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伦理评价对科学技术的张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在区分科学技术的两种主要含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评价的本质以及这种伦理评价对科学技术的张力。作者初步分析了伦理评价对科学技术作用的特点、模式和根本标准,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与伦理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张力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伦理陷入困境,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出现危机.中国儒家伦理对解决危机和回应高科技对伦理的挑战具有合理的张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把握这种张力,并克服其在高科技时代的局限,推进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法治化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保障。目前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化面临三重现实困境,首先反映在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之间本身存在某些紧张关系,由此反射到法治层面,则对法治带来了众多外部冲击。而后,如何调适这些紧张关系也对法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实困境的叠加使得科技伦理治理的法治供给显得薄弱与滞后。为此,在规范建构上,一是针对科技发展与科技伦理内在紧张关系明确规范前提,即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二是通过全面的规范路径逐一回应两者相互关系带来的对法治的外部冲击。三是通过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建立以互动为核心的规范保障,在体系层面满足两者相互关系对法治提出的更高要求,由此形成“法治供给有力—伦理治理有效—科技发展有序”的良性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险社会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风险社会中关于科技伦理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也使科技伦理本身的发展面临重大问题与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基于人类整体的和未来的根本利益具有普世意义的科技伦理价值观应当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科技伦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循环、对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与对立的历史性批判是走出困境寻求出路的根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引发的伦理学思考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刊陆续收到这方面的大量来稿。只是有新意和深度、论据扎实、陈述系统的文稿不多。本着对读者负责 ,为作者着想 ,期待思想争鸣和学术讨论的目的 ,编辑部特从来稿中选取摘发一部分 ,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今后 ,本刊在严格刊用标准的同时 ,将继续支持这方面的讨论 ,也希望作者们不断提供更有力度和份量的佳作 ,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技政治空间存在着三种根本的张力:价值张力(取向的离合)、权力张力(干涉与自由)和契约张力(委托与代理)。它们分别作用于思想、规范及运作三个层面。正是这三种张力的有机结合,推进着科技与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7.
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是世界各海洋大国激烈竞争的战场;也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极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应当给予深切的伦理关怀。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海洋科技的历史发展、当代展现及未来憧憬,分析海洋科技发展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公众海洋科技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8.
科技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外界和自身的最高类型的行为方式.然而,科技活动的后果往往具有两重性--既可造福人类,也可由于科技成果滥用而作恶于人类.科技工作者是否应该遵循一定规范来选择自己的科技行为,科技工作者在因研究成果遭到滥用而给人类造成伤害,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与伦理责任及他们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抑制科技成果的滥用等等,探讨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评估分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当前我国科技评估重视事实意义上的效果评估,忽视价值层面的伦理评估。科研人员面对伦理困境时的选择行为是伦理评估的直接对象。科技伦理评估要回应公众的伦理诉求,调查公众伦理选择是必然路径。为了使公众的伦理选择更真实,应使公众置身于设定的科技伦理困境中进行选择。以真性伦理困境和假性伦理困境两个维度设计量表,探明公众伦理选择情况,结合理论分析,对我国科技伦理评估提出六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思想库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和重大决策咨询,事关国计民生,对其伦理道德要求应极其重要。科技思想库的人员组成,学者们的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监测和道德教育等需要给予关注;应在思想库之下设置一些专门的道德机构,监察学术的纯洁、维护学者的权益;最后,切实的制度设立是思想库良性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1.
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与技术、工程伦理学与技术伦理学的关系如何,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关注的问题之一。工程伦理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学科,而技术伦理学则是不甚成熟的学科。工程伦理学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现实作用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应加强工程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网络经济时代伦理规范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网络经济时代出现的种种伦理危机,无论是目的伦理学还是义务伦理学,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只有以现代伦理学为基础,继承和吸收传统伦理学的精华,针对网络经济的客观现实,不断完善伦理学的方法和体系,才能使之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气息,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玲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3):106-110,128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近年来西方环境伦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它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它运用美德伦理的方法,通过对人类美德或品质、实践智慧和社会繁荣的关注,展开对环境问题的探讨。追溯西方环境美德伦理学产生的背景,梳理其兴起、演变发展的脉络及其合理性的论证,对于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厘清当前西方环境美德伦理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潘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7):40-43,59
本文首先阐述了什么是工程伦理章程以及它在工程职业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分析伦理相对主义,考查工程伦理章程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尝试着提出什么是好的章程。最后,讨论工程职业的形成问题,并提出伦理章程是使工程职业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存环境的行为规范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孕育、创生和演进历程,环境伦理学已经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环境伦理学作为介于环境科学与伦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分支学科,与环境科学、伦理学的其他一些边缘分支学科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在今后的发展中,环境伦理学有可能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汇融合中形成一系列次级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在价值标准上的模糊性是阻碍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工程伦理教育的价值谱系由自然伦理、商谈伦理和责任伦理构成,其确立的依据主要是当今工程活动中的实践伦理和价值关系。自然伦理主要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商谈伦理主要涉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责任伦理主要涉及的是人与社会和个体与自我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一种新的伦理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向伦理只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把人类看作惟一的价值主体或衡量其他存在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只要求其他存在对人类应有的服务功能,而漠视人类对其他存在必须承担的责任,因而,实际上是一种"霸王伦理";双向不对称伦理虽然扩展了价值视野,实现了单向到双向的升级,但是,由于认为人类与其他存在的价值从而所担负的义务是不对等的,因而是一种不对称伦理,或称失衡伦理;而作者基于和谐发展观而提出的和谐伦理观则既承认万有存在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又关注人类对万有存在应负有的责任,认为人类与万有存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双向度伦理关系,是对等的价值实体.从单向伦理、双向不对称伦理到双向和谐伦理,是伦理学合乎逻辑的演进.和谐伦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每个现实的人经过努力随时可以达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哲学的"发展天然合理论"导致了发展观的价值危机;而把"能够做"看成一定是"应当做"的,又必然导致发展观上的伦理危机.主体性哲学无限夸大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体地位,造成了自然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发展伦理学正是反思、约束和规范人的发展实践的新伦理学.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伦理的多重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新的、更广阔的视域审视和建构科学伦理,提出科学伦理不只是科学家的伦理,也不只是科研伦理和科学成果的应用伦理,而是全员伦理、全程伦理,归根结蒂是社会伦理、国际伦理。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使科学知识的创新与进步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科学与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考虑到形而上学和伦理的原则是人类所有理论知识与实践选择的首要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考察古代对形而上学和商业伦理的哲学反思,人自身、人的才能和商业伦理,西塞罗、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关于人自身的反思,训练智力和伦理美德的商业教育,从无创造、道成肉身和现代商业伦理,基督教、有限管理和现代商业伦理,现代企业的成功及商业伦理等,揭示出健康的政治经济秩序是建立在好的形而上学原则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