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突出煤层非突出区域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是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关键。鹤煤五矿2302工作面通过采取瓦斯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防止了工作面的瓦斯超限事故,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2.
回采工作面瓦斯超限现象经常发生,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隐患.为了掌握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的状况及随时空的变化规律,寻找瓦斯富集地点,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采用单元法原理对平煤新峰四矿12160工作面的瓦斯来源及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的分布规律,为工作面防止瓦斯积聚及改变瓦斯运移通道等瓦斯治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大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瓦斯防治力度,解决下行风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机头段顶板瓦斯积聚超限问题,大平矿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下隅角顶板预置钻孔瓦斯抽采技术,解决了瓦斯积聚超限问题,提高了工作面的瓦斯抽采率,降低了工作面的风排瓦斯量,有效地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并对其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综采工作面进行瓦斯抽放,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作面生产期间瓦斯特殊涌出,安全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5.
王海峰 《科技信息》2013,(2):373-373,368
通过对综采工作面进行瓦斯抽放,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作面生产期间瓦斯特殊涌出,安全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距离突出煤层群松软煤层回采工作面瓦斯压力大、含量高,煤层间距小、瓦斯治理难度大的问题,在工作面回采前、回采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了瓦斯零超限,保证了工作面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7.
王正国 《甘肃科技》2012,28(16):45-47,101
随着煤层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煤层瓦斯含量增大;同时回采工作面实现了采煤机械化,产生了大量高产高效工作面,使得原来工作面瓦斯含量不大的矿井,也逐渐变成上隅角瓦斯积聚超限,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巨大隐患.详细地分析了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的原因及上隅角瓦斯治理技术,并根据A采煤工作面实际情况,通过采用风量调节、本煤层瓦斯钻孔抽放、采用引风帘解决上隅角瓦斯、采空区瓦斯抽排和上隅角瓦斯抽排相结合的方法,使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同时对防治其他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超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秦磊 《安徽科技》2009,(12):42-44
任楼煤矿Ⅱ721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生产初期瓦斯涌出大工作面,瓦斯传感。器经常越警,制约着工作面产量的提高,严重威胁着矿井的安全生产。为了实现矿井的高产高效,Ⅱ721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瓦斯综合治理措施.消除了瓦斯涌出的制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霍州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店坪煤矿掘进巷道过程中瓦斯涌出的不均衡性,提出了通风—瓦斯—供电联控技术,即掘进工作面通风量根据瓦斯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实现对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的不间断控制,最终保证掘进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煤矿瓦斯事故发生频繁,一些低瓦斯矿井的瓦斯异常区域也发生了较大的瓦斯事故.该文介绍了开滦东欢坨矿业分公司综采工作面针对瓦斯异常区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瓦斯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控制工作面瓦斯浓度确保了瓦斯异常区域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川南气田经30多年的开发已全面进入气田开发后期的低压开发阶段,气田地层能量衰竭使地面集输系统不相适应,影响到气田的进一步开发。本文根据川南气田的开发现状,综合考虑地面集输系统采、输、配各个环节,提出天然气地面集输系统干线降压方案,从而协调天然气采、输、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页岩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在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页岩气开发技术较为成熟,位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等国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页岩气的不断开采,井下管柱、地面管线及设备的腐蚀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页岩气的正常生产。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储运过程中都可能产生腐蚀问题,不同类型的腐蚀之间往往会相互影响,加大了腐蚀防控的难度。主要涉及的腐蚀类型有:硫酸盐还原菌腐蚀、冲刷腐蚀、CO2腐蚀、H2S腐蚀及垢下腐蚀等。针对目前页岩气生产过程中的腐蚀问题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腐蚀产生的原因、腐蚀机理以及防腐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地下储气库区域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Sentinel-1A升轨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基于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提取了2017年3月-2019年5月呼图壁地下储气库的时序地表形变信息.结果 表明,在时间上,每年4月至10月注气阶段储气库地表靠近卫星约10~30 mm;同时,在夏季...  相似文献   

14.
