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水北调”需要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认为有关“南水北调”问题的决策需要新思路。认为经典的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及东线方案的供水成本超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用水的承受力,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现实要求。认为该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主要应依靠增加水资源调蓄能力和厉行节水,发展节水型经济来解决。黄河水应作为华北水资源的补充,黄水应尽量“北用”。“南水北调”的重点应改变“南水中调”或“南水济黄”。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视角:现代西方发展观的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男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6):76-79,F004
现代发展观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本性上是不可持续的。由于商品经济超越了需要和使用价值,因而虽然它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但却是以挥霍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背离自然”是现代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规范结构的重构——对默顿规范质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顿的规范理论是很著名的,但由于囿于纯科学,默顿的概括并不是今天科学家所实际遵守的行为准则的真实写照。本文认为,科学的规范结构需要重构,关键是要充实“诚实性”这一核心规范,并区分出两类规范:第一类规范(“诚实性”和“普遍主义”)是从一旦触犯便会激起科学家一致的道德义愤而推断出来的,它们具有底线的特质和普适的禁止性功能;第二类规范(“无私利性”、“公有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从无数受到推崇的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中推断出来的,它们的特质在于普适的倡导性功能及在特殊情况下的禁止性功能,在倡导和禁止之间有一个允许的中间地带。由此,既可以化解对科学规范是否存在的质疑,也可以阐明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精神气质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道德的第一重作用:“维护人的利益”出发,认为尊重自然界及其中物种和其他组分的权利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物种、生态系及地球生物圈其他组分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对系统稳定性的价值。利益也就是物种的需要、习性。从道德的第二重作用:“满足人精神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出发,认为自然界及其中的生态系统、物种、动植物个体的权利、利益和价值就是热爱生命、满足精神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据。并针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把“是”等同于“应该”这一难点问题,认为这些流派提出的权利、利益、价值的依据就是寻求动植物个体、物种、生态系统、自然界中与人相似的特征把他们当做人来爱护。  相似文献   

5.
六道、首种、六种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道”、“首种”、“六种”是古农书中的几个词汇、迄今尚无确诂。前人多以为,“六道”是指田地中一年可以接连种植的六期作物,尽管具体是哪六期不详,而“首种”则是其中最早种植的作物,“六种”可能即“六道”。该文作者从农业史,特别是粮食作物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六道”,即六谷,是指六种主要的农作物,即禾、黍、稻、麻、菽、麦;“首种”原本是指主要作物中最重要的作物,但由于粮食作物构成的变化,春秋、战国以前的首种指的是稷(粟),而秦汉以后,首种则指的是麦;而“六种”,即陆种,出现于南方农业生产中,与水种之稻相对,指的是旱地作物。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莱州、河北沧州两地区为例,从小流域尺度上提出了以降水为中心、以劣质水农业综合利用为核心的降水(含过境水)、地表水(含湿地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养殖废水的“五水”合理运筹架构,以达到“五水”良性循环,在农业综合利用中逐步改善劣质水,实现劣质水可持续利用。同时根据“五水”合理运筹架构从同一尺度上设计了沿海半干旱地区劣质水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建立海涂种养复合的资源配置链条,实现清洁、高效的滨海盐土农业目标,并从农田尺度上提出了与劣质水农业利用相适应的灌溉技术、农艺技术体系创新设想。  相似文献   

7.
言论     
代价不是不计代价,而是要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绝不是一句废话。孤独这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失意过分在乎失意的感受不是拿命运的捉弄来捉弄自己,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缺陷也许你个子矮,也许你长得不好看,也许你的噪音像唐老鸭……那么你的优势就是你不会被自己表面的浅薄的亮点所耽搁。误会如果出于恶意,那么解释也没有用;如果出于善意,就不需要解释。专门说到“误会”倒不是因为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被人误会的时候更多,而是这个年龄的人想不开的时候更多。谣言这是一种传染病,沉默是最好的疫苗。除…  相似文献   

