个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拓荒者的足迹──洪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贡献万国庆洪深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是为许多人所熟知、被研究者们深入研究过的。但他在电影领域里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人们却知之甚少,至今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考察洪深一生的创作,我们会发现他在电影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