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藏高原作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揭示其建设用地扩张新趋势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规范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前提,对实现建设用地高质量利用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建设用地扩张过程测度指标、洛伦兹曲线等,定量刻画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扩张显著,由2000年的233.28 km2扩展至2020年的759.95 km2。青藏高原建设用地规模集中化程度较高,2020年西宁、拉萨两地建设用地占比达到43.05%。空间上,建设用地呈“整体分散,局部组团”特征,青东河湟谷地、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环青海湖盆地建设用地扩张较突出;(2)青藏高原建设用地在低山缓坡及较温暖湿润地带的分布指向特征明显,2000-2020年间呈现向高海拔、陡坡地以及较寒冷干旱地区扩张新趋势,自然环境限制作用有所减弱。(3)2000-2020年青藏高原建设用地来源以未利用地、耕地为主,未利用地为最大的建设用地转入源,转入占比达到62.63%。对此,未来青藏高原空间管制的政策取向包括:按“大集聚”与“大分散”并举方式优化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提升空间管制精度为抓手遏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态势,按建设用地扩张新趋势构建“近零”扰动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监管体系、重塑高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经济网络视角,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联系由孤立状态逐渐趋向于网络化,但整体网络仍较为松散; 仅以南昌为中心的核心区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城市群由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向强集聚阶段转变; 2)经济网络的凝聚子群由“3片区,5子群”向“4片区,8子群”组团现象转变,并由空间紊乱逐步趋向于空间集聚,边缘区域的“低谷效应”明显改善,但外围联系仍然较弱; 3)城市群经济发展出现“马太效应”,地级市在经济网络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南昌市—上饶市形成了区域双核结构,具有显著的空间极化作用.结合结论和发现的问题提出继续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建设和推进城市群组团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对天山北麓城镇区域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根据产业结构空间分异,将该区域划分为4个片区,即乌昌都市区、"奎-克-乌"地区、两大核心片区之间的过渡带以及东三县.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业整合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兰州都市圈由单核中心城市向多核心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转变,西宁都市圈处在优先发展单核中心城市后辐射带动周边多核心城市的发展过程;夜间灯光空间演化特征不断西移体现了西宁-海东都市圈成为兰西城市群夜间灯光规模体系的拉动力量,兰西城市群“一带双圈多节点”的区域均衡化规划格局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皖西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是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尤为迫切。分析皖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构建了皖西红色旅游的“旅游区-旅游功能区-产品组团-重要节点-中心城镇-旅游线路”五级空间要素结构和“增长极式-组团式-板块式”空间演变发展格局,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分析认为,“分散保护+集中展示+红绿古结合”将是皖西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的主导模式。上述结论可为中国同类红色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旅游空间结构为旅游目的地建设和促进旅游要素合理流动提供决策参考。在"点-轴系统"理论框架下,从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互动发展角度,通过旅游区位商计算,分析六盘水市山地旅游目的地的重大旅游节点和旅游发展轴线。研究认为:六盘水市山地旅游开发可依托北盘江水路和规划建设的毛(口)-雨(格)旅游公路,构建1条北盘江旅游发展主轴线,形成市域中心城区、六枝中心城区和盘县中心城区3大城市旅游节点,积极打造"钟山-水城-六枝"、"盘县-黄果树"、"钟山-水城-盘县"和"舜卿湖-牂牁江"4条旅游产业带,形成湖山海避暑休闲度假区、夜郎文化体验探秘旅游区、水盘高山峡谷运动旅游区和盘南山地大健康旅游区4个重要旅游发展片区,构建起"一轴三城四带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边缘化问题是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空间整合则是边缘化地区走出区域发展困境的战略选择。一是区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即区域空间系统有序化。二是区域与其它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池州市是一个典型的边缘化地区,其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包括:(1)重点突出、组团布局、整体推进,完善城镇体系和城镇功能;(2)建立基于专业化的开放型区域经济体系,以产业生态化、文化产业化为切入点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3)实施重点开发带动战略;(4)进行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699个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空间分析、网格维数模型 和地理探测器探讨了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地理环境特征,以期为湖北省 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 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2)湖北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分形特征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分形结 构较为复杂;(3)总体呈现“一带单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呈现组团状和带状分布的特 征;(4)所在地区经济体量与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密度的相关性最强,“就低”“趋水”“近路”是湖北 省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05-2018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结果表明,工业集聚呈现“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和“点-轴”发展特征,工业集聚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存在马太效应.工业集聚具有空间相关性,热点区及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城市群“中心”的工业优势县(区);工业集聚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城市群“外围”的工业待发展县(区).工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均存在空间溢出性,相邻县(区)工业集聚对本县(区)工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政府干预、市场化率、投资水平等因素对本县(区)工业集聚产生影响时也通过空间溢出对相邻县(区)工业集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整合西江流域的旅游资源,构建以粤西南、桂东南为中心的旅游经济圈,提升西江流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为此必须打破国界、省界限制,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方式,共同打造强势旅游产品;加强各方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的合作,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统一品牌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挖掘郑州丰富的人和自然旅游资源出发,站在黄河的视角来从新审视郑州沿黄旅游资源,依托黄河化和黄河生态旅游的特色对郑州沿黄旅游资源有一个全新、客观的评价,从而为郑州沿黄旅游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13.
