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时期由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即:中侏罗世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作用,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形迹叠加在早期和同期的近东西向构造带之上,开始了从东西向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北北东向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早期以南岭东段闽西、赣南、粤北一带为构造域转换的交接带,此后可能以"非正交叠加斜向迁移"的方式向北东方向浙闽沿海一带发展,于早白垩世全面完成转换过程;赣江断裂带和吴川-四会断裂带是南岭以北两大构造域的分界线.在地球动力学体制上,由挤压应力体制转换为伸展应力体制,并一直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至第三纪.  相似文献   

2.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反映了燕山运动的幕式过程.在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残留盆地分布、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恢复了晚中生代华北东部的原型盆地格局.结果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由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早期发育一些小的山间沉积盆地群,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世进入中生代重要的构造转折期,华北东部构造演化受控于西太平洋区板块活动,晚侏罗—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发育,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沉积充填受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系统控制;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以西的华北东部地区持续隆升,仅局部洼陷有红色碎屑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3.
对东海重、磁资料进行了各种转换处理,结合地震、地质资料,综合定性和定量解释的成果,对中国东海北北东向陆架西缘断裂带、陆架东缘断裂带和北西向桃花-粟国断裂带、渔山-久米断裂带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东海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印支-早燕山阶段的北北东向断裂带左旋平移、北西向断裂带碰撞、挤压,晚燕山-早喜山阶段北北东向断裂以“犁式正断层”方式活动,北西向断裂带左旋平移活动和晚喜山阶段北西向断裂的左旋平移活动。断裂活动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新的特点。由于两组断裂带的活动。造成了东海盆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三个阶段的活动方式分别与特提斯洋的俯冲、太平洋-库拉板块的北移,特提斯洋的封闭、印度板块的向北移动及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地球卫星遥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并确定和划分了环形构造系统、北北东向构造系统、南北向构造系统、北东向构造系统和弧形构造系统等5套构造系统。采用结构面组合及配套的方法恢复重建构造演化序次和形成时期并讨论了地质发展过程等问题,为研究东亚构造域和板块运动以及大陆板内构造活动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5.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产生的水平应力场,是福建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该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本文着重论述在断裂构造控制下,福建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并探讨其空间的分布——纵列成条、横分为块、条块分明、以条为主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6.
所谓华夏类型构造,作者是指东亚濒太平洋地区的一套具有反扭特征的北东东、北东和北北东向的压性、压·扭性构造及其伴生构造和建造的总称。李四光教授曾多次强调这是东亚大陆地区的独特产物,并在不同的情况给予了不同的划分与命名。  相似文献   

7.
西藏谢通门县铜金矿带TM遥感影像线性体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藏谢通门县铜金矿带遥感线性体解译图为基础,对线性体的长度、方位、频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东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线性体较发育。借以研究了区内线性体的优势方位和空间展布规律,其中的断裂破碎构造是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8.
对断裂构造的形态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断裂对盆地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莘县凹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认为莘县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是中生代北西向断陷与新生代北东向断陷垂直叠加的结果.莘县凹陷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盆前、前期断陷、后期断陷和坳陷四个阶段,而构造演化又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  相似文献   

9.
李光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103-103
该文该区位于滦平中生代断陷盆地西缘,受控北东向滦河沿—虎什哈断裂与近南北向金台子—石人沟断裂交会处,断裂构造较发育,构造行迹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二者形成斜列格子状格局,北东向延伸的区域性断裂及与之近平行产生的次级张性断裂为本区石英岩矿主要控矿构造,是本区重要的脉石英成矿带。矿石成因类型:属于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工业类型:玻璃工业原料类型。全区估算预测的脉石英资源量(334)?114万t以上。  相似文献   

