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小麦和玉米病毒病在河北省的蔓延流行,因而对于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起来。虽然主要传毒昆虫是灰飞虱,但在石家庄地区还有一些其它种类飞虱与灰飞虱混生,因此在研究灰飞虱发生规律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与灰飞虱混生的其它种类飞虱。为此,今年我们对石家庄地区常见飞虱的发生概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高温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实践表明,褐飞虱的种群消长与气候、食物及天敌等因素密切相关,尤以田间小气候直接影响其繁殖和发生为害的轻重。研究表明,褐飞虱对温度的反应比较敏感,在一个栽培品种基本稳定的地区,年度间发生程度的级差主要由温度决定,在水稻生长季节主要受高温控制。国内外有关高温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研究虽然较多,但研究多集中在温度对其种群数量变动的生态学影响、高温条件下褐飞虱发育与生殖的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关于高温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机制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笔者对褐飞虱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机制开展了下列研究。笔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粘虫、褐稻虱迁飞行为机制的研究”(编号:39130070)中研究了不同高温条件对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产卵量、产卵前期、寿命等  相似文献   

3.
灰飞虱共生菌Wolbachia引起的细胞质不亲和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我国6个地区和日本3个地区灰飞虱的Wolbahia感染率,用PCR技术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中国的辽宁、北京、上海和云南的灰飞虱的Wolbachia感染率均接近100%;四川为59.6%;而宁夏为0。各地区灰飞虱间的交配实验证明了在Wolbachia引起的细胞质不亲和现象的存在,Wolbachia16SrDNA的部分测序分析表明,上海、云南和日本出云的灰飞虱发的同为Wolbachia pipien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群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RAPD技术对9个不同的灰飞虱地理种群的DNA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按Neighbor-joining聚类法构建了这9个种群灰飞虱的分子系统树。该系统树分为2簇,簇1包括我国北京、福建、海南、辽宁、四川、上海、云南地区的灰飞虱种群,簇2包括宁夏地区和日本东京地区的2个灰飞虱种群。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灰飞虱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不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重庆市秀山县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发生高峰期的田间调查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传统空间分布分析方法,研究了褐飞虱于2007-2013年不同年份在全县范围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07-2013年的褐飞虱种群在全县范围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反向距离插值图显示,不同年份褐飞虱发生的聚集中心和聚集程度不断变化;秀山县中西部的溶溪、塘坳、官庄、中和等乡镇发生较重,南部的兰桥、梅江等地发生相对较轻.褐飞虱这种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是多种生态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研究为该地区褐飞虱的综合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1968年前在主要稻区间歇暴发,自1968年以来,大发生的年度频率显著增加,连续在本地区猖獗成灾。为此,我们对此虫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1.褐稻虱的寄主植物。褐稻虱的寄主植物,据过去有关资料报道主要是为害水稻;其次还为害与取食稗草、李氏禾、甜茅、翦股草、荩草、马唐、鸭跖草、莎草、千金子、狗牙根、双穗雀稗、小麦、玉米、粟等禾本科植物。自1970年以来,本组几经反复试验观察,证实褐稻虱是一种单食性的害虫,而水稻是唯一的寄主植物。至于其它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不能使褐稻虱正常生长发育与形成种群。几年来,我们以麦苗、茭白、玉米、早熟禾、看麦娘、李氏禾、狗牙根、千金子、马  相似文献   

7.
梨木虱是我区梨树的一种重要害虫 ,由于我区干旱少雨 ,极利于梨木虱发生繁殖。 2 0 0 0年在我区普遍发生并造成很大危害 .近 2年虽然控制了其发生危害 ,但对其详细的发生规律了解未尽。因此 ,2 0 0 2年针对其形态和发生规律做以详细观察记录 ,并对全年防治方法进行总结。1 形态特征及为害状梨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害虫 ,我区发生种类为疆梨木虱 ,主要危害梨树。 1年发生 5~ 6代。成虫分冬、夏 2型 ,冬型为灰褐色 ,夏型为黄绿色。以冬型成虫越冬 ,卵长椭圆形、黄色或白色。若虫体色多样 ,初孵时为黄白色 ,半透明状、体扁、椭园形 ,以后逐渐变…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是台州地区当前晚稻上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五、六代,其中第五代危害最大,个别年份第四代或第六代危害也较严重。据各地历年观察,四代短翅虫出现早、比例高,绝对数量大就是大发生的预兆,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人为等因素,就会造成褐飞虱大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西昌地区主要粉虱种类及寄主植物 为有效预防粉虱的传播蔓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西昌地区主要 粉虱种类及其寄主进行调查采集 通过制作永久玻片 观察测量粉虱伪蛹的典型特征 根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粉虱种类 [结 果]在西昌地区 14 科 22 种植物上分离鉴定出 6 种粉虱 即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棒粉虱属未鉴定粉虱 Aleuroclava sp.、烟粉虱 Bemisia tabaci、孟加拉皮粉虱 Pealius bengalensis、灰粉虱 Siphoninus phillyreae、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其中烟粉虱为害作物占比最多、分布最广泛 是西昌地区为害最严重的粉虱种类 [结论]西昌地区 14 科 22 种植物上有 6 属 6 种粉虱 其中烟粉虱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用扑虱灵对水稻褐飞虱进行抗药性筛选及抗药性监测,在室内筛选8个世代后,褐飞虱没有产生抗药性;对田间褐飞虱种群连续3a的抗药性监测中,也未发现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药性。可见室内抗药性筛选和田间抗药性监测的结果是致的。这些结果说明,褐飞虱对扑虱灵不容易产生抗药性,或者抗药性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1.
广西褐飞虱发生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12年广西龙州、武鸣、合浦、玉林、柳江、来宾、贺州、永福、兴安、全州等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虫情资料,结合同期龙州、永福等10个气象站气温、降水历史资料和NCEP气象再分析数据,分析近22年广西褐飞虱发生特点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褐飞虱的迁入始见期、首次迁入高峰期均呈逐年提早的趋势,分别偏早2.7 d/10年及1.7 d/10年;迁入终见期有逐年推迟的趋势,推迟时间为3.7 d/10年。广西3月份气温越高,则褐飞虱迁入的始见期越早,两者相关系数r=-0.558,达P=0.01的显著性水平。广西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发生与降水关系密切,始见期当天或者前1 d中有降水的概率达92.5%,首次迁入峰期前1 d出现降水的概率为85.1%,7月份降水量越多、雨日越多,褐飞虱的迁入量越大。当7月份850 h Pa高空以偏南气流为主时,会引发广西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而以偏北气流为主时,则褐飞虱发生偏轻。  相似文献   

