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受到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企业转化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以及所在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通过探讨这些因素,界定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并归纳其主要特点,整理出分析框架。最后,将评价因子分为五类指标,进而建立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测试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创新网络内,企业创新活动受企业自主研发的资源、对外来知识的吸收能力、公共知识、知识溢出、地理距离、企业间的知识存量差距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建企业创新原理模型,并结合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阐释创新原理。  相似文献   

3.
企业对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对知识溢出的吸收受到企业本身学习能力、学习机制、研发活动以及企业所在区域的文化水平、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分成三类指标,建立了估计企业吸收能力的经验模型,并以我国各省省会的相关数据检验了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情况,结果显示出与实际经济指标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4.
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经济指标进行筛选分类,建立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指标体系,并分为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四个维度,且知识应用能力贡献率最大,根据中国省域数据求得区域吸收能力,并与凯尼尔斯模型溢出吸收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指标建立较科学完备;两吸收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吸收能力不平衡性严重,中西部有待提高,东部吸收能力较高主要来自其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在企业内外能否完整、及时、准确地得到传递、变换、吸收和运用,实现知识学习和知识共享,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决定性作用。研究了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曹勇  周红枝  谷佳 《创新科技》2021,21(1):53-61
选取"武汉·中国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技术企业为对象,基于大样本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顾客参与对新产品开发(NPD)绩效的影响,分析了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顾客参与对知识整合和NPD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在顾客参与和NPD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顾客参与和知识整合...  相似文献   

7.
利用CNKI和ISI检索平台检索1989~2011年知识吸收能力的文献数据,并运用Bibexcel软件,从文献的年代分布、刊载期刊分布、著作者分布、高频关键词分布四个方面,定量地分析和比较国内和国外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现状,得出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处于快速持续的增长阶段、刊载的期刊存在明显的核心区、创新绩效的研究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吸收能力视角的学习型战略联盟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优势的来源。从知识吸收能力概念、各个子能力的作用以及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入手,剖析学习型战略联盟的成因与优势特征,提出知识吸收能力的发展驱使企业建立了学习型战略联盟,进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知识溢出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的局部性、累积性、不可逆性和互补性为知识溢出创造了条件,溢出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内在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特征。知识溢出受技术差距、认知距离、吸收能力、地理距离和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的影响。从知识溢出的途径看,有基于劳动力的劳动力流动与人际交流效应、基于投资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基于产品的模仿效应和逆向工程、基于主体间联系的联系效应。获取溢出的知识的关键是自身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运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创新构建了吸收能力的量化方法,优化了知识生产模型的分析框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对双向FDI溢出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检验了吸收能力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双向FDI溢出均促进了我国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但该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OFDI吸收能力起到正向调节效应,吸收能力能够增强OFDI溢出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FDI吸收能力存在门槛效应,当吸收能力超过门槛值时,FDI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将降低。  相似文献   

11.
知识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息息相关,知识吸收能力所带动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经济增长、产业创新等核心因素相互作用,将企业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形成一种知识吸收和知识溢出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科学管理研究》2016,(3):84-87
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解析了创新联盟互动机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问题。研究结果发现,知识整合能力在创新联盟互动机制与创新绩效关系间起着中介作用,而知识吸收能力则调节着创新联盟互动机制与知识整合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例,采用DEA-Tobit两步法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偏低;外部知识获取与政府研发资助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吸收能力的作用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效用对创新绩效的效用,设定研究假设并引入吸收能力等控制变量,分析开放式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新疆2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的市场信息支持、技术支持、资本支持和运营支持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吸收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的市场信息支持、技术支持、资本支持和运营支持同时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而且相对于后者,吸收能力起到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新模式选择演化博弈分析——吸收能力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吸收能力对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收能力的增强,无论企业选择颠覆性创新模式还是渐进性创新模式,企业的期望收益均增加,但当选择颠覆性创新模式时,期望收益的增加更为显著;吸收能力的增强,将会导致企业选择颠覆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增大,而选择渐进性创新模式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16.
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通过集群企业地位不对等下知识溢出的Stackelberg博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集群整体视角,并不是核心企业知识溢出越多集群收益越大,还取决于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对溢出知识的吸收能力。从核心企业视角,并不是政府奖励越大核心企业知识溢出越多,还取决于奖励的具体程度,只有足够的奖励才能促进核心企业增加知识溢出。从配套企业视角,配套企业并不是完全被动,也可以通过提高知识吸收能力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内从外部吸收知识能力到最终形成技术研发能力进而形成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吸收、转化的载体,是创新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区域创新吸收能力与区域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繁荣或落后地区人力资源的配置对创新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为证明人力资源区域特征、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调研分析,证明其正确性,并为决策者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市场知识转移对产品研发能力的影响,构建了市场知识转移、企业文化以及产品研发能力的关系模型,基于25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和层次回归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证实市场知识共享能力、市场知识转移渠道以及市场知识吸收能力均对产品研发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而支持型企业文化和创新型企业文化能够强化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19.
首先分析了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影响要素;其次分析了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影响要素;最后,基于中国制度背景分析了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的要素决定,得出跨国知识吸收能力、高层管理团队国际化经验(知识)、区位选择、制度支持是影响中国知识密集型企业国际化能力形成的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20.
兰宏  聂鸣 《科技与经济》2013,26(1):95-99
借鉴流体力学的井群渗流原理,引入集群集聚度、知识粘性、知识位势、知识距离和吸收能力等变量,构建了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模型.其中,集群集聚度、知识粘性和吸收能力相对其他因素更具有可控性,将提高集群集聚度、降低知识粘性、增强企业吸收能力作为提升集群知识溢出效率的三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