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为把炉法炭黑作为色素炭黑使用,需要对其进行水性高分子接枝,以提高炭黑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研完了液相氧化剂氧化两种炭黑前后表面挥发分和pH值的关系及表面官能团组成的变化,并对比了氧化前后炭黑的自由基接枝效果.实验发现,低结构、高比表面的炭黑易被液相氧化剂氧化,且氧化剂的浓度和氧化强度直接影响炭黑的氧化效果.氧化炭黑的挥发分与其pH值之间存在一阶指数衰减函数关系.氧化后炭黑表面的羧基和醌基含量增加造成了炭黑和水亲合力及炭黑接收自由基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炭黑接枝水溶性高分子的接枝率.  相似文献   

2.
炭黑的pH值与氧含量、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含量的规律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炭黑的表面性质对其应用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炭黑的元素组成、pH值、表面酸性含氧基团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炭黑的pH值取决于其氧含量,两者存在指数关系.详细讨论了测定条件对炭黑表面酸性含氧基团测定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和反应时间为90min、碱溶液浓度为0.05mol/L时,实验的重复性较好,同时测定了炭黑表面羧基、酚羟基、内酯基等酸性含氧基团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炭黑的pH值与其表面酸性基团含量存在指数关联。  相似文献   

3.
谭运金 《广西科学》1997,4(4):255-258
根据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及其他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扬了地块西北缘,西南缘的卡林型金矿床的干酪根属腐泥干酪根,干酪根的元素组成和成熟度是判别大型卡型金矿床和小型卡林型金矿床或矿点的重要标志,大型卡型金矿床的干酪根,碳的平均含量为42.55%。氢的平均含量为1.69%,氧的平均含量为5.03%,小型卡林型矿床或矿点的干酪根,碳的平均含量为77.23%,氢的平均含量为1.22%,氧的平均含量为4.  相似文献   

4.
密度是煤的本征特性,碳是煤最主要的组成元素,氧是煤中最丰富的杂原子,采用XPS测试技术,基于不同密度解析煤中碳、氧两种元素赋存形态,对准确表征炼焦煤表面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孝义煤为研究对象,XPS结果表明:C-C和C-O是煤中主要存在的碳氧结构,且煤样中存在较多的烷基侧链。随着密度的增大,煤中不同碳、氧官能团含量略有变化,C-C、C=O和O=C-O的相对含量减少,C-O的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对其E-环羰基进行化学修饰,通过氧化和还原反应在131-位上构建和消除碳氧单键和碳氧双键,利用空气氧化反应和重排反应将五元外接环酮扩展为六元亚酰胺结构.同时,对氧化、还原和重排反应的反应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所合成的新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IR,1HNMR及元素分析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亲核置换反应使硅碳双键置于大的共轭体系中,合成了一种含有硅碳双键的化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鉴定了其结构。研究了它在溶液中的性质,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玻碳电极表面氧化物种的电化学及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化学及光电子能谱方法对玻碳电极表面氧化物种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玻碳电极的“活化过程”与电极的析氧过程紧密相关,表面氧化物种的形成是电化学与化学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表面氧化物种的组成与“活化”电位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碳碳双键在气相中无催化环氧化反应研究方法、反应机理.测定了393K时,2-丁烯醛与过氧化乙酰基在气相中环氧化反应的速度.研究表明,影响环氧化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双键上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取代基给电子能力越强环氧化反应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9.
陆彦钧  韩敬  何涛  郭颖  张菁 《江西科学》2008,26(2):216-220
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沉积方法,在同轴圆柱形DBD反应器中利用一种新单体十四氟己烷常压下聚合获得氟碳颗粒膜;通过扫描电镜(SEM),X光电子能谱膜(XPS)、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膜的表面和团簇形态、化学和结构组成随着放电功率的减小,在基片表面形成的颗粒尺寸大且分布均匀性差,所获得膜中F/C和交联度分别为1.54和68.5%,要比低气压下获得的无定形氟碳聚合膜的交联度高出10%左右,氧元素的含量为5.53%,比低气压膜中氧的含量要高出2%~3%。  相似文献   

10.
酯类化合物主要是由C、H、O3种元素组成,根据酯类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所构成的骨架结构特点,结合原子电负性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将碳原子与氧原子的电负性之比(0.74)作为碳氧单键之间的距离,将氧原子与碳原子电负性之差的2/3(0.59)作为碳氧双键之间的距离,建立酯类化合物的顶点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求顶点邻接矩阵与距离矩阵之积构成的新矩阵M的最大特征值T,以特征值T为基础构建新的拓扑指数H(H=(lnT)^2),结合酯类化合物中含有的碳原予个数Ⅳ,对酯类化合物的沸点进行拓扑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相关性,回归相关系数达到0.998。  相似文献   

