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河南省内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进一步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产业结构、投资政策以及各地区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的差异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增长,但各地区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各地区经济的差异,文章用发展的眼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选取了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卫生四个系统,共42个经济指标,并以2008年的数据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研究结果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评价,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为主要测度方法对2007—2014年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显露出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绝对差异逐年倍增、相对差异放缓但伴随着较小的波动性等特性;2007—2014年地带间差异T_(br)独特的波动性成就了市际差异T_p略微扁平化的驼峰状姿态,而居高不下的地带内差异T_(wr)则成为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偏高的首因;2007—2014年河南省G值和Z值的均值分别为5%、8%,除了22%的贵族城市和11%的新秀城市之外,河南省过半的城市属于平民城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专利授权量来表征创新能力,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ESDA方法及回归分析法对1986-2014年河南省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演变,研究发现:河南省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创新空间差异在不断拉大,郑州和洛阳一直是较强的地区,并对河南省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首先确定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数学模型,并应用此方法从系统和空间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福建省区域经济存在的系统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指出各地市区域经济的空间协调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的述评,以及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界定,构建了涵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诸方面22项指标的测度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原理、并借助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处理,对陕西省咸阳市所辖县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差异作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咸阳市县(区、市)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差异明显,大致区分为4个等级类型;大多数县区各主成分得分所体现的城镇化发展方面优、劣势并存。并就各县区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均GDP指标在多个空间层次上综合运用极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对江门2000—2013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基本结论是:江门四市三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偏小,但是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不容忽视.总体上,江门已经形成了以市辖三区为主体的中心区域和以四个县级市为主体的外围区域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影响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包括地理区位、要素投入、外向化程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政策等.促进江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多措并举,着力缩小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差异、激发二者的内部经济活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进而分析其深层动因,并探讨了缩小差异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完善的ESDA方法,包括MoranⅠ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揭示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以有效地认识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空间联系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5—2008年辽宁省各市实际人均GDP数据,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标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在整个时间区域上,辽宁省区域经济差距呈阶段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空间计量模型对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σ收敛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华 《科技与经济》2009,22(6):73-7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区域差距也不断扩大。运用锡尔系数、基尼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得出总体差距以及三大区域间差距和县域间差距明显。导致区域差距的原因复杂多样.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发展策略是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和中心城市规模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也很大。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河南省县域综合实力的区域分异特征,采用多指标分析方法,基于等级流动指数(RMI),借助ArcGIS及加权Voronoi图整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统计得出河南省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强实力快速发展区和弱实力缓慢发展区占主体.强实力快速发展区集中在中部及周边地区,弱实力缓慢发展区近似呈倒T字型交叉集中分布在河南省的中北部及南部地区.最后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分析县域综合实力区域分异的原因.影响河南省大部分县域综合实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本的投入,且同等资本贡献率条件下,县域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是资本投入增加速度和广义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以2007年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建立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体系,探讨河南省农用地保护水平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平原区普遍高于西部山区;影响河南省各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子也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了河南省各个区域农用地集约利用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首先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在河南省范围内,选取18个城市,结合2008年的相关数据,借助计量软件SPSS13.0,确定24个指标,对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横向评价,进而得出:2008年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强弱不同及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提升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当前关于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还存在争论。通过对河南省的定量研究,探讨了现阶段知识产权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的积极作用,基于该结论,对河南省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河南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7-122
以2011—2015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探讨河南省五大旅游区之间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集聚.研究表明:河南省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呈持续增大的态势;五大旅游区在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上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区域差异明显;此外河南省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五大旅游区分离系数减小,核心城市旅游区聚集态势显著,空间集聚增强,而且洛阳市、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五大旅游区入境旅游经济的差异性主要与当地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设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利用河南省2000-2012年的经济数据,采用平均指数分析法,分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业人口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河南省各地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结果表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空间差异现象较明显;由于自然禀赋不同,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各地市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的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最后,根据各地市的发展现状,确定经济增长的四种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的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从基础动力、经济效益和就业贡献3个维度构建旅游业经济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市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进行评价.以2011年为时间断面,应用ArcGIS9.3绘图软件,对河南省旅游业经济绩效进行空间分析;通过2009—2011年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的变化时序图,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18个省辖市旅游业经济绩效差异化显著,郑州、洛阳、开封、焦作和南阳为高绩效水平;安阳、新乡、信阳、许昌、三门峡和平顶山为中等绩效水平;濮阳、鹤壁、济源、漯河、商丘、周口和驻马店为低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9—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体育产业总规模与体育产业增加值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产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呈现较强显著性,体育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可以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62%。面对新形势,河南省应结合自身实际,提升体育产业市场化水平,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产业科技水平,通过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体育制造业、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与水平等措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