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相似文献   

2.
希腊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位多产的科技发明家,又是位杰出的企业家.诺贝尔奖的设立是他对人类文化与世界和平的贡献.没有诺贝尔,就没有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使他的科学人文精神与远大目标得以继承和发展,使他为之奋斗的科技事业得以延续和永生.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精神: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扬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经济学是什么?"的各种回答,都可以归结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文化思潮上,所以,应该从其底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依我看来,从科学精神层次来看,经济学是科学,这是对经济学的低层次的理解.从人文精神层次来看,经济学是人文,这是对经济学的高层次的理解.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爱因斯坦的科学实践活动,阐明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旨,认为爱固斯坦的科学实践体现了由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实效精神所构成的科学精神与由价值精神、伦理精神、现实精神、历史精神和理想精神所构成的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进而揭示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通、两种精神的统一是人类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西方理想人(性)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相当广泛的科学内容。其中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声学)是主要的和核心的科目。古希腊思想是在首先探寻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后来对“认识你自己”及其道德生活的诉求;中世纪中、后期对自然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智力活动的兴起。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复兴。才有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研究及其教育的实质是人的心智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它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9.
科技时代应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以人文精神约束科学技术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尖锐对立的观点欠妥,指出在科技时代,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共建的观点未能反映时代的特征,应主张高扬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努力建设成为科学中心成为了我国当前备受瞩目的 话题,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既需要诉诸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也需要哲学人文科学的滋养.而在传统研究中,更多的是考察技术因素,而忽视了其背后的人文支撑.纵观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每一个科学中心的确立,都离不开孕育其产生的人文环境.考察并分析世界科学中心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可为...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结构的多维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含义及其构成的六大要素,即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批判精神和自由开放精神,深入地分析了科学精神诸要素在知识层、活动层和社会层上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它们在各层次相应的结合方式。最后本文构建了科学精神的立体网络结构,即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为基本点,以竞争精神为动力,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开放精神为保证的立体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在现代化达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恰恰缺失了科学精神,大大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导致科学精神缺失的文化因素主要来自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儒家人伦文化体系对科学文化的排斥,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工具取向对科学理性的疏离,学术功能政治化对科学文化的压抑,哲学层面的经验论思维模式对科学文化的替代.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我们应当着力促进中国人伦文化向新型科技文化的转型,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新型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这是作者应本刊的邀请撰写的论文。在 2 0 0 3年 10月 14日召开的“邓小平批准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印发了征求意见的初稿 ,并讲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现在发表的是作者听取意见后改定的稿子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默顿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能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即科学精神的全部内容。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视角提出了科学精神的层次结构概念,认为科学精神是由认识论层次、1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而第一层次有着相应的具体规范,并由此构成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本文最后就科学精神对科学  相似文献   

17.
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比较详尽地叙述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研究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发展,扼要地阐明了有关学术观点,同时顺便谈及作者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雷立柏谈张衡与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