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辛弃疾在南宋文坛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转益多师、善于学习前人密切相关。其中,韩愈的影响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韩愈作品为辛弃疾大量引用,韩愈的"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文为戏"等文学观对辛氏影响甚强,韩愈"以文为诗"、奇崛险怪的诗歌艺术对辛氏创作的影响也很大。韩愈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二人审美趣尚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探索辛氏仰慕韩愈的原因及辛氏文学观和创作风格的渊源,此外,由这一影响,也可见出辛氏词艺与韩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黎国韬先生《参军戏与胡乐考》和《参军戏与胡乐补论》提出的参军戏源于胡乐,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及祆教有关等观点进行辨析,认为黎先生所举证据并不能证明参军戏源于胡乐。陈旸《乐书》"唐胡部……戏有参军、婆罗门"意思为参军戏属于唐代独立乐部"胡部",而不属于少数民族音乐泛称的"胡乐"。脚色参军的"绿衣秉简"为官员打扮,而钟馗的"绿袍"是在戏中扮鬼神时的打扮,"简"也是官员的道具,二者服饰相似并非因为有继承关系,所以脚色参军与钟馗形象和祆教也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古容州容县地区流传久远的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进行"正名",简析了其文学体制及表演等特点,进而探究其源头并非来自江西采茶,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与外来"南戏"结合的产物,理应名为"容戏"。丰富了我国《戏曲志》的宝库。  相似文献   

4.
东方朔的《答客难》与扬雄的《解嘲》初步确立了设论体的文体范式,包含着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班固作《答宾戏》“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在对设论体主题批判价值进行解构的同时,将其主客角色内蕴、结构体制、俳谐嘲戏的艺术手法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部解构。  相似文献   

5.
阳戏的三个剧目《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通常称作"三女戏"。其本事源于唐以前的古代史传文学,当时主要故事架构已初步搭建。宋金以后,故事情节又逐步繁丰。"孟姜"戏随着时代变迁,其演出宗旨亦不断发生变化。阳戏《孟姜女》戏截取其结良缘的喜庆气氛和团圆的结局。《庞氏女》戏主题一以贯之,突出"孝道"。《龙王女》源出唐传奇《柳毅传》,由于其"落难""辞婚"等悲情主题,在阳戏坛上演出几率小。  相似文献   

6.
山棚杂戏是韩中传统假面戏的主要传承途径之一,而韩国的《老长戏》和中国的《大头和尚》都与傩戏有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笔者对韩中山棚杂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得到如下三个结论:第一,宋朝的鳌山杂戏和高丽的山台杂戏就其活动性质和表演情况基本一致。但14世纪以后,韩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朝鲜的山台杂戏,跟明清的鳌山杂戏不同,其主要目的限于宾礼即接待明使或清使,这一点也让笔者认为山台杂戏本来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笔者认为韩中两国的《老长戏》和《大头和尚》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日本《教训抄》所载的伎乐为其有力的源头之一。第三,《大头和尚》与傩戏之关系是不容易下定论的问题之一,但从秧歌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大头和尚》和《老长戏》都与傩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戏曲危机论下抢救保护地方戏和将庙会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论调予庙戏的发展以希望。然而农村庙戏更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民间信仰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家庭类型的转变,家庭权力结构的变动等。文章试图从上述几个角度论证改革开放对农村庙戏衰落的影响,以揭示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徽州人善歌舞,明万历年间,当过歙县县令的傅岩在《歙纪》中说:"徽俗最喜搭台看戏。"徽州是徽戏的故乡。徽戏的产生,既与当地徽文化的传统有关,也与外界徽商富绅的爱好兴趣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豫  于红  李雪梅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00-107,124
元高明《琵琶记》的本事来源,以往均以南戏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是。新近发现与元明"叙述体"说唱词话相同的清写刻本《戏孝琵琶》曲本,笔者通过其所含有的《赵贞女蔡二郎》"雷诛"语言因素、赵五娘"孝"思想等因素,发现《琵琶记》较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因素,既包含南戏"代言体",也包含说唱词话"叙述体",其写刻所依之原始唱本当属于早期元代说唱词话与南戏相衔接范畴,这对于《琵琶记》本事的来源研究,以及元代说唱词话向南戏、元杂剧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在以安庆为中心而流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发生联系。西邻安庆,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在黄梅戏发展中也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铜陵地区独特的矿山文化和青铜文化与黄梅戏有机融合,为黄梅戏在铜陵地区的成长与传播提供了艺术土壤,在艺术特征方面塑造了黄梅戏文化审美的铜陵风貌。基于铜陵地区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应从人才培养、剧目创编以及传播渠道等角度提出发展措施来推动铜陵地区黄梅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