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制备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以环戊醇为反应底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30%H2O2用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实验结果表明,杂多酸催化H2O2氧化环戊醇合成环戊酮的较佳条件为:H8[P2Mo16V2O62]:环戊醇:H2O2物质的量比为1:3826:8956、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80℃,环戊酮产率为85.75%,催化剂循环使用7次,环戊酮的产率在82%以上.在此条件下,催化氧化了苯甲醇、正丁醇、环己醇、异丙醇和仲丁醇合成苯甲醛、正丁醛、环己酮、丙酮和2-丁酮,其产率分别为 87.62%、35.64%、70.24 %、76.34 %和80.41 %.  相似文献   

2.
土伦氏(Tollens)于1882年发现了银氨络离子能把醛氧化成羧酸,而银离子本身被还原成金属银沉积于洁净的器壁上.故此反应名之曰“银镜反应”。它被认为是区别醛和酮的一个重要反应.氧化醛的银氨络离子称为土伦试剂.土伦试验的函义是说只有醛才与土伦试剂起银镜反应,而酮则不行.这一论点已沿用了一个多世纪.迄今仍为  相似文献   

3.
通过固相合成方法将各代聚酰胺一胺树状大分子担载于壳聚糖上,外围分别用不同配体进行修饰,再与SnCl2·2H2O反应形成两类树状大分子金属锡配合物.对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用IR,ICP和XPS进行了表征.此类配合物作为非均相催化剂,对低浓度双氧水氧化环酮和链酮的Baeyer-Villiger反应,在较短反应时间内显示出较好的反应活性.除2-金刚烷酮外,环戊酮、环己酮、4-甲基环己酮、4-叔丁基环己酮、3-甲基-2-戊酮和4-甲基-2-戊酮分别在不同溶剂中,在50~70℃条件下转化为相应的酯和内酯,底物的转化率(67%~99%)和产物的选择性(>99%)均较高.配体(4-羟基苯甲醛、2,4-二羟基苯甲醛和邻羟基苯甲醛)对配合物的锡担载量和催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邻羟基苯甲醛修饰的配合物因具有最高的金属担载量而成为最佳的催化剂.此催化氧化体系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为载体,原料来源丰富,廉价.运用固相合成法,使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简单.以低浓度H2O2为氧化剂,避免了传统B-V反应中使用过酸带来的有害副产物.此催化氧化体系既适用于环酮的氧化,也适用于链酮的氧化,并可回收并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三氟化硼及其硅胶负载催化下30%H2O2对酮类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都能在温和条件下催化酮类氧化得到相应的酯和内酯;小分子三氟化硼对2-金刚烷酮、环戊酮、2-甲基环己酮的催化氧化基本实现完全转化,产物内酯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9%,99%和74%,其对链状的4-甲基-2-戊酮的氧化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相同条件下底物转化率和产物酯的选择性分别可达25%和99%;硅胶负载三氟化硼催化酮类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时,产物内酯的选择性很好,催化剂制备过程简单,并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用不同的方法配制出的Tollens试剂在不同条件下对醛基进行鉴别,提出用TollensⅡ作为鉴定醛基的试剂是不可靠的,而Tollens Ⅰ是一个理想的鉴定醛基的试剂.  相似文献   

6.
研制了蜂窝状氧化铝载体浸涂Cu、Mn过渡金属及稀土(La、Ce)氧化物的催化燃烧催化剂。以乙醛-空气为模拟气,研究了各种反应条件对乙醛净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10℃,乙醛浓度1.6—2.0g/m~3,空速13000h~(-1)条件下,该催化剂对乙醛完全氧化有良好的活性;对废气的浓度有较宽的适用范围。经酸性气体(含醋酸2%)反应近100小时,催化活性仍保持不变,且水蒸汽的存在有利于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工厂测试表明,在进口温度150—200℃,废气即可起燃,出口气体中几乎检测不到乙醛、丙烯醛等含氧化合物,使用近2000小时,催化剂仍保持良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正> 戊二醛是一种常用的重要试剂。戊二醛主要是用臭氧氧化或利用CrO_3py等试剂氧化环戊二烯,1.5—二烯和1.5—二醇来制取。这些制法试剂用量大,价格高,且会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为此我们对戊二醛的合成进行了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醛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而酮不易被氧化,若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硝酸,不仅使醛氧化成含有同数碳原子的羧裂,也能使酮的羰基碳与α碳之间的碳键断裂,生成含碳数较少的羧酸混合物,因此利用弱氧化剂斐林试剂、托伦试剂或斑氏试剂能氧化醛而不能氧化酮给予区别。斐林试剂与脂肪醛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目前通用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蔗糖不能与Tollens试剂发生银镜反应的结论提出置疑,得出在某些条件下,蔗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还可与苯肼成脎,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以空气为氧化剂,过渡金属离子交换的分子筛为催化剂,催化氧化环己醇制备环己酮.结果表明,Cr-ZSM 5在催化空气氧化环己醇制备环己酮的反应中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通过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空气流速及催化剂用量等,探讨催化氧化环己醇制备环己酮的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1-溴正丁烷与金属镁反应制备格氏试剂,并将其与环己酮反应合成1-正丁基环己醇的实验室合成方案,探讨了金属镁预处理、格氏试剂与环已酮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金属镁预处理与否对产率的影响不大,格氏试剂与环已酮反应时间需50 min,产率约为50.0%,完成整个实验约需5 h.  相似文献   