页岩气藏运移机制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双重连续介质,采用尘气模型(DGM)建立基岩和裂缝运动方程,基岩中考虑气体在基岩孔隙中黏性流、Knudsen扩散、分子扩散以及气体在基岩孔隙表面的吸附解吸,吸附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裂缝中考虑黏性流、Knudesen扩散和分子扩散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岩-裂缝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影响页岩气藏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页岩气产出气是游离气和吸附气解吸共同采出的结果,在给定的页岩气藏条件下,游离气影响更大,吸附对页岩气产能有较大影响,忽略吸附会导致预测产能偏低;Knudsen扩散(或Klinkenberg效应)对基岩视渗透率影响较大,越靠近生产井,Knudsen扩散和Klinkenberg效应的影响越大,基岩视渗透率随生产时间延长变大;裂缝渗透率越大,页岩气产量越大,基岩渗透率对页岩气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凝析气藏衰竭开采过程中,不同缝洞类型会影响凝析油的析出过程和赋存形态。为了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压力衰竭过程中凝析油的形成机理和微观赋存状态,对单缝洞型、多缝洞垂向叠置型和多缝洞横向叠置型三种缝洞类型的碳酸盐储层开展凝析气压力衰竭实验协同微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并对不同压力下扫描得到的图像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油、气、岩石骨架分割,得到真实岩心三维孔隙网络模型,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分析,实现模拟不同缝洞类型凝析气藏在不同开发阶段凝析油赋存状态的定量和定位置表征。研究表明: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岩心压力衰竭过程主要是一个油相由多孔状、单孔状和油膜状向网络状转变的过程,最终网络状油增加,多孔状、单孔状和油膜状油减少;利于凝析油析出的储层构造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多缝洞横向叠置型储层、单缝洞型储层、多缝洞垂向叠置型储层;在压力衰竭过程中,随着凝析油增多,油相会向岩石壁面靠近,当凝析油开始产出,油相会远离岩石壁面,随着油相的产出,油相减少,凝析油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岩石壁面靠近。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江气田滚动开发、快速上产导致管网压力高、低压低产井生产困难、同井场井间干扰制约低压井产能释放等问题,开展了针对管网、站场、气井的3项地面高效集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首先,基于现有管网开展多方案结构优化模拟,建立了8字型“枝状+环状”复合型管网,集输能力提升两倍、气田远端回压降低0.5 MPa,确保了天然气顺利外输;其次,针对轴向分布低压低产气井,开展了5$\sim$10 km多节点增压半径技术经济界限系统评估,形成中江气田10 km长半径增压方案,覆盖范围提升30%,建设成本降低25%,实现狭长带状分布气井低成本增压;最后,针对同井场高低压气井研制了“活动式+低压差”引射装置,将常规引射压差由3.0$\sim$5.0 MPa降低至0.4$\sim$1.0 MPa,实现了在无外部动力源条件下,同井站相对高压井对低压井的引射增压,被引射低压井油压最高降幅达0.9 MPa、产量提升20%$\sim$140%,避免了同井场高压气井对低压气井生产的抑制;中江气田地面高效集输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气田产量目标的顺利实现、保障“采的出、输得走”。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污泥量、静置时间、除菌前后的产气实验,结合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元素分析、微生物群落分析等手段测试产生气组分、分析产气规律,并研究产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污泥产生气的成分为H2,CO2及少量CH4.污泥产气量与污泥中细菌含量成正比.产气机理为污泥中的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H2和CO2的同时,形成的酸性环境腐蚀了污泥颗粒表面氧化层并形成孔洞,污泥中水分沿孔洞进入颗粒内部与合金发生产氢反应,提高了产生气中H2的比例.H2和CO2为污泥中的甲烷杆菌目细菌提供代谢原料,促进CH4产生.  相似文献   

18.
当抽油井流压低于原油饱和压力时,环空中由于气体从油中分离出来而产生泡沫段,从而失去明显的油气界面,无法采用回声仪测试油井的真实液面,给流压计算带来了一定误差,造成了生产决策的失误。根据物质平衡方法设计的拟液面测试仪,通过测试油套环空排气和恢复时的压力梯度及排气量,并根据油井的油气比、含水率、气体比重进行修正,计算出环空拟气柱的高度,即油井真实液面。现场测试表明,该方法比回声仪测试法误差减少10%以上,能满足油井液面测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气藏储量的确定是安排采气速度、制定合理气藏开发方案的基础。静压法储量计算前提是需关井恢复并获取地层压力,对于凝析气井的关井会造成井底的积液,积液严重者开井后可能不会实现自喷。借助成熟的管流软件建立井筒管流模型,在优选流动相关式的基础上通过井口油压来求取井底流动压力。基于拟稳态条件下油气藏生产特性,应用动态物质平衡法来确定海上某凝析气藏动态储量。该方法不需关井即可获得地层压力,减小了气井产量损失,对于不便经常开展测试作业的海上气井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