由于青海省西宁市区和大通县排污、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和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较低,湟水河小峡桥断面等6个断面连续5年各水期水质均劣于Ⅴ类.黄河中上游流域控制单元青海段总共有5个控制单元,其中2个位于湟水河.基于此,本文建立了通用的研究企业的能源消耗数据与水污染物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的模型,发现了湟水河流域大型企业能耗和水污染排放物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预测了湟水河流域大型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量,对保护黄河上游水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勇  郭锐  陈劭锋  王丽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1):1943-1950
为揭示青藏高原旅游业空间选择的格局、过程与机理,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缓冲区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地区产业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形成以西宁和拉萨为双核心发展格局,并随着时间发展沿双核连线形成西宁旅游带、玉树-昌都旅游带和拉萨旅游带相连的格局;旅游产业新创企业数随时间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住宿与餐饮业新创企业数量占比最高,其次是旅游资源管理行业,单纯旅游文化娱乐企业相对较少;青藏高原地区旅游产业集聚受到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环境的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围绕旅游景区开展,形成“景区—产业”因果循环累计的相互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竞争时代,以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形成合力,树立品牌为内容的合作竞争成为区域旅游竞争的主要形式.黄河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区域位置优越.在遵循开发与保护、有序开发与协同发展、功能分区与整体推进、突出区域主题形象等原则下,实现黄河沿线旅游资源的整合,构建大黄河旅游走廊,是黄河沿线各省区旅游业发展参与区域竞争的必要选择.为此,黄河沿线各省区要加强合作,在编制全流域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组建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制度化的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旅游推广合作、共拓客源市场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来临,居民旅游出行模式与旅游空间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推动“交通模式—旅游结构”的互动发展变得日益重要.通过研究青海省106个A级景点和43个自驾车营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交通可达性,分析县域等时圈内自驾车营地与A级景点的协调程度,划分不同等级协调性区域,进而采用空间关联方法来分析青海省旅游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以西宁市为核心集聚分布,景点和营地分布空间格局演变的方向逐渐向南部和西部发展,沿交通网高核密度区形成旅游廊道,全省A级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2.47 h,自驾车营地平均可达性时间为3.35 h;②自驾车营地与A级景点的耦合协调性与可达性程度呈现区域一致性,中低可达性区域的耦合协调性较低;③自驾车营地和A级景点可达性呈较强空间集聚格局,冷热点区以西宁市区为兔形之首呈现中心—外围结构,由核心热点区逐渐过度到外围冷点区,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向南部和西部通道扩散.为了增强全域自驾旅游可达性,提升青海省旅游空间结构的协调程度,应注重中低可达性区域自驾车营地分期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7.
西宁北山滑坡多年来一直隐患不断,巨大的滑坡体对北山沿线居民、兰青铁路、兰青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构成巨大危险,虽然经过多年地质灾害防治,但收效甚微。通过对北山滑坡体变形特征、西宁盆地构造背景、北山地层及湟水河断裂的研究,从地质构造角度阐述了西宁北山滑坡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通过收集整理2002—2014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旅游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流发育不均衡.上海、江苏、浙江的流质指数明显好于其他省市,属于优质旅游流;其他省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差,属于低质旅游流.2)游客密度差异明显.上海的游客密度远远超过其他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江苏、浙江、重庆的游客密度指数一直在14之间,处于第二梯队;其他省份游客密度较小,处于第三梯队.3)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逐步缩小,旅游经济的集中度由38.018逐步降到33.032,从2002—2014年地理集中指数仅降低了4.986,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经济实现均衡化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据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以期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潜在客源市场的特征和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旅游地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通过对国内旅游规划实践中客源市场研究方法的综述,建议在旅游规划实践中加强潜在游客出游意愿调查法的应用.并以黄河石林景区规划为例,详述了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对其抽样结果处理、客源市场分析的方法和内容进行简单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对潜在客源市场进行定位.最后讨论了潜在游客出游意愿调查法在旅游规划实践应用中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开发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本文依据市场问卷调研的结果,从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高校教师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信息来源、出游方式等分析入手,深入探讨此区域高校教师旅游决策行为的特征,期望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市场的拓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