12.
用研磨和浸提法处理玉米淀粉饼渣,回流色素浸提混合液,回收提取液,用不同比例的混合试剂提取以选择最佳方法。结果发现以石油:乙醇=3:2和丙:乙醇=3:2提取液效果最佳,色素产率高,色质好,提取液回收率亦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黄色素-37(CK-37)进行光谱性质研究,找出黄色素-37的最适显色剂、显色比例、显色温度和显色时间,并将其显色应用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的着色中.实验结果表明,黄色素-37易溶于丙酮,溶于乙醇,其最适显色剂为盐酸,显色效果随着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与盐酸显色等摩尔比为1∶2(与草酸为1∶1),最适显色温度为25 ℃,最适显色时间为10 min.将黄色素-37显色应用于玄武岩纤维和玻璃纤维着色中,着色后的纤维色泽鲜艳,遇水不褪色,且具有一定的耐酸碱性.  相似文献   

14.
LDPE-VAC体系光接枝及交联反应的研究 (Ⅰ)引发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不同的引发剂(如BP,Irgacure651,Irgacure184,XAN,ITX,AQ,BPO,AIBN,丙酮以及环己酮等)引发醋酸乙烯酯(VAC)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膜上光接枝聚合反应,并用称重法测定了单体的转化率、接枝效率及膜的交联度;作为比较,同时考察了不加单体时上述引发剂引发LDPE膜的交联反应。结果表明,使用BP作引发剂时,接枝效率最高(接近80%),交联程度也最高(超过50%);而AQ,BPO和AIBN等却不能引发VAC的接枝聚合反应;单体不存在时,所有引发剂均能引发PE膜的交联反应,但交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以异丙醇、环己酮为原料,通过催化反应合成了异丙基环己烯基醚,并对影响反应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异丙基环己烯基醚可以作为羰基的保护试剂,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檀香是世界上最贵的木本植物,在中国目前已有1000多亩檀香人工林,每年产生大量的檀香叶,但这些树叶均被遗弃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Py-GC/MS研究檀香叶抽提物高品位资源化利用的前景。Py-GC/MS分析结果表明:檀香叶苯/醇抽提物成分主要有16-三十烷酮 (8.69%)、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8.49%)、十六酸 (5.38%)、吡嗪 (4.01%)、环辛二十四烷 (3.89%)、苯酚(3.19%)等118种化合物。檀香叶丙酮抽提物成分主要有3-3-羽扇酮(39.35%)、蒲公英甾醇 (7.60%)、β-谷甾醇(5.38%)、蒲公英萜醇(3.42%)、乙醛(2.37%)、(5α)- 雄甾-6-酮(2.36%)等48种化合物。因此,檀香叶抽提物富含名贵生物医药成分和名贵香料,副产物不仅可用于高档化妆品和护肤品,而且又可用于生物能源。  相似文献   

17.
2-(1,3-亚丙二硫基)亚甲基环己酮(1)与2-甲基烯丙基氯化镁加成得α-羟基烯酮二硫缩酮类化合物(2).在各种开链脂肪醇存在下,(2)经酸催化的取代-环合芳构化反应生成酚醚类化合物(3).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年来Ti(O-i—Pr)4-DET催化体系、手性Salen催化体系、手性酮催化体系和负载手性催化体系等在不对称催化环氧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催化环氧化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Sharpless催化体系具有操作简单、催化剂价廉易得、对映体选择性高的优点;Jacobsen催化剂对双键环氧化有一定通用性,合成相对简单;手性酮催化剂能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负载型催化剂具有催化剂易于回收、产物易于提纯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