8.
珠峰北坡地区人类活动一直较少,其环境被认为相对接近地球的“本底状态”.但近年来,这种“本底状态”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由于这里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条件下生态、大气、冰川等及其变化的理想场所.珠峰地区的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该地区独特地域单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途径.这次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以“珠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题,目的是揭示珠穆朗玛峰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征、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学术领域一直是知识分子默默耕耘的“圣洁领地”,但是,由于社会的、经济的、名利的等原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重的学术失范、道德滑坡现象。对此,不少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笔者在这里无意对形形色色的失范现象和各种各样的非道德行为给予痛斥和批判,只想从学者自律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学术失范有人认为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但它难以解释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学术失范的水平远没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水平“发达”?可见,学术失范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丑恶现象在学术领域的反映,是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杨宁 《科学大观园》2010,(16):73-74
或因热带风暴“阿加莎”所引发暴雨的影响,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市区2010年5月30日又出现了一个深约100米的巨坑,让世人震惊。以严格的地质学术语来解释,天坑是指由于水不断侵蚀固体基岩,使地表发生塌陷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深坑。美国许多地方出现天坑的几率都很大。以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坑。  相似文献   

11.
对“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的英文缩略语SARS,我是主张径用字母词(SARS),即不翻译,让它直接进入华文。
别说学过英文,只要学过汉语拼音,看到SARS,小学生都能拼得又快又准。目前,媒体径用SARS的现象日益普遍,易写易拼是原因之一。不过,有的人不喜欢字母词,不喜欢在华文中掺杂英文,所以还是要翻译。
在中国大陆,有人建议用“萨斯”取代“非典”,但是用“萨斯”者少之又少,“非典”独领风骚。台湾媒体用SARS的频率大大高于非典型肺炎。香港用得很乱,SARS、非典、沙斯、沙示或沙士都有,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非典”和SARS。
马来西亚媒体用非典型肺炎的频率高于SARS。BBC中文网用SARS和“萨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用SARS和“非典”。
新加坡华文媒介统一译名委员会将SARS音译为“沙斯”,华文报从4月17日起正式采用这个译名。在周边国家或地区,新加坡是唯一以“沙斯”为规范译名并加以推广的国家。我认为新加坡做得对,做得好,此举满足了广大语言用户的语用需求。
徐惠民先生认为用卷舌音“沙”起头来译SARS有欠理想(《没有必要弃“萨”取“沙”》,刊5月3日《联合早报·交流》版)。这个问题,统一译名委员会是考虑过的。委员会主席吴俊刚先生说,弃“萨”取“沙”是为了照顾新加坡学生的华文程度(《中国为何独钟“非典”?》5月2日《交流》版)。可是徐先生认为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因为最近一个时期“萨达姆”在报上天天都提,学生对“萨”字怎会陌生?加之新加坡学生压根儿就不管“萨”还是“沙”,都直接用英语说SARS。
说到翻译中的音准与不准的问题,我想这也是相对的。不同文字之间的音译,尤其是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之间的语音转换,很难绝对准确,一个新译名推出后,能够约定俗成,就好了。比如AIDS,新加坡从开始到今天还是用“爱之病”,全世界华人社区,大概也只有新加坡用“之”而不用“滋”字。中国大陆一开始混用,后来规范为“艾滋病”,可是,在大陆之外的其他华人社区大多仍用“爱”字,鲜用“艾”字。“之”字也翘舌,那又怎么样?都用了20多年了,一点都没问题啊!
我看,“沙斯”和“爱之病”有异曲同工之妙。翘舌就翘舌吧,无伤大雅。
(2003年4月)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本刊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工程共同体”是现实工程活动所必须的特定人群共同体。该共同体是有结构的,由不同角色的人们组成,包括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相关者。从工程共同体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工程活动共同体”与“工程职业共同体”,前者比后者更为基本,没有工程活动的共同体,也就没有工程职业共同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工程活动共同体,工程职业共同体就是亚共同体。从工程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来看,工程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因其类型不同而异,即“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为各类企业、公司或项目部等,它们是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现实形态,并以制度的、工艺的、管理的方式或者以“物流”为基础的“人流”,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模式;“工程职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或实体样式则为工程师协会或学会、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工会等,其显著的功能在于维护职业共同体职业形象和内部成员的合法权益,确立并完善规范,以集体认同的方式为个体辩护。从工程共同体的特征来看,则表现在组织性质、动力机制、结构分层、主体构成、获得承认的路径、制度性目标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桥头堡建设是推进面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现实需要,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西双版纳州紧抓这一历史发展机遇,顺势而上。本文结合新的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西双版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区位、政策等优势条件,深入分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交通、产业、人才等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5年5—7月,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第254—257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涉及罗布泊地区和西部干旱区未来发展、生物与医学中的复杂性问题、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潜力与前景、中国干旱态势和调蓄水问题等科学主题。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一、罗布泊地区  相似文献   

