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林朝霞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19(2):103-107
艾米小说《山楂树之恋》在网络时代迅速窜红,甚至让无数名利场上的大腕人物为之潸然泪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它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是因为其在爱情叙事方式和审美特质上打破常规,实现了男女性别的角色反串、精神恋爱的高调礼赞、身体叙事的边缘淡化以及革命意义的反向解读。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它使当代文学显现出多元化特征。以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为代表性文本,可以探究网络小说在此文化语境下的消费特质与艺术价值,同时可以了解读者审美需求的多变性对作家创作心态及对当代小说叙事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0-32
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的关系 ,并不表现为其左翼的批判的都市文化传统 ;在繁华与腐朽同在的现代性传统上 ,张爱玲的小说也远不及穆时英、刘呐鸥那样强烈。但张爱玲却开拓了另外一条道路 ,即从《海上花列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现代都市市民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5.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的套曲《诗人之恋》就像一部抒情的叙述诗,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章分析了套曲所具有的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质朴动人的旋律,生动感人的音乐语言,精致的钢琴伴奏等特征,揭示套曲在世界各国艺术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联系,是一个音乐统一体。《诗人之恋》的钢琴声部的和声,不协和和弦的广泛使用、下属功能意义的加重、频繁的离调、调式综合和弦的运用,以及半音化的线性的音乐特色,充分体现了舒曼的浪漫主义抒情风采。 相似文献
7.
由电影《倾城之恋》入手,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了隐藏在白流苏与范柳原真假爱情背后的张爱玲关于爱情的观点态度,即张爱玲消解了“纯爱”,重构了饮食男女的爱情,真实地写出了“不彻底”人物的爱情现状,体现了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探讨与剖析。 相似文献
8.
《白蝴蝶之恋》是一篇小美文.感情细腻真挚.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小蝴蝶”“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更何况是“春寒料峭”“一阵冷雨”之后,翅膀“沾湿”“张不开来”,“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之时.它的“纤细”, 相似文献
9.
丁增武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4-79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走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改编也络绎不绝。早前,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和电影《倾城之恋》已为人们熟知。2009年《倾城之恋》再现新面孔,2万多字的小说被改编成36集电视剧搬上电视荧屏。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创造了巨大的文化市场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合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相似文献
12.
Aestheticism or aestheticism movement wa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during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 Aestheticism advocated the phrase "art for art's sake". Oscar Wilde was the most famous aestheticism writer during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 in England. His novel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was the representative Show of his aestheticism thought. The passage mainly shows Wilde's aestheticism thought of the novel in three aspects.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情感色彩也比她的小说浓郁得多。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隐含着一条爱的缺失与不懈追求的情感线索。这条情感线索贯穿于萧红散文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孙桂平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86
要探讨《长生殿》主题,只能依据剧本中的《自序》、《例言》与《传概》三则材料。《长生殿》只有唯一的主题,即情爱主题。洪升塑造杨妃形象时,情感倾向基本上回归到中晚唐,择取了同情、回味与美化的态度;在价值观上则运用了汤显祖的“至情观”,使杨妃的文化品格得以升华。对于李隆基形象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丈人是不断渐进的。洪升写李杨情爱时别具匠心:第一,写出了李杨不断深化与升华的情爱过程;第二,写出了李杨情爱的风流本色;第三,化用织女牛郎故事作合李杨的天上之情。 相似文献
15.
叶世祥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1-5
在生活之外去寻求一种超然的美还是从生活当中去发掘实在的美,这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分水岭。将审美理想视为人生理想的候补,即把美视为存在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更高贵的东西,这种从与生活疏离甚至对立的角度来张扬所谓纯粹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固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如若还不加区别地一味褒扬这种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观,并美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叶世祥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6):10-14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确实均以不同的方式开辟出了走向审美生存的理路,但诸多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阐释”名义下对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言说,事实上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严重误读。以审美的方式来回答、解决生命意义问题,只是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审美主义的重要面相,而不是审美现代性的圭臬。中国古代审美主义面对复杂生命之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撤退的姿态,这种无视尖锐繁复的内在生命张力的审美理想,与现代审美精神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7.
黄健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37-42
中国新文学唯美主义审美理想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了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承历史的积淀演化而来,又不断地糅入时代的情愫,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8.
章淮平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5):47-49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玫瑰既象征艾米莉对爱情的渴望,也预示其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毁灭;福克纳借玫瑰表达其对艾米莉深切的怜悯之情和沉痛的缅怀之情,从而使这个短篇小说成为美国文学里一朵永远绽放的玫瑰。 相似文献
19.
谢应光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4):32-35,50
中国现代诗学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理性,其雏形以梁启超和王国维为代表.这两种理性的生成既有其特定的社会成因、文化转型背景以及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又有其个人身心气质和经历的原因.这两种诗学理性决定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