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宪娟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53-58
"复古派"与"性灵派"是针对明中后期文坛状况而提出的概括性概念。两者在对《庄子》思想及其文学性的接受上存在着不同样貌,基本涵括了明中后期文坛《庄子》接受的局面。其接受异貌的深层原因与明代文化思潮及其各自的文学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陈文新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2,24(3):10-14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故胡应麟论“清”,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竟陵派所界定的“清”,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又是为了改变七子派忽视情趣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明代七子派“复古而陷伪”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历时性的层层累加.达到了对七子派复古的丑化和妖魔化效果。这一命题有很大局限性,其弊端主要有三其一、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全面理解,侧重于从文学层面进行过度化概括;其二、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多层面阐发,将七子派视为一个整体,无视主流与末流之别;其三、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动态考察,未从变化的角度把握七子派成员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刻意制造七子派与其他文派之争,无视各文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传承。王世贞晚年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有矫正七子派末流之弊的用意。 相似文献
4.
汤开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5)
我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在澳门的居留,给中西合璧、多姿多彩的澳门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作为一位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汤显祖能接受反传统的左派王学,但对于天主教却始终没有接受。汤显祖居留澳门时留下的四首关于澳门的诗歌,不仅在澳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汤氏名剧《牡丹亭》中的一出戏《谒遇》,以明代澳门之事为背景写成,戏中所反映的内容应有许多历史的真实,也为我们研究明代澳门史提供了不少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从“临川四梦”的创作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汤显祖中年以后的主导思想,是本于儒家的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体系。汤显祖正是受晚明思潮,特别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影响,形成了他较为先进的戏曲创作观。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旅游景观的概念、旅游景观复古与仿建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提出了旅游景观复古与仿建的建议,认为应慎重对待旅游景观的复古与仿建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永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6)
作为明清之际文坛盟主,适当时艰局危,诗派中衰之际,钱谦益负救弊之责,对于明代文学复古观念的总结,以评议宋无诗论、弇州晚年定论、陈艾之争为典型事例,体现了钱氏在易代诗坛上结明诗之局,下开清诗之先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戴复古是南宋时期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在我国诗坛上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他在一生中曾三次出远门游历天下,到过许多地方。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镇江,亦有他的足迹和影响,可惜以往的著述中对此提及甚少。从揭示戴复古在诗坛的影响入手,可考索其与镇江的关系及对镇江人文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解缙诗歌有复古倾向,更重视才气的驰骋,但才气缺乏现实的内容的支持,显得比较空洞。他也以才为戏,使部分诗歌充满了趣味,这种努力值得重视,也形成了在复古道路上的旁逸斜出。 相似文献
10.
明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以复古论主盟文坛,蔚然成风,杨慎却提出异议、独树一帜。今人多认为杨慎在复古大潮中未能免俗,只是在一些具体的文学主张上与七子不大相同^[1](p291),实际上《升庵诗话》已经对当时的文学复古思潮有所修正,在诗歌审美论、创作论、师承方法等问题上都一反流俗,成一家之言,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戴峰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36-39
唐甄是清初一位十分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与经世致用的学风相呼应,唐氏的文学思想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重理性,疾虚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倡"文必有质"的文风,强调文学作品必须有用于世.第二,认为"文不可以伪为也",不仅强调言出于己,更加强调思出于己.第三,主张独抒己见,无所蹈袭的精神,反对斤斤复古的作法.这些文学观点,与他思想家和学者的身份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杨希玲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72-75
五代十国之际,文学创作衰微至极;惟"南唐"独以偏安小国而好文尚士,成为乱世作家向往和赴集的乐土.作为南唐文人的杰出代表,徐铉、徐锴兄弟执著地呼唤儒道的权威、把"风雅"、"六义"视为诗文创作的灵魂,然其创作则时有不合于"道"者.他们的诗歌创作将性情与学问并重,对晚唐五代以来的浅俗风气有所修正,其中展示的学人风采尤值得瞩目. 相似文献
13.
胡建次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3):70-73
唐以前文论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唐以前文论作为我国古代文论的“武库”,它为不同文学批评方法在后世的拓展、丰富与完善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小说发展的重要转轨时期,女性形象的塑造也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前期的形象单薄,且以弱女子为主,中后期形象较丰满。其中,中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情女子,后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侠女子。造成这一嬗变的原因,既有小说这种文体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又有社会生活及士人心态发生变化这一深层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游记文学发展史的视角 ,就唐代游记文学的演化历程与内在精神展开探讨 ,由此看出 ,唐代是中国游记文学的成熟期。古文运动的兴起与诗性精神的浸润共同推动着唐代游记文学的走向成熟 ,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内在价值取向。从元结的前奏到柳宗元的高潮 ,以及与此相辉映的中晚唐游记创作 ,共同奠定了唐代游记文学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6.
康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65-69
唐初八部正史文本体现了实用而审美的文学观,主要表现于经世纬俗的文学功用观和妙发性灵与形言之美的审美观。从文学史角度看,这种文学观在唐初具有纠正时弊和为盛唐文学奠基的重大意义,从文学批评史角度看,具有综合创新意义,而且这种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琦宇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4,(1):38-42
同年关系伴随着科举取士而出现,得到广大士子的普遍认同。唐代作为科举日益兴盛的时代,同年关系不仅象征着友情,同时也是仕途发展顺逆的重要因素,对唐代党争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同年之间彼此唱和,或因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促进了文学风气的转变,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用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8.
论者一般认为,元代馆阁诗人群体是在“元四家”时期才形成的。但据现存“雪堂雅集”等资料考证,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个以馆阁文人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已经形成,并开始活跃在元代诗坛之上,支撑着元初诗坛局面,维系着诗坛命脉,引领着元代诗坛的走向,延续着元代诗坛以馆阁文人为主流的发展趋向,对有元一代馆阁诗人占据诗坛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刘春涛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5):118-121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