15.
1.荒漠化最初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这一术语是法国植物学家、生态学家A.Aubreville,他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热带非洲的气候、森林和荒漠化》中对荒漠化的定义是:在人为造成土壤侵蚀而破坏土地的情况下,使生产性土地最终变成荒漠的过程。法国植物学家、草场学家H.N.Le Houerou(1969)认为,荒漠化是典型的荒漠景观和荒漠地貌向干旱区四周的扩展。1977年在肯尼亚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荒漠化的定义为:“荒漠化是土地生产潜力的降低或破坏,是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10年后Y.J.Abmad和M.Kassas(1987)在《荒漠化》一书中写道,荒漠化是干旱的表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承载力的超载现象”。我国学者朱震达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协调时出现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由于世界荒漠化问题在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的同时,也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因而90年代联合国几次召开会议讨论荒漠化问题。1990年2月内罗毕会议对荒漠化下的定义是:“荒漠化系指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干旱亚湿润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里约热内卢环境和发展大会(1992)则将其定义为:“包括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种种因素作用下,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过程”。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内容是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的。1994年10月,世界各国政府代表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这一正式文本中,确定了统一的荒漠化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包括有三层内容:(1)荒漠化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2)荒漠化指特定的区域:干旱、半干旱和干旱亚湿润地区。这一区域根据湿润指数确定。(3)荒漠化的实质是指土地退化,土地是指陆地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和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2.沙漠化沙漠化的概念同样林林种种,朱震达(1989)对沙漠化的定义为:“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其含义可简单概括为在干旱、半干旱(包括部分半湿润)地区的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为过渡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当然,朱震达对此也有一些另外的定义,如“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称之为沙漠化过程,所影响的土地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把“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之为沙质荒漠化(简称沙漠化)(1994)。还有其他学者的定义,不再一一赘述。3.风沙化风沙化是尽指湿润区和部分半湿润区的沙质干河床、海滨沙地等因风力作用产生风沙活动并出现类似沙漠化地区的沙丘起伏地貌景观的过程。4.沙化从上所述,在工作实践中,确定沙漠化、风沙化土地,首先必须确定气候区,较难以落实到具体地面,而且,学术界的纷争对其应用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沙化土地的称谓完全是为了避免学术纷争而能在工作中应用的目的产生的,它泛指任何地区的土地沙化。沙化就是地表出现风沙活动,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的过程。在《中国荒漠化报告》中直接使用了沙化这个概念。准确地讲,荒漠化、沙漠化都是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它用的词是desertification,如何翻译则是另一个问题。现在,沙漠化相对应的英文译法较乱,有desertification,deserzation,sandy desertification.5.建议中国科学界对一些术语之争,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益事,但实际对具体工作和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影响。荒漠化、沙漠化在翻译成英文是首先应从荒漠、沙漠的英文始。荒漠、沙漠的英文都是desert,那么荒漠化、沙漠化的英文就一定不同?中国的防沙治沙根据学术界的争议就必须写成中国北方的防治沙漠化和南方的防治风沙化?等等。因此,规范术语也要实际且具有可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05,(15):15
根据中医典籍所记载,串连穴道之“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任何一条经络阻塞不顺,都会影响到脏腑机能的运作。反之,五脏六腑的病变或机能低下,也将会导致经络堵塞。如何以经络指压的方式,来塑造美化臀线呢?主要是按摩膀胱经的“八膲”穴道与胆经的“环跳”穴。“八膲”穴道八膲穴位于背部腰椎以下尾骨以上的“荐穴”骨孔上,顾名思义共有八个穴道。环跳穴则左右各一,各位于两侧臀部的正中间,这两个穴道针对大而扁的臀部特别有效。由于穴位位于人体背部,所以需要另一人来协助指压按摩,按摩时以指力缓缓下压,停三秒后再放松力量,每一个穴位…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也叫“恐水症”,它是由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在亚洲、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地区,狂犬病仍然十分普遍。科学家在野生动物和家畜身上都发现过狂  相似文献   

