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实现平等,追索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姆   《科技潮》2000,(11):94-95
南美,中美黑人群众开始申明自己的非洲特性,他们要求承认非洲黑人对美洲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3.
“黑人家园政策”又称“班图斯坦计划”,是南非当局种族隔离政策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也是从政治上、地域上彻底实行黑人与白人分离的计划。该计划把占南非领土12.7%的“土著人保留地”分为10个班图斯坦(即黑人家园),所有的非洲人都按部族分属各个黑人家园,通过黑人家园的独立,最终达到剥夺非洲人南非国籍的意图。南非当局认为,如果黑人家园宣布独立,那么黑  相似文献   

4.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因其黑肤色而有一个别称"黑人"。海地发生地震后,当人们将目光转向海地人时,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是"黑人",莫非海地人与非洲人有历史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传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经1000余年,在与当地黑人语言、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的不断沟通与交流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洲伊斯兰”。非洲伊斯兰与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并流行于西亚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伊斯兰”不同,它既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的基本特征,又融合了黑人文化的某些特质,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可是自从上世纪70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美国好莱坞大片、被称为史上第一部黑人超级英雄电影《黑豹》风靡全球,打破多个票房纪录,并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吸引了《华盛顿邮报》等严肃媒体及学界大量讨论。《黑豹》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科技先进、富有的虚拟非洲国家瓦坎达,在这里各种高新科技异常酷炫。该影片由此引发了外界对"非洲未来主义"的探讨,即以非洲黑人为主体,畅想人类未来科技和非洲传统文  相似文献   

7.
“黑人家园”(原称“班图斯坦”)是南非白人当局对非洲人采取的一项分而治之并最终剥夺非洲人南非国籍的种族隔离计划。其炮制者是南非前总理维沃尔德。“黑人家园”于1959年开始实施。白人当局把占南非土地不到13%的原“土著人保留地”定为“黑人家园”,而其余87%的土地归白人的南非。占人口75%的非洲人按部族划归10个“黑人家园”,而无论居住在南非何处。这10个“黑人家团”是:莱伯瓦(北索托人)、夸夸(南索托人)、博普塔茨瓦纳(茨瓦纳人)、加赞库鲁(聪加人)、文达(文达人)、坎瓜内(斯威士人)、夸恩德贝莱(恩德贝莱人),科萨人被分成两个“家园”——特兰斯凯和西斯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浓郁的非洲文化气息的评述,向人们展示出非洲传统意义上的上帝的形象与西方的上帝相去甚远,它在美籍黑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剖析了莫里森的小说中非洲文化传统的深刻意义:如果黑人放弃自身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一1526年,第一批黑人从非洲被运到现在的美国。1776年美国独立前夕,那里的三百五十万人口中,就有五十万是黑人,其中十分之九是奴隶,十分之一是半奴隶的所谓“自由黑人”。他们就是今天占美国总人口11%的一千九百万黑人的祖先。四个世纪以来,勤劳、淳朴的黑人在美国的土地上受着种植园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遭到白人种族主义者野蛮的迫害和歧视,处于奴隶和半奴隶的可悲境地。在美国内战以前,美国  相似文献   

10.
外刊概要     
奥巴马与非洲裔美国人,谁是谁的靠山?Kevin Alexander Gray2008年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在黑人同胞中获得95%以上的选票,但如今,只有80%的非洲裔选民支持其连任。他们的不满有充分根据,奥巴马上任以来并未为黑人同胞谋得更好待遇,在其任期内非洲裔美国人失业率从12.6%升至15.7%,年轻人失业率高达46.5%。奥巴马还继续延长布什任内对富人减税的计划。美国学者称其是华尔街的黑色吉祥物及商业巨头的  相似文献   

11.
薛海萍 《科技信息》2011,(33):369-369
《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非裔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经典短片小说。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母亲对女儿的认识及对文本的解读,探讨了作者对上世纪70年代非裔美国人该如何理解继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相似文献   

12.
《日常家用》是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思·沃克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其中以强势形象出现的女主人公迪伊是一个颇受论者诟病的人物形象。多数论者认为迪伊自私、浅薄,而她怯懦的妹妹麦姬则对黑人文化遗产有深刻的理解,这种观点对小说的解读过于简单化,存在着对迪伊的误读。其实,迪伊可以为当代非裔美国黑人提供如何看待黑人文化遗产的另一个视角和反抗社会压迫的一个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黑人性”最早是塞内加尔的著名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第一次运用,以表达他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黑人文化运动。它旨在提升黑非洲文明的精神,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沃克的《紫色》在关注茜莉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非洲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透过《紫色》充分折射出桑戈尔“黑人性”的文化内涵和精髓。这在体现茜莉摆脱作为黑人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而成长为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日常家当》中,通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外边世界获得"成功"的黑人姑娘迪"衣锦还乡",探访在偏僻乡村的母亲和妹妹玛吉的故事,探讨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种族身份,并号召黑人积极把握自我,团结友爱,在美国社会中确立真正的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余跃 《科技信息》2007,(16):398
This paper aims at a survey of the female bonding in The Color Purple,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roine's finding her voice and sense of self.By examining the black women's struggle to explore their identity and claim their selves under sexual and racial oppressions,Alice Walker,the author,shows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that black women must undergo to achieve their vision.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的经典之作《紫色》的多重人群的经历——压迫者和苦难者间强烈的对比,饱受蹂躏的主人翁克服虐待和剥夺后的坚强意志,以及乐观的神话般的结局,认为作品《紫色》旨在呼吁黑人历史、遗产、语言和发言权的回归,在替那些缄默地将自己禁闭在生活和书本中有相似遭遇的妇女们摇旗呐喊。希望通过描述《紫色》故事情节的发展,号召现代女性要不断增强意识力和控制力,一步步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17.
王卓珏 《科技信息》2007,5(26):44-47
T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colors in the novel The Color Purple by using theory of Alice Walker's Womaism.Black,in The Color Purple stands for humbleness,blue for a life of impulse,red for liberty and hope,purple for women's consummate happiness.And the choice of "purple" as its title,conceives a purple centered symbolic color system,which reveals the black women's expectation for living an ideal happy life.Walker gives an expression of black women's political condition,state of life under the racial and sexual oppression.Her intentions are to arouse women's consciousness of self and to call on them to be self-respected,self-supported and eventually be self-liberated.  相似文献   

18.
涂汉仑 《科技信息》2012,(3):359-359,373
某某先生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所作小说《紫颜色》中的一个重要男性角色。通过该角色,沃克表达了其关于男性、社会制度与女性主义的诸多思想。通过对某某先生这一人物进行分析.本文尝试发掘沃克所要表达的妇女主义观点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虔诚的浪漫主义追随者,艾莉丝·沃克对于神灵也有着诚挚的敬意,并从中汲取了无穷的灵感和勇气。在沃克的个人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她总能察觉出神灵的影响力,也因此她将《紫色》献给了神灵。《紫色》整部小说的创作都可谓是沃克与神灵进行精神交流的最佳验证,作家本身则成为了神灵叙述的媒介。为了使她对神灵的信仰具体化,沃克在《紫色》里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使读者认可了莎格表面看来非常叛逆的宗教信仰。西丽全盘接受了莎格"神即万物"的颠覆性宗教观,开始奋起反抗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继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