12.
参照Rao等(1998)的褐飞虱生物鉴定和喂养方法,用水稻褐飞虱生物Ⅰ型的-龄若虫食喂,用基因枪法获得2个转基因水稻纯系。这2个纯系均含有并表达潮霉素抗性基因(hpt),gusA报告基因和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褐飞虱生物鉴定和喂养试验表明,水稻纯系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降低褐飞虱成活率和繁殖力、延缓褐虱发育以及减少褐飞虱进食是。通过褐飞虱生物鉴定和喂养试验证明,表达GNA的转基因水稻纯系对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褐飞虱具有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星室木虱属初记(同翅目:木虱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星室木虱属(Pseudophacopteron)是广布于非洲至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区的一类小型木虱,若虫多数为害林木,形成虫瘿,过去我国并无记录。最近,福建发生一种严重为害橄榄树的木虱,蒙福建农学院黄邦侃教授委托鉴定,促使我们把这类木虱加以整理。研究的结果,除记述我国福建及两广的三个新种外,对属的异名关系和有关种类等也提出一些看法。此属系G. Enderlein (1921)以印度的Pauropsylla tuberculata Crawford (1912)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自1968年以来,在温州地区连续几年大发生,尤以1969年最为猖獗,早晚稻均遭严重为害,损失很大。温州地区农科所自1970年开始对此虫进行了三年的调查观察和试验研究。现将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3~1994年对寄生于稻飞虱的长沙多索线虫在湖北省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到稻田均有分布,其宿主有褐飞虱等4种,寄生率为63%~92.5%,线虫在田间呈聚群分布,土壤含水量低于15%的时致死。  相似文献   

16.
转GNA+SBTi双价基因抗虫水稻的遗传分析及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转GNA SBTi双价基因籼稻的遗传规律及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抗虫实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在R2代株系中发生了分离,部分株系分离符合3:1或15:1的盂德尔遗传规律,但也有分离比为1:1及其它不正常分离的株系存在。对这些株系的特别追踪发现这几种分离式样在R3代中出现交叉,对R2和R3代转基因植株进行抗虫实验,结果表明分别有83.3%和76.9%的株系对褐飞虱的抗性较原种对照均有了显的提高,78.6%的R2代株系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比原种对照的抗性强,且大部分R3代株系继续保持良好的抗稻纵卷叶螟的性质,获得了9个分子检测阳性率高且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抗性增强的水稻株系。  相似文献   

17.
非洲伯粉虱Bemisia afer(Priesner et Hosny)隶属同翅目粉虱科,是福州大豆上一种发生较为普遍的小型刺吸性害虫。国外报道于1934年在埃及发现,1970年定名,可为害木薯、红柠檬、散沫花等多种植物,并传播植物病毒,国内对该虫研究尚为空白。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观察,对非洲伯粉虱的形态特征、发生为害习性、田间分布与消长及寄生状况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杭州市水稻二化螟特点 一是发生期不稳定,如1998年明显早于常年;二是越冬虫源基数高,而早稻面积大幅度缩减,出现一代二化螟集中为害现象:三是单季稻面积迅速扩大,出现单、双季混栽局面,有了大量的桥梁田,因此二代二化螟对单季稻的威胁特别大:四是由于单、双季混栽,二代二化螟连年中等以上发生,使三代二化螟对连晚及单季稻构成较大威胁:五是由于前期气温偏高,二化螟发生偏早,部分地区晚稻出现四代二化螟为害现象。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早稻面积锐减,而茭白、玉米、甘蔗等经济作物面积有所扩大。由…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稻敏感品系TN1和抗性品系中浙优、IR56饲养褐飞虱,研究褐飞虱产卵量等繁殖情况,测定解毒酶系中酯酶、细胞色素P450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及卵黄原蛋白(Vg)等基因在mRNA上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褐飞虱在抗性水稻上产卵量减少,Vg2的表达量极显著下降,表明水稻抗性对褐飞虱的产卵量有抑制作用且Vg2调控产卵.酯酶和P450中的部分基因均在取食抗性水稻的褐飞虱体内表达量较高,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我国重要的迁飞性水稻害虫,对我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研究其迁入后田间的聚集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作者根据2009年在秀山县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建立了褐飞虱发生期的空间变异曲线模型,并利用Surfer8.0软件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尺度下,褐飞虱各时间段均呈聚集分布,空间依赖范围约为49-132 m,变程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自水稻插秧开始,褐飞虱密度逐渐增大,8月20日达到最高峰,即该时段应是本地区防治褐飞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