11.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热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TG-FTIR)及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仪等对蓖麻油基聚氨酯树脂的热降解过程进行测试与表征,采用不同的非等温动力学方法计算树脂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推断树脂的热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蓖麻油基聚氨酯树脂在285℃开始降解(质量损失5%),在450℃左右基本降解完全(质量损失95%)。其热降解过程(以升温速率为10℃/min为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285.23~345.25℃,其质量损失了60%,主要为树脂氨基甲酸酯键的断裂及部分酯基分解为CO2;第二阶段为345.25~389.17℃,质量损失了20%;主要为氨基甲酸酯链段降解为胺类、CO2及含有CH3或-CH2-的小分子有机物;第三阶段为389.17~450.00℃,质量损失了20%,主要为小分子有机物进一步降解为CO2和含N易挥发性气体。其降解机理可能有2种途径:第一种是主键氨基甲酸酯结构中酯基-O-左侧碳氧键断裂,形成异氰酸酯和醇,异氰酸酯部...  相似文献   

12.
作者研制了一种以石油沥青基碳纤维为电极材料的微电极,基于此种材料的特殊性能,经氧化处理后可获得较一般微电极为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其电流响应亦较一般微电极为大。且由于其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大量的碳氧基团,故其电极电位会随溶液pH值而线性变化,以至该电极亦可用作测量pH值的微电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不同含量的2,2-双(羟甲基)丙烯酸丁酯(HBA),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双键含量的可光聚合含硅聚氨酯丙烯酸酯水性低聚物(HBA-WSiPUA),它们均可以形成稳定的白色乳液,且粒径分布均匀。详细研究了低聚物中双键含量对低聚物的光聚合行为和光固化膜的热性能、物理力学性能及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低聚物的最终双键转化率均在90%以上;随着双键含量增加,光固化膜的拉伸强度、硬度、初始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都随之增加,最高分别可达15.2 MPa、6H、286 ℃和80 ℃,而光固化膜的断裂伸长率、表面水接触角和吸水率则随之降低,吸水率最低可至2.5%。  相似文献   

14.
对地表水臭氧化的效果进行研究。臭氧氧化反应所需的时间较短,在2min之内反应基本完成。臭氧处理地表水后,水质可以产生显著的变化,除了直接降低CODMn,负荷、芳香族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有效杀灭藻类外,还可通过溶解氧的增加及水的可生化性的增强来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5.
浸渍硼化物制取陶/炭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以硼化物为成分的浸渍液制取陶/炭复合材料并对浸渍液进行了优选,测定了材料的物理性能对陶瓷层的形态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用此方法处理了电炉炼钢用石墨电极并在钢厂进行了考核·对硼化物浸渍制取陶/炭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炭材料经优选硼化处理后其氧化起始温度可以提高到1177K,经浸渍后的石墨电极在钢厂应用可使其消耗降低12%·  相似文献   

16.
炭黑对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有很好的改性效果,但对于其水稳定性改性效果不明显,而硅烷偶联剂可以用于提升路面的抗水损能力,所以本文提出将炭黑和硅烷偶联剂同时加入沥青混合料中,研究复合改性沥青的路用性能。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试验、进行试验然后分析结果,得到合成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改性条件,并通过车辙试验、真空饱水马歇尔试验及小梁低温弯曲试验来研究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借助响应曲面法,得出了制备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炭黑、硅烷偶联剂的用量及剪切时间;通过车辙试验、马歇尔实验及低温小梁弯曲试验得出炭黑/硅烷偶联剂复合改性剂可有效地提升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其中硅烷偶联剂主要提高了其水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而炭黑主要是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和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水基喷墨打印墨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用适宜的水溶性树脂和分散剂很好的解决了颜料在水性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且墨水的耐水性、耐碱性、光密度等各项指标均与进口打印墨水相近。当以碳黑为着色剂制备黑色打印墨水时,丙烯酸树脂质量分数为4%,阴离子型分散剂亚甲基二萘磺酸钠质量分数为5%,制得的打印墨水各项性能均接近进口墨水.  相似文献   

18.
二碘化钐(SmI2)作为单电子转移试剂具有多种反应性能.并且可发生多种形成碳—碳键的新合成反应.本文就近几年二碘化钐在形成碳—碳键的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