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中国典籍《道德经》及其英译本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国经典著作的困难之处以及罗慕士译本的成功之处。文章拟通过对罗本翻译特点及其技巧的分析,着重探讨罗本对《道德经》的成功阐释,最后充分肯定了罗慕士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世界其他民族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英译本中最具有影响译本的是由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所翻译。《水浒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108将的绰号,本文主要以赛珍珠、杰克逊、沙博理所翻译的三译本中关于人物绰号的翻译实例作对比。分析哪种翻译策略更利于《水浒传》中绰号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科学经典的翻译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乃至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牛顿以拉丁文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科学史乃至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原理》自1687年发表以来已被陆续译入多种语言,而中文则是世界上拥有《原理》全译本最多的语种。《原理》在中国的译介活动始于19世纪中叶,历经清末、民国和当代三个阶段,其间出现了李善兰手稿本、郑太朴半文言译本、一个白话节选本以及蒙文译本、王克迪译本、赵振江译本、重庆译本等四部当代译本。以牛顿学说在华传播为背景,根据档案资料、中外文献、译本对比以及译者访谈等梳理了《原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译介历程,并展示了其中涉及的科学传统、语言转换、译者目的、读者期望乃至市场角色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译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倾向于母语文化模式思维,进行母语文化联想。因此,其翻译策略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母语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取《论语》的三个英译本:马德五译《孔子说》(简称马译本),Arthhur Waley译《论语》(简称韦译本)和潘富恩、温少霞译《论语今译》(简称潘译本)。从文化负载词、翻译补偿和对原文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尽量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  相似文献   

7.
黄薇伊 《科技信息》2013,(13):222-222
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翻译者可以自由选择可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其翻译目的。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以《背影》张培基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三个方面探讨译本是如何在写作手法上体现原文的内涵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意识流的代表作《尤利西斯》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文作品,其中文全译本主要有金隄译本和萧乾译本两种。金译本《尤利西斯》被评论家称为"忠实原文而不够灵活"。其实,创造性翻译的运用,是金译本翻译的真正方法,其翻译并不拘泥或是"直译",而是在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非常灵活地传达文学作品的艺术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了解或认识中国哲学当然主要是靠翻译文本。《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一 ,历史上有过多种译本。本文从哲学概念的术语化及风格两个方面简要地、对比性地对《老子》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论 ,认为新译本有可能在吸收旧译本的基础上而优越于旧译本  相似文献   

10.
朱耕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96-97,104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杨宪益与霍克斯就《红楼梦》两种译本的书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杨宪益的译名《红楼梦》比霍克斯的译名《石头记》包含了更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杨宪益的译名与霍克斯的译名相比,更忠于原著作,较多地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而在全球化时代异化策略更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特色和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