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于硎”新解质疑陈白夜《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晋郭象注:“硎,砥石也。”唐成玄英疏:“硎,砥砺石也。……年经十九,牛解数千,游空涉虚,不损锋刃,故其刀锐利,犹若新磨者也。”当今国内《庄子》的各种注本和...  相似文献   

2.
对《史记》“於”字句的比项承担者、表示的比较关系、结构模式以及结论项的类型、内部构成、所表示的比较关系等的揭示,为展示“於”字句的盛衰提供了素材,为说明“於”字句为后世合“比”的比较句所取代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志怪小说《异苑》内容丰富,既记载了许多传闻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又涉及晋宋及前朝的诸多史实。但现有的校勘仍不尽如人意,现依据史书记载和唐宋类书引录的条目,就其中与史实相关的部分异文进行校勘整理。  相似文献   

4.
《唐摭言》是一部专门记载唐代科举制度的笔记小说,由于时代较远、词汇难懂,使之无人问津。《唐摭言校注》的出版,为研究此书提供了便利。然而古籍校注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书中有个别词语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献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课程标准》中下列问题值得讨论:语文本质属性二元论?综合性学习是什么?语文能力是否错?语文现代教学手段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罕篇》“子畏於匡”中对“畏”的训释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训为畏惧、有戒心、拘禁等义。经考察发现,以上训释存在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词义引申规律等问题。因而考求“畏”为“围”的误字,二字因音近而致误,“子畏於匡”当为“子围於匡”。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畏於匡”“畏”字考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7M):68-69
  相似文献   

8.
针对《语文建设》两篇关于“托管”、“前、原”用例偏误分析的文章 ,根据这些词语的语义、语用实际提出了异议 ,进而探求、描写其具体的词义和用法。并且强调词语规范化用法的界定 ,要用发展的眼光 ,要因势利导 ,以利于增强语言的交际功能与表达效果 ,切不可拿僵化的框框去束缚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李白《上李邕》诗历来众说纷坛,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以前各家说法重新梳理辨正,提出几点意见:一.各家关于“上李邕”年代的推测俱不能成立;二.诗题有误;三.通过分析此诗与《大鹏赋》、《逍遥游》的高度一致,揭示出它的内涵从侧面论证了“上李邕”的不可能及写作的大致年代。  相似文献   

10.
孔子对《诗经》作正乐的工作,其目的是要使《雅》、《颂》各得其所,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从音乐风格的差异明确分《雅》、分《颂》的依据,这是就辨体而言;其二是从诗的使用场合、方式等方面使《雅》《颂》各得其所用,这是就明用而言。两个层面结合,正是孔子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聊斋俚曲集》手稿早已亡佚,目前所能见者都是在抄本的基础上辑校而成,一些在传抄或点校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可能根据版本而得到改正,但通过曲牌的句数和用韵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九歌》的主题是楚辞研究中历来聚讼的老问题。自从王逸、朱熹的“托谕讽谏”说失去影响后,一种可以统称为“爱情主题”的新说便渐渐流行起来,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①苏雪林女士提出人祭人殉的宗教活动是《九歌》主要内容的所谓“人神恋爱”说,②被视作“近代关于《九歌》研究巾最重要的一个见解”。③闻一多先生对苏的观点作了一点修  相似文献   

13.
漆永祥先生整理的《江藩集》所收资料详实,校点审慎,是研究江藩乃至整个清代学术史的重要著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江藩集·江子屏先生年谱》尚存在些许问题。今就年谱的校勘问题提出商榷,希冀有助于是书之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4.
《诗·齐风·著》是与亲迎有关的一首诗,诗中藉对充耳的歌唱赞美了新郎的气度非凡。但对诗里所提到的充耳和琼华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相对而言,郑玄的释“充耳以素(青、黄)乎而”为紞、以“尚之以琼华(琼莹、琼英)乎而”属填的观点,得到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中古诗歌部分(即两汉乐府民歌及汉魏六朝诗)的注释进行重新考证,归纳出注释中有“解释有误”、“解释欠深入”、“对特色词未予解释”等三方面的缺憾。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古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深对中古汉语语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先生《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统一,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例如今天广东还有“有”和“乜”字之类)。秦始皇帝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異体字,使文字进一步整齐简(?)化了。  相似文献   

17.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在某些语词注释翻译方面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商颂·长发》云:不竞不(纟求),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长发》是宋君在祭典中歌颂商汤的乐歌。这几句说汤王承荷天休,对待下国不硬不软、不刚不柔,得以施政中和,聚集百  相似文献   

19.
《易经·泰卦》云:“小往大来”。其爻辞云:“拔茅茹以其汇,征吉。”王弼注云:“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己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似拔茅,举其根相牵茹也。以其汇者,汇、类也,以类相从。”《易经·否卦》说:“大往小来。”其爻辞说:“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王弼注云:“居否之初,处顺之始,为类之首者也。顺非健也,何可以征?居否之时,动则入邪,三阴同道,皆不可进,故茅茹以类贞而不谄则吉亨。”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以居否之初,处顺  相似文献   

20.
《史记》《汉书》所载帝王诏书中有对××犯罪“勿听治”的说法,《汉语大词典》及专书辞典对其中的“听治”或解为“断狱治事”,或解为“治理、处理”。本文认为此“勿听治”为“不准治罪”,“听”为“准许”之义,并作了详尽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