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以"猴妈妈摘桃用篮子"和"猴妈妈用篮子摘桃"为代表的句法界极少注意的用字结构进行了大样本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旨在解释和论证两个用字结构的中心动词是什么,他们的句法结构是怎样的。本研究建立在792名2-7岁汉语普通话儿童及73名成人被试语料库的基础上,观察并比较被试在回答上述两个用字结构时所采用的不同句型结构。通过对语料和儿童句法意识的详细描述,我们得出结论:"用"在两个测试句中被视为中心动词更为合理。依据此结论,两个测试句的句法结构也就得而求解了。  相似文献   

2.
汉语在语系上属于汉藏语系,在语言类型上属于孤立语,没有太多的形态变化。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不仅是词法层面的构词手段,也是句法层面的构形手段。动词重叠问题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中泰国学生出现的偏误,对动词重叠式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上古汉语中,动词词义的发展、组合能力的变化,可以以配价的分化为表征进行描写。配价能力的变化是检验一个动词功能发展的重要参项。研究发现,在上古汉语中,促使配价分化的主要语义手段是引申,主要句法手段是使动化和双宾化。基本结论是:(1)配价分化实质上是由语义分化引起并通过表层句法格局的变动体现出的动态过程;(2)强制性的句法机制引起的配价变化,其主要的语义支持来自表层;(3)考察一个动词的配价时,应以义位为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4.
汉语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调查分析法、个案纵向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一名说汉语儿童从1岁到2岁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对所获数据进行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动趋式动补结构最早出现且所占比例最大;述语动词大多数是表具体动作的动词;该儿童习得动补结构的手段有模仿、替换、扩展、联结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受到心理基础和语言基础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5.
谓语省略结构的特征在汉语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但汉语是否允准中心语省略仍不能确定。本文对以猴妈妈摘桃用篮子和猴妈妈用篮子摘桃为代表的句法界极少注意的用字结构进行了大样本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旨在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论证句法界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汉语中不存在中心语缺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心理动词的使用差异情况,研究中国学习者对心理动词的习得状况,笔语、口语中心理动词的使用规律与特点。结果发现:中国学习者运用心理动词频率普遍高于本族语者,尤其在笔语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习者笔语的口语化倾向;笔语表达中学习者主要依赖有限的几个心理动词;口语表达中学习者在句型、时态、词汇等方面表达的丰富度上尚有提高空间;心理动词与代词I搭配使用时,学习者的运用情况与本族语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7.
以《四世同堂》和《王朔文集》为基础语料,描写手部动词“放[1]”摆放类的语义角色以及句法类型,以受事在“放[1]”的先后位置为参照,统计并分析其优势句法结构;根据填充类动词的特点,对手部动词“放[2]”填充类的语义角色进行分析与说明,进一步验证了填充类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朱德熙先生率先将“价”的概念引入汉语语法学,开拓了汉语动词研究的新领域。接着,不少学者也开始研究动词“价”的问题,动词配价研究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在动词配价的性质、确定配价的标准及辩价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正确理解和使用非谓语动词是困难的,然而又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当各种不同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具有同一句法功能时,它们的异同更难掌握。本文从非谓语动词的性质和特征入手,探讨了非谓语动词句法功能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汉语情态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但意义复杂,对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偏误最多的"要"为例,通过收集到的大量语料,说明情态动词的根情态义学生较易掌握,偏误主要集中于认识情态义上,同时认为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形式的多重对应也是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汉语普通话中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现代语言学中管辖和控制理论,本文对汉语中存在的一个特殊句型进行了句法分析。针对现有的三种代表性的语言学分析的不足,本文在承认此句型中存在的动词复制过程的前提下,从句法角度把该句型分析为并列结构,并以三项句法判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定语位置上形容词"大"的考察,认识到汉语句法结构对理解和习得汉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动词省略句(VPE)和动词指代句(VPA),其先行分句的结构类型有主动、被动、名词、动词等八种形式,英汉的VPE和VPA有异同。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VPE和VPA的研究发现:母语对二语习得有影响,基本差异假设是合理的,二语的最终习得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借鉴Potter和Lombardi的句法启动及语言间句法启动的实验范式,针对高、低水平英语学习者设计了不同的句法启动,在启动句和目标句的题元顺序一致与不一致的条件下进行汉-英( C-E)句法启动实验,旨在考察句子产生过程中的语义功能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表征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证明了句子加工过程中的语义作用,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的题元顺序在句法启动的效应大小中起了主导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中国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以及母语对其外语通达效率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基于GA-Elman神经网络的句法成分分析方法,可以达到结合词义和句法结构双层次的理解程度,从而弥补单纯从词的角度进行语义理解的缺陷。通过仿真实验,表明GA-Elman神经网络对句法成分的分析较为准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所谓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无意识地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美国作家 Krashen 曾指出语言的习得和语言的学习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前者是指一个人无意识地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而后者却是有意识地学习并掌握一种语言的过程。有关儿童母语的习得,历史上有过许多争论及不同的观点,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心灵主义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动词语义信息词典》中抽取了"给予"义动词.通过对真实语料库的分析研究,用穷尽法和三个平面语法论为指导,以语义角色为纲,以动词为中心.归纳了"给予"义动词语义角色的句法映射规律,句法映射原型位置和优先序列.  相似文献   

18.
杨阳 《新余高专学报》2011,16(5):127-129
为了充分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情况,调查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结合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搜集的病句有针对性地制定问卷,对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测试,然后检索了约424万字的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从中逐条选出有关能愿动词偏误的语料,统计偏误句的数量,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偏误类型与比例.  相似文献   

19.
粱甜甜 《科技信息》2011,(18):I0138-I0138
本文通过收集了6篇近年来国外儿童二语习得方面研究的论文,分析和阐述了儿童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结合两种二语习得假说,论述了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年龄因素及儿童二语习得中的时态习得,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儿童语音习得理论的框架下,就如何改善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学习效果,提升汉语语音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儿童汉语语音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