10.
祁东矿是中国淮北煤田内的大型煤矿之一,主要开采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这套地层经历过自海西期以来的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复杂.其空间分布上以北东向及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北东向(或南北向)及北西向.在时间上,早期构造作用以挤压作用为主,兼有剪切作用,主要形成东西向及北东向褶皱、逆(掩)断层;晚期则以引张作用为主,主要形成北西向、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裂.叠加在早期构造上,形成现今块断式隆坳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B凹陷的形成演化受神狐、珠琼、南海等多次构造运动控制.其基岩地层受太平洋和亚洲板块碰撞作用形成北东向浅层断褶构造带.该断褶构造带原始构造形态比较简单,但受后期多次拉张构造活动的改造,使得现今产出的裂陷构造内幕非常复杂.本文根据地震资料解释、钻井资料分析和油气勘探开发成果,详细阐述了B凹陷断层的类型、组合型式及断裂系统分布特征,包括:(1)断层主要有正、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等类型;(2)断裂主要有羽状构造、花状构造、帚状构造和滑脱构造等组合型式;(3)根据断裂带走向,发育有8组不同走向的断裂带: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家围子断陷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最重要的生气断陷.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结合地质背景和应力环境分析,对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格局及其成因进行探讨.断陷期形成的地层中发育有近南北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伸展断裂、北东向—北东东向正断层、北北西向逆冲断层、北北西向褶皱、北东向褶皱、北东东向褶皱等多组构造形迹.除北东向褶皱为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的产物,其它构造形迹均形成于断陷期.断陷期地层内发育的3个不整合被解释为断陷期构造幕式渐进变形的产物.徐家围子断陷的两凹一凸的构造格局受近南北向压扭应力场控制,其中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育的左旋斜列低角度边界正断层控制了2个箕状断凹的形成,分隔这两个断凹的断凸的形成则与边界断裂的倾滑作用派生的局部挤压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针对铁法盆地的成生、演化与发生在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密不可分,研究其构造聚煤、控煤规律对中国东北其它同类型中生代盆地的老矿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开展了铁法盆地构造演化、成盆期构造的聚煤作用、成盆后构造的控煤作用的研究;研究得出:铁法盆地属于晚中生代北北东向单壁断陷聚煤盆地,盆地西缘北北东向的冮屯断裂对盆地成生、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盆地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西缘强烈断陷带、偏西部较强烈断陷带、中部较缓慢沉降带和东部缓慢沉降带,而偏西部的较强烈断陷带与成盆期北西西向褶皱的交汇部位有利于聚煤,而成盆后构造对煤层赋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背斜使煤层赋存变浅,向斜使煤层赋存变深.  相似文献   

14.
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2)图像资料,结合区地质,重磁力等资料,对胶莱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卫星影像进行构造地质解译,得到规模不同的线性构造200余条:经分析认为。它们主要反映本区的断裂结构特征,按延伸方向将区内线结构造划分为北西,北东,东西,北北东,北东东及近南北共六组,其中以北西,北东及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最为发育,它们构成了盆地断块构造的基本格局。在盆内组合处理图像上还识别出环形构造26个  相似文献   

15.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巨大的左行平移运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郯-庐断裂带规模巨大,截切东亚大陆。其位置从我国皖、苏、鲁地区的郯城——庐江地带开始,向东北经山东沭河、潍河河谷,越渤海过下辽河地带,沿浑河至吉、黑地区的桦甸、敦化及密山一线,接苏联锡霍特-阿林地区的库尔朵欣断裂(萨龙,1977),直抵萨哈林湾。向南沿大别山东南麓至湖北广济,过长江,可能延伸到华南地区。其一重要分支自沈阳向北,与依兰-伊通断裂相接。国内自广济以北,长达2400公里。它是一条滨太平洋西北边缘的巨大平移断裂带。断裂带主体作北东10°~20°,两端作北东40°~50°;整体作缓S形(图1)。其宽窄不等,由10至50公里;一般由一对以上基本断裂组成。以东侧断裂为主干断裂,今呈现为地堑状断陷带,局部中间又有地全状隆起。  相似文献   

17.
胶莱盆地卫星遥感影像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2)图像资料,结合区内地质、重磁力等资料,对胶莱盆地及周边地区的卫星影像进行构造地质解译,得到规模不同的线性构造200余条。经分析认为,它们主要反映本区的断裂构造特征,按延伸方向将区内线性构造划分为北西、北东、东西、北北东、北东东及近南北向共六组。其中以北西、北东及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最为发育,它们构成了盆地断块构造的基本格局。在盆内组合处理图像上还识别出环形构造26个,结合重力资料探索了其地质属性,研究认为,胶县断裂以南地区为最有利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形成了遍及全区的火山-侵入杂岩。作者根据区域火山-侵入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西太平洋板块构造格局的研究成果,认为粤东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不同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大陆板内向活动大陆边缘过渡的特征,构造变动和相应的岩浆活动是在中生代全球构造运动背景之下.亚洲大陆板块与南半球洋中脊体系和库拉-太平洋板块三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茅山顶宫地区构造流体包裹体迹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山顶宫地区的流体包裹体迹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经历过多期构造演化,主应力方位表现出由北西→北北西→近北→北西→北东→西北西方向的变化,并以北西方向为主;主应力性质由压扭→张性→压扭→张性呈多期改变.这些事件依次对应于茅山中生代以来第一次北西向推覆构造、K2茅东张裂盆地,以及新生代挤压、拉张交替演化过程.茅山断裂构造期温度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特点,相应地压力也由大到小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地区,位于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大陆边缘活动带。中生代内陆断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类磨拉石建造,奠定了丹霞地貌造形成景的岩石地层基础;新近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地壳差异性抬升,形成了南岭和武夷山脉等构造山地。紫红色砂砾岩建造在强烈的流水切割及重力崩塌作用下,发育了一大批极具观赏价值的丹霞地貌,构成了武夷山丹霞地貌密集带等区域性的重要旅游景观资源。从燕山期岩石地层建造到喜山期改造成景,区域构造作用始终是主导性的地球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