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今社会,建筑火灾时有发生。火灾对建筑物的打击以及损害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想要真正科学而有效的对建筑物结构进行检测与加固,那么首先我们就应当了解火灾对建筑物的建筑结构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机理破坏。只有充分了解了建筑物结构损害程度及受损部位,正确评估建筑受损程度,才能真正有效的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和加固,同时也可以避免建筑物检测和加固的盲目性。本文便详细论述了火灾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建筑结构受到火灾后的检测与加固。  相似文献   

2.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构件失去部分或全部承载能力,必须进行修复加固。本文通过简述火灾对建筑结构损害的机理和破坏作用,介绍了火灾受损后修复加固方案的确定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建筑结构遭到火灾损害程度的不同,需要简单修复或进行加固的建筑,有的还需要重建。对如何确定建筑在遭受火灾后结构的安全状况及科学、有效地控制火灾和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尽快恢复房屋使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火灾是一种可造成人类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灾害,建筑火灾是指发生于各种房屋内的火灾。本文对建筑物在火灾后的损伤及结构加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浅谈在建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及预防扑救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在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特点、火灾特点等方面入手,结合近期郑州市发生的在建高层建筑火灾情况,分析在建高层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提出对在建高层建筑火灾预防扑救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江涛 《科技咨询导报》2009,(21):29-29,31
在建高层建筑处于施工阶段,导致火灾发生的因素较多,由于各类建筑消防设施尚未实施到位,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损失很大。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施工工地火灾危险性,从工地总平面布局、消防设施配置、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等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消防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拟解决如下3个关键科学问题:(1)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特性及安全设计;(2)高层建筑的立体火蔓延及其对建筑结构的损伤机制;(3)高层建筑多作用力耦合驱动的火灾烟气输运及多模式协同的人群疏散。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科学认识常用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特性,建立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安全评价方法和标准;揭示高层建筑火灾立体蔓延的行为规律,发展相应的阻控方法;揭示火灾环境下高层建筑关键构件和节点的损伤机制,发展其失效预测模型与综合抗火能力评价方法;揭示高层建筑复杂空间内多作用力耦合驱动下火灾烟气的输运规律,发展多技术协同的烟气控制方法,以及耦合烟气控制的高层建筑人群多模式协同疏散技术及优化疏导方法。提升高层建筑自身对重大火灾的防控能力。围绕研究的目标设置5个方面的研究:(1)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特性与安全设计;(2)高层建筑立体火蔓延行为及其阻控机制;(3)火灾作用下高层建筑关键构件和节点的损伤机制与防护;(4)多作用力耦合驱动下高层建筑火灾的烟气输运规律与控制;(5)高层建筑火灾中人群的多模式协同疏散及优化疏导。  相似文献   

8.
刘宇平 《广东科技》2012,21(7):242+244-242,244
遭受火灾后的建筑物必须经过必要的使用性能和机构安全鉴定,分析与评价建筑结构的损伤程度并给出鉴定报告。相关部门才能依据鉴定报告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和部分,揭示安全隐患,决定是否进行加固处理或重建。以提高鉴定报告决策有效性为目的,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分析与论述了遭受火灾后的建筑结构鉴定及处理。  相似文献   

9.
危白 《江西科学》2009,27(6):909-911
通过论述一起局部火灾对某综合楼的结构所造成的损伤,并根据火灾损伤情况,提出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依据高层建筑火灾性质和特点,介绍了高层建筑中用散射光式光电感烟检测器检测火灾的工作原理,讨论了自动控制报警的工作过程.分析比较了设有延时工作过程的感烟探测系统比没有延时工作过程的系统,火灾报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并编制了自动报警系统计算机程序框图,本文讨论的高层建筑中火灾的探测与自控研究,对于不同建筑结构和不同要求的火灾控制报警系统具有参考价值和社会经济意义.图5.参5.  相似文献   

11.
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胜生 《科技信息》2011,(24):314-3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给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提出了难题。高层建筑火灾潜伏危险性大,扑救难度大,本文就根据其建筑特点和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简要探讨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化进程稳步发展。为了确保建筑正常使用年限,维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至关重要,并在各项建筑工程中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当前建筑施工发展现状,对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加固技术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各大城市的建筑密度不增大,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特别是高层住宅和商住建筑不断增多,鉴于现阶段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技术和相关规范的局限性,本文从高层建筑家庭火灾预防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家庭火灾自动报警技术的使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李坤峰 《科技资讯》2014,(34):120-120
消防工程在高层建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维护建筑的安全,需要重视它的质量,设计比较合理的消防结构,在发生火灾时尽可能控制火灾的影响范围。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的消防工程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它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该文主要介绍高层建筑消防工程的不足的地方、消防工程系统改善措施、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火灾后和加固后型钢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计算火灾后及修复加固后型钢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和抗弯刚度,该文基于结构受火和受力的连续性,提出了火灾后和加固后型钢混凝土(SRC)柱力学性能的分析流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分析模型;并以某受火后的型钢混凝土柱为例,对比分析了火灾前、火灾后和加固后型钢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和抗弯刚度,获得了使用阶段抗弯刚度和不同轴向荷载比下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火灾后的损失率和加固后的提高率;在轴向荷载比为0~0.4时,其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的损失率和提高率分别为4.1%~6.4%和3.9%~9.1%。该文的分析流程和方法可为该类结构火灾后和加固后的力学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高层建筑的火灾事故也随之增加,高层建筑的火灾防控形势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由于高层面积大、楼层多的特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逃脱及救援将异常艰难且损失格外严重。针对目前高层建筑火灾的频繁发生及高层建筑的特点,分析了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因素。在阐述高层建筑火灾危害的同时,提出了高层建筑火灾的防控对策,以期指导实践,尽可能的远离火灾危害。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近年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加上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原因,高层建筑工地约占南宁市建筑工地的70%以上,高层建筑工地火灾发生的概率相比以往大幅增加.由于高层建筑工地火灾较难扑救,且容易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高层建筑工地火灾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现场管理、消防设施、火灾扑救等方面分别对高层建筑工地火灾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高层建筑的消防隐患也日益突出。高层建筑火灾因其建筑特殊性,被消防界认为是与石油管道火灾、地下商城火灾并列的三大杀手之一。如何预防高层建筑火灾的发生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该文主要从高层建筑火灾成因、特点以及防火对策三点进行阐述,以期能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多层钢筋混凝土工业厂房在加固前后以及火灾前后的抗震性能变化情况,围绕火灾后多层工业厂房的加固设计和抗震性能分析展开研究.首先,建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火灾后抗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随后,介绍某多层工业厂房结构特点和火灾后结构损伤情况,据此综合利用增大截面、粘贴钢板和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等方法对结构进行了加固设计;进而,建立了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结构动力特性和弹性地震响应分析;最后,进行了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探究了火灾前、后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和加固措施对火灾后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并探讨了不同地震动特性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后,整体结构地震响应明显大于火灾前,层间位移角最大增加了143%,且不同楼层层间位移角的增大幅度与楼层受火情况密切相关;近场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大于远场地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在近场地震作用下可达远场地震作用的2.71倍;所提出的加固方案有效提升了结构抗震性能,罕遇地震作用下底层层间位移角平均减少115.7%.研究成果可为多层工业厂房火灾安全性评估和加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陈长红 《科技资讯》2013,(10):235-235
在日益重视建筑消防的今天,对高层建筑火灾预防和补救方法进行分析,对消除建筑火灾隐患与推动消防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本文通过对辖区实际调研情况的分析研究,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火灾预防方法和扑救方法,提高消防工作效果,为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