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中  李其祥 《山西科技》2007,(3):110-111,124
文章介绍了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最新进展,分析了决定微光夜视装备整体性能的几个主要技术参数,展望了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全面了解微光夜视技术及微光夜视装备并掌握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述微光成像的电子轰击电荷耦合器件(EBCCD)的进展。EBCCD是将像管的荧光屏以对电子灵敏的背照明、减薄CCD代替,将电子图像直接转变为视频信号,其在所有光照等级下,特别是在极低微光下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分辨力、信噪比、余辉等均优于像增强器耦合CCD(ICCD)。文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倒像式EBCCD设计与减薄工艺,给出各种类型倒像式EBCCD像管的技术参数,分析和比较了近贴式与倒像式EBCCD与ICCD的性能,指出了EBCCD在军用夜视技术与民用技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应用于Ⅱ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微通道板进行了电子冲刷和寿命实验的研究。介绍了专门研制的试验装置,对冲刷规程作了探讨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主要参数(暗计数、光子增益)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测试系统.对微光图象光子计数器象管的暗计数和光子增益进行了实测,给出了测试结果,并与常规二代微光象增强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微光与红外夜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介绍微光成像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各自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这二种夜视技术进行了比较,最后介绍微光图像和红外图像的融合技术.对于全面了解夜视技术及夜视装备并掌握其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光纤光锥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硬光纤系列产品--光纤光锥,并结合微光夜视技术分析了光 锥的应用及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下成像等主动探测应用的需要,设计了一种能够使三代微光像增强高速选通工作的控制电路。应用串联雪崩管电路原理,设计了一种适应三代光阴极的高速选通的控制装置,通过分析和试验,实现了选通控制电路的参数匹配,产生一个-800 V左右、频率125 Hz的选通脉冲,使三代像增强器光阴极能够在3.3、4.9和15.2 ns宽度的脉冲下高速选通工作;测试该选通的三代像增强器极限分辨率,结果表明其极限分辨率在各选通脉冲宽度下基本一致,与不选通时的极限分辨率相差不超过3.8%。  相似文献   

8.
镀膜的微通道板是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核心器件之一,微通道板的镀膜结构能够阻止反馈离子轰击像管的光阴极,但同时也会衰减光阴极发射的光电子能量和入射到微通道板的光电子数,因此,研究电子和离子等带电粒子在镀膜结构中的输运过程,对于提升三代像管的成像性能和延长三代像管的工作寿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光夜视系统的光照动态范围决定了其能够应用的光照范围,在系统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分析了影响像增强器和微光夜视系统光照度动态范围的因素,建立微光夜视系统动态范围估算模型,为微光夜视系统的动态范围性能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军事和空间技术的要求促进了微光电电视技术的发展。微光图像实时处理技术是微光夜视技术今后发展的方向。该文给出了实现实时图像处理的离散余弦变换编码系统框图及性能参数,并讨论了离散余弦变换系统在微光夜视系统中的应用。为微光电视的实时图像处理及图像编码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实现目标探测识别,跟踪的实时性,智能化和微型化,从而为研制新一代的战术侦察与火控系统提供出具体有效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激光技术、微光夜视技术、红外技术和强闪光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在警用装备中的应用,这对我们全面了解警用光学装备的作用机理及使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美国研制成功并装备第一代微光夜视仪,它在越南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美、英、法、德、荷兰、以色列等许多技术先进的国家都已能生产第二代微光夜视仪,少数国家已能生产第三代微光夜视仪。自8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基本上用第二代取代第一代微光夜视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开始装备第三代微光夜视仪。现装备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微光夜视仪主要是手持望远镜、轻武器瞄准具、步兵和飞行员夜视眼镜等小型夜视仪。现有的微光侦察装备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3.
光电子成像:走向新的世纪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半个世纪以来,光电子成像(主要包括微光成像和热成像)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显示出极为辉煌的前景.在微光成像技术方面,发展了一代、二代和三代直视像增强技术,真空和固体微光摄像技术及光子计数成像技术;在热成像技术方面,发展了致冷型一代、二代和三代热成像技术和非致冷型列阵热成像技术.回顾光电子成像技术自1930年以来的进展,展望新世纪中微光四代像增强技术、新型微光摄像技术和先进的焦平面(FPA)和非致冷型热成像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斌 《科技信息》2010,(3):34-34
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像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具有夜视能力的武器装备被称作作战力量倍增器。目前,国外各发达国家军队日益重视夜视器材的研制和装备。本文对国外现代夜视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光谱响应测试仪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客观评价光电阴极的性能,提高其光电发射水平,在深入研究光电阴极光谱响应测试原理的基础上研制了国内首台光谱响应测试仪。利用自制光谱响应测试仪对国产二代、三代微光像增强器进行了光谱响应测试与分析,成功实现了激活台内负电子亲和势(NEA)光电阴极高温激活和低温激活后的光谱响应在线测试,结果低温激活后积分灵敏度比高温激活提高了29%,截止波长向长波有很小的移动。通过计算阴极参量发现,阴极表面逸出几率在低温激活后较高温激活后提高了25%,低温激活后阴极表面结构得到优化是其积分灵敏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微光成像系统三维噪声测量及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分别从时域和空域对微光成像系统的噪声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分别建立了微光成像系统三维噪声模型及其测量系统,并对微光ICCD成像系统和CCD成像系统的三维噪声进行了测量与分析.测量结果表明:随着ICCD像增强器光阴极面照度的提高,空间噪声、时间噪声、信号总平均值和信噪比均升高,符合微光ICCD成像系统的实际性能.通过三维噪声分析,实现了区分微光ICCD(或CCD)成像系统中由成像面缺陷和死像素点形成的两种固定图案噪声,且对光锥耦合技术进行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二代像增器MCP的XP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降低微通道板的噪声,提高二代像增强器的产品成品率,该文利用X光电子能谱对二代倒像管和近贴管的MCP电极表现进行组份分析。  相似文献   

18.
微光成像研究与应用中的几个问题郭晓维(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3)微光成像是指自然环境照度在10-1lx以下的光学成像过程。这种低照度下的成像系统,在野生动物研究、新闻采记、公安保卫及军事上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影响成像质量最重要因素是入射光能量的多...  相似文献   

19.
三代微光管分辨力特性初步分析向世明(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五研究所西安710100)三代微光管是各类微光直视和微光电视成像系统的核心器件,在军用夜视和其他科技领域里,有重要使用价值和广泛的市场前景。本文仅就三代管的MTF、分辨力特性、影响因素及其潜力发挥...  相似文献   

20.
二代像增强器 MCP 的 XPS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微通道板(MCP)的噪声,提高二代像增强器的产品成品率,该文利用X光电子能谱(XPS)对二代倒像管和近贴管的MCP电极表面进行组份分析。实验发现用氩离子(Ar+)溅射3min后,在近贴管的MCP电极表面检测不到碱金属元素钾(K)、钠(Na),而在倒像管MCP电极表面K的含量为2.16%,Na的含量为5.64%,且在MCP电极表面发现铅(Pb)原子谱峰。实验分析认为,MCP电极表面吸附的碱金属K,Na与从MCP体内偏析于表面的Pb是二代像增强器背景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