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朱元璋做为一个平民皇帝,在治国方面颇有建树。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大刀阔斧,又偏于保守;驭吏过于严荷,而对百姓又较为宽和,在位期间历经二十次救灾,后人称其为救灾天子。  相似文献   

2.
《遵义科技》2010,38(2):57-57
2009年秋季以来,我省各地区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各地纷纷展开抗旱救灾工作。为深入了解当前受灾情况,从科技方面对抗旱救灾工作给与支撑,2010年3月24日,遵义市科学技术局段开强局长带领有关工作人员和部分科技人员对道真、务川和凤冈等地进行抗旱救灾调研与指导活动。  相似文献   

3.
马娜 《山东科学》2019,32(1):113-117
基于区域性巨灾应急救灾的特征,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受灾群众的三方博弈模型。通过三方之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分析,建立救灾成功的概率函数,得出救灾成功后以及救灾失败时的实际收益。通过三方救灾成功后的期望收益分析,建立参与者决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受灾群众三者的期望救灾收益最大情况下,三方救灾投入成本存在均衡状态,并且可以求出最优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4.
艾敛菲 《世界博览》2010,(16):74-75
面对1931年的特大洪水,社会力量比任何时代都活跃,这弥补了政府在救灾体制方面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城乡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区域协作是当前应急管理部成立背景下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整合提升多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职能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基层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区域协作的现状,指出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陷,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的问题体现为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明显,减灾资源协调问题突出,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预案适用性和实用性弱且居民减灾意识和能力的薄弱,城乡社区减灾中领导力不足且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区域防灾减灾救灾协作的问题则突出体现在协作意识、内容、制度、机制等方面.本研究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应急管理部切实开展提升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效回应与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防灾救灾中,要减少施救方与被救方双方损失,就必须提高城市救灾能力.提高城市救灾能力主要有三个途径: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协同合作演练是提高城市防灾救灾能力的最佳途径;内外结合,重点施救是救灾过程中减少人员与财产损失的最佳途径;建立灾害预警机制,联勤联动是防灾救灾中提高反应速度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进入灾害多发时期,武警部队作为抢险、救灾的主要战斗力量,灾害来临时,须配合各级政府开展救灾活动。在武警部队建立信息化应急救灾系统,是提高部队在接受命令时快速反应的有效手段,是加强部队救灾能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救灾资金是灾民的"救命钱",必须专款专用、管好用好.但在实际管理使用中,救灾资金是否"真"救灾,是否落到实处,审计机关责无旁贷.该文结合基层审计机关近年来的审计(审计调查)情况,从现行救灾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后果,并围绕审计如何突出一个"实",让救灾资金"真"救灾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北朝时期国家政府在灾后采取的重农救灾措施主要有劝勉农桑、组织民屯、兴修水利,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救灾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北朝时期灾后重农救灾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核电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为确保核电建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提高核电站紧急救灾能力,核电救灾装备研发具有迫切需求。开发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已成为核电救灾领域的发展前沿,但由于救灾机器人设计面临着重载操作与狭小空间内灵巧运动的行为冲突、多自由度冗余驱动导致的机构和结构过约束冲突两大挑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主持的973计划项目"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根据核救灾  相似文献   

11.
严嵩是明代官僚士大夫中较有作为的一个。在专制皇权制度下,严嵩被迫与群臣一样献媚君上,对世宗的失德失政行为不敢大胆诛阻,甚至被迫代为推行,但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严嵩时常委婉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世宗沉迷声色不理朝政的情况下,严嵩并没有象其它许多官僚士大夫一样碌碌无为,甚至愤而辞官离去,而是恪守忠君之道,代行积极有为之政。他倡导节俭,与民休息,反对大兴土木,御虏抗倭,为明王朝惨淡经营了二十年。由于严嵩要有所作为,就必然要干预六部的事务,尽管他始终小心谨滇,仍不可避免地触犯了皇权,而遭到群臣的非议弹劾,当年老不济时,即被专制皇帝无情地抛弃。  相似文献   

12.
紧急救灾物资物流配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火灾,干旱等,经常造成人们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规划最佳的运用流程与策略,以最短的时间,准确地把救援物资紧急配送至灾区,就成为我国救灾工作研究的一个重点。而灾害救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防灾工作的特点,将GIS技术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开发了基于GIS的淄博市防灾减灾决策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以信息管理、灾害分析、救灾决策为内容的综合系统,可实现直观、实时、快速的灾害监控分析与救灾指挥决策,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从受灾地区及其灾民的需求出发,界定灾害救助需求概念内涵及其特点,借助我们提出的"‘2+3’灾害救助需求框架",进一步以灾民需求为主体提炼形成包括"生命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在内的"三位一体救助需求体系";相应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灾民需求的指标体系,并就灾害救助概念模型以及每一种灾害需求经验系数进行研究,对一些救灾物资和医疗人员的最小需求量进行了计算运用;最后以需求系数为依据对救助需求满足的效果进行了4个维度的方向性评判.  相似文献   

15.
结合目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从物资需求、分配原则、路网风险以及配送方式的角度,分析了应急物流的特性.提出了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协调框架,它是灾害综合评估、灾民转移和应急物资配送在应急物流系统下的有机结合,是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物流网络单元间职能、目标、信息、物资、车辆等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灾害救灾物流系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借鉴国内外救灾物资发放作业的有关经验,借助当前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设计了适合国情的救灾物流体系,以达到救灾物资及时收集、运输、发放和有效降低灾害损失以及获得最大化救灾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内蒙古地形对雷电灾害的影响规律,基于内蒙古1998—2018年雷电灾害资料和数字高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熵值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地形因素对雷电灾害的影响及其权重.结果 表明,内蒙古近21年来雷灾点主要分布在高程为200~2000 m的范围内,高程在2000 m以上基本没有雷灾发生;雷灾点个数随坡度、地形起伏度的增...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的悲剧与洪秀全日益加剧的帝王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洪秀全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虽然从西方借来了宗教的旗帜,但在其思想的深处,却残存着浓厚的封建帝王意识,这是太平天国最终走向失败悲剧的深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