18.
艾恒武、林青山同志說:“物体內分子間的吸引和排斥‘合二而一’构成物理运动”,他們企图以此作为“合二而一”世界观的一个論据。实际上,这是一种反科学的主观臆測,科学实驗証明,物理运动形态也是一分为二的。作为一个例子,我們来考察一下水的运动形态。水的分子之間存在着分子力的相互作用,分子力也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統一体,一方面,由于水分子的极性而具有庫仑引力;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运动所遵从的量子规律和电子云之間的靜电作用以及分子的热运动而具有斥力。二者不断斗爭,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轉化,从而决定水的物态。水分子的极性来源于水分子內部H、O原  相似文献   

19.
名不副实、词不达意和一词多义是科技名词中最忌讳的毛病。尽管如此,目前通用的科技名词中仍有不少患有这些毛病的名词。这些名词,或因约定俗成,使用年代日久,或没有合适的替代词而仍然应用于各学科中。这对于科技名词的推广、普及和应用都十分不便。毫不例外,土木工程学科也存在有这些问题的名词,现择其中若干常用的名词,谨抒鄙见,以作抛砖引玉之用。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系指在地面、地下或水域内修建房屋、道路、桥梁、铁路、隧道、海港、市政等工程设施的技术。但土木工程的范围不断扩大,最近如环境保护、海洋工程均可列入土木工程的范围。就“土木工程”一词而言,很难从字面上体验到它的内容,所以这个词应该改革。土木工程无论在我国或其他国家,都是最早建立的工程技术之一。中国最早的土木工程,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夏禹治水是我国最早的土木(水利)工程,但当时还没有土木工程这个词。这个词的起源虽难于考究,但从秦末修建阿房宫,大兴土木来说,“土木”一词可能源出于秦末,即公元前200年左右。那时的土木工程大多是修建房屋的工程,而当时所用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和“木”,故那时称为“土木工程”是合理的,名实相符。现在已经历了2000多年,科学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沿用这个词就不大合适了。首先,土木工程所用的材料品种繁多,除“土”和“木”外,还有钢材、铝材、玻璃、陶瓷、各种纤维及有机材料等,再用这个词,显得名不副实了!那么,“土木工程”这个词是否应改呢?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这个词虽不合理,但约定俗成,不宜改,且没有令人满意的替代词。还有一个理由认为:日本也是沿用“土木工程”这个词,他们不改,似乎我们也不应该改。持赞成意见者认为:除日本外,许多国家都用“民用工程”一词以表示土木工程的内涵,如英美等国家使用civil engineering一词,苏联使用Гражданское строителъство一词,均为“民用工程”的意思。“民用工程”一词更与国际相接轨。约定俗成的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窯业学会”,这是解放前我国使用的词,日本也同样使用。解放初,我们改用了“硅酸盐学会”,这是从苏联的惯用词转译过来的,而欧美各国都用ceramics一词,这说明约定俗成的词不是不能改的。笔者倾向于改为“民用工程”一词,是否恰当,供大家探讨。高层建筑 这是一个词不达意的常用词。从字面上看,“高层建筑”似乎是“楼层之间距离很高的建筑”,但其实是“高的多层建筑物”。“高层建筑”是从英语multi-stor(e)y building或high-rise building一词翻译过来的,可能是把这两个词含的“高”与“层”并在一起了,但在汉语中是不通的,应该改为“多层建筑(物)”。也可以使用“高耸建筑(物)”一词,但此词是一个泛称的概念,因高耸建筑物不一定是房子,如电视塔也是高耸建筑物。建筑 这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建筑”的一个意义是“施工”,如“建筑公司”,是搞工程施工的公司;其次是“建筑物”,如“十大建筑”;再次是指“建筑物的艺术或外形的设计”,如“建筑学”。在英语中,这个词的三个意义分别用不同的词来表示,如construction表示施工,building表示建筑物,architecture表示建筑艺术或建筑学,三者不可混淆。常见一些非工程专业的翻译工作者把“建筑”这个词翻错了,如“建筑公司”翻为Architecture Company等,这样不利于普及和应用。建议专词专用,施工不再用“建筑”一词表示;“建筑物”表示房子;“建筑学”表示研究建筑艺术的学科等。是否妥当,还请大家讨论。* 卢荣俭教授是土木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0.
王丽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0):64-67
有关专家指出:“地震是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方面,同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地震对人类和环境所造成的威胁是最为严重的。事实上,随着全世界各国城市化进一步扩张至地质构造活动的地区,这样的潜在威胁不断上升。”正是由于深知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使得我国著名的地震工程专家周锡元院士始终秉持着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默默奋斗在地震工程科研领域,并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