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就业吸纳弹性、结构偏离度的考察和分析,以此来研究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但是,其就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回归模型测算了重庆总体及各分产业的就业弹性值,表明重庆就业弹性从总体来看是明显下降的,三种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正值.在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及行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用回归模型测算了重庆总体及各分产业的就业弹性值,表明重庆就业弹性从总体来看是明显下降的,三种产业中,只有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为正值.在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及行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未能促进高就业,导致经济发展与就业和再就业的不协调发展等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剖析,认为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和就业弹性的不断攀升,扩大就业容量,促进三次产业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结合近20年来西安市第三产业就业情况的数据,分析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过程和现状;同时借助就业产值弹性等方法将三次产业之间和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的结构情况与国外及北京、上海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西安市第三产业的就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国内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产业转移与结构偏离、产业产值与就业比重关系走势等进行分析,提出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择1978-2008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建立GDP和三次产业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经济系统中经济增长和三次产业的关系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尝试性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冲击的正响应最大,第三产业自身和其他产业对第三产业冲击的正响应最大。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脱钩理论分析1995—2010年辽宁省各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动态关系.为探究各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机理,基于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对辽宁省三次产业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能源消耗量增长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效率因素.第一产业主要是结构因素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第二产业效率因素对能源强度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第三产业效率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为实现经济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各产业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南京市1981—2013年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南京市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双向动态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市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与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呈正相关,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呈负相关.2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对经济增长都起推动效应,但贡献度均不是很大,且存在差异,依次为第三、第二、第一产业.3南京市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变化产生的效果最显著,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且南京市经济增长对三次产业从业人数产生变动的影响效果大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整体而言,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存在着产值比重太低、产业发展过缓、就业吸纳能力较差以及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等突出问题。这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科学衡量河南省产业的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增长能力包括从业人员的结构,找准河南省第三产业提升的实现路径,是推动河南第三产业实现产业提升、驶入内涵式增长的"快速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把就业弹性和信息熵作为测度就业结构均衡度的指标,并将其运用于安徽省就业结构变化特征的分析中.分析结果显示,就业弹性方面:经济增长相对稳定时,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为负值,二三产业就业弹性同向变化且为正值.行业就业结构方面:安徽省就业结构的熵值变化反映出全省多数行业仍然处于扩大规模的加速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均衡性增强;安徽省17个地市行业就业结构信息熵在时间维和空间维上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2年的断面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各省区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指数递减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对数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线性增长趋势.各地区人均GDP小于20000元时,第二产业有更大的就业弹性;人均GDP大于20000元时,第三产业则有更大的就业弹性.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人均GDP和就业结构的数值关系,将我国31个省区划分为4大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13.
外资利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量化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2000年-2015年辽宁省外资利用的截面数据,运用PCA方法量化评估其外资利用质量。从结构分析角度来看,辽宁省的外资利用不属于质量导向型模式,而主要是数量导向型模式;就外资利用质量整体水平而言,是较为低下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利用外资及产业政策,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的外资结构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突出外商直接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处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对于制造业的发展甚至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因此,研究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为了克服属性权重难以客观确定的问题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的权重系数均一化计算问题,构建了超效率DEA—灰色关联模型。用这一模型对辽宁省进行实证分析,并与经典灰色关联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明超效率DEA—灰色关联模型有效。[1]最后,针对辽宁省提升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联互动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何处理好就业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二者的关系,达到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劳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是辽宁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别对就业规模、结构与劳动生产率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辽宁省目前处于劳动生产率与就业规模的非良性循环阶段,而通过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进而引致就业结构调整是改变目前现状的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数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辽宁省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根据1985~2008年数据,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及辽宁省就业人员总数之间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就业数量的影响是积极的。提出了继续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同时重视内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具有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尤其是满族历史遗存、民俗风情与民间文化独具魅力。如何在有效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将满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是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发满族文化资源既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充分动员民间力量,挖掘满族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与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