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的测量,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但随着城镇社会的快速变化发展,城乡人口流动日益加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管理制度已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在的城镇人口,故单用城镇人口这一单一指标来测量城镇化的水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有失偏僻.因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能比较全面反映城镇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测量广西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山西省119个县(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时空分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和城镇人口稳定度模型对2000年~2013年山西省县域城镇人口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从时间上看,山西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全国排名变化不大.从空间上看,人口城镇化水平呈现中部盆地高、东西两山低,交通沿线高、边界地区低的分布特征以及市区高、周边低的多核心分布模式,城镇化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且山西城镇人口集散变化大体呈现"南增北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者通过江西省城镇人口增长机制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之关系的探讨,提出现有城镇人口比重与城镇化实际水平有一定差距。认为市镇设置、市镇规模、市镇人口增长率和增长结构以及市镇人口数必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客观的、必然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从农牧村人地状态、城镇人口容量、城镇人口发展三个方面构建模型,对甘南州农牧村人地关系、资源承载、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牧区农牧村资源承载力普遍低于半农半牧区,同时,牧区人地压力高于半农半牧区;从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和人口城镇化来看,牧区中心城镇人口容量可以满足未来城镇化的要求,而半农半牧中心城镇人口容量与未来全县的城镇总人口量差距较大.依据各县(市)资源承载力和人口分布特点,确定以中心城镇为核心的合理的城镇化策略,提高中心城镇的综合发展能力,加强城镇特色化建设,提高农牧区人口素质是甘南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单晓刚  孔维林  陈隆诗 《贵州科学》2007,25(Z1):282-289
通过对贵州省1949年以来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定量分析,对贵州省近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发展目标进行多方法的预测,从而找准贵州城镇化发展的定位,提出城镇化发展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借鉴工业化国家战后城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暴露出的问题,指出城镇化模式因城镇化水平而变,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如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伴而进的城镇化,代表的是一种"工业文明"而非"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模式.结合河南省城乡发展情况指出,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财政资金建设和发展乡村,并要以城乡统筹发展的开放性思维,从要素重组和功能提升的角度,重新寻找城镇化的动力和发展路径.在将"区域"视为一种在更大尺度上协调城乡不同建设活动的背景的情况下,提出把城乡社区一起,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区域城镇"的初步思维框架,并针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情况,提出"区域城镇"的3种表现形式.最后,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模式转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常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等16项指标,构建了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城镇化综合指数,运用STIRPAT模型,通过引入城镇化综合指数二次项,构建了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库兹涅茨曲线简约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两者间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由1996年的0.047 5上升至2012年的0.994 0;2人口、技术、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变化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15 817、-0.130 286、0.033 898;3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次项、二次项系数均为正,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间未能验证出具有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4城镇化综合指数一次项系数为0.344 428,二次项系数为-0.907 312,城镇化与碳排放间契合倒U型曲线,当城镇化综合指数为1.209 016时,城镇化对碳排放影响最大,随着城镇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其对碳排放影响减缓,因此,安徽省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城镇化综合水平等举措,实现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8.
刘军 《创新科技》2015,(12):23-25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理论和观点,而现阶段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这与西方逆城市化的特征和表现具有相似性,所以西方"逆城市化"可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9.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熵值法对资源要素组合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基于Romer经济"增长阻尼"模型及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间半对数关系,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就资源要素组合对经济与城镇化"增长阻尼"进行了测度;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其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安徽省资源要素综合指数由1997年的0.138 8提升至2012年的0.869 0;2资源要素组合对经济与城镇化年均"增长阻尼"分别为0.000 246 0,0.002 851;32015年、2020年资源要素组合对城镇化的"增长阻尼"将分别达0.004 487,0.005 675.基于研究结果,从依靠科技创新、增强技术要素对资源环境的替代性等6方面,提出了减缓资源要素对城镇化演进约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道兴 《河南科学》2014,(6):925-929
长期以来,把城市作为经济载体的思路主导城市发展,形成了"经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城市出现种种弊端和"城市病".实际上,城镇化应当以人为核心,城市首先是人居中心,应当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人文城市".而实现城市发展从"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升级,才是"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面对城镇化加快和城市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河南省应当深刻把握人文城市建设的内涵、途径和举措,努力把河南城市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全面提高城市文化艺术品位,为建设美丽河南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耿明斋  曹青 《河南科学》2014,(6):939-948
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产业成长和人口流动趋势的不断加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以及城市的最终形态如何,不仅是持续令人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对城镇化负有规划和引导责任的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试图从人口变迁的角度,估测未来河南人口分布的层级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推测出相应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并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利用传统统计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市统计数据,以城镇化率为测度指标,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对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城镇化格局的现状特征为: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城镇化中低发展水平地区占主体;主要城镇沿江沿路分布特征明显;一城独大的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仍然较为突出.(2)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逐步呈现空间聚集格局,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城镇化"热点区"扩散作用不断增强、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但鄂西南、鄂东北作为区域城镇化的"冷点区"基本没有改变;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合理,特大、大城市聚集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运用分形思想从三个方面研究了河南省城市化特征。首先,探讨了河南省城、乡人口的异速生长规律;其次,分析了河南省城市人口-城区面积时空关联的分形几何特征;第三,提示2了河南省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变化趋势。文章指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良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于2013年正式开展,旨在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揭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实现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为国家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等提供有力保障。项目过程中在组织、设计、推进等诸多方面值得思考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全国和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概括总结了目前山东省人口性别结构在总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少儿组人口性别比、地区差异及城乡差异等五方面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山东省人口性别结构的成因及社会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山东省人口性别结构调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航 《河南科学》2012,(3):376-380
依据有关统计资料及河南省投入产业表(2007),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等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相匹配,中原城市群内各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依然明显.建议采取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选择科学的城镇化道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永苏 《河南科学》2014,(6):911-918
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审视城乡关系,着眼于使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河南实际出发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认识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争取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大幅度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防治城市病,走出一条符合河南实际、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宋伟 《河南科学》2014,(6):970-974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从就业数量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河南新型城镇化出现就业支撑不足与招工难并存的逻辑悖论.从就业结构看,虽然总体来看河南非农就业的比重已经很高,但受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限制,河南农民工就业层次低且不够稳定,多数农民工仍达不到市民化所需要的收入水平,这就决定了河南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推进.就当前的政策选择来看,首先,应不断扩大就业,不断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就业基础;其次,应从城镇与农村两方面消除人口城镇化的制度障碍,构建农民转户进城的顺畅渠道,使具备市民化能力的人口愿意进城、能够进城;第三,应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多数农民有机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市民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程 ,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城镇规模等级、空间分布、职能结构和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分析了陕西人口城镇化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种定量方法 ,对陕西城镇化人口进行了预测。最后 ,就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提出了陕西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河南省加快城镇化建设,努力构建良性循环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的社会背景下,文章基于Jeffrey 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从省级、区域、市级三个层面对城镇化投资中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资本配置是有效率的,但效率不高;在区域层面上,尽管中原城市群作为河南省的城镇化重心,然而其配置效率是最低的;各地级市之间的城镇化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性也较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考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