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杨天芬 《科技信息》2008,(19):180-180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中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道路。陶渊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士人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并且将之升华为一种平凡而又超越的诗境。在他的归隐中我们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从他的思想方面我们看到了他诗意的境界;在他的诗文内容中悟到人生的真意;在他诗文的意境中寻到了他淡泊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对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与佛教的关系、其诗歌中的佛禅体现以及其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虽然李商隐与佛禅有着化不开的情缘,但由于其对人生过于执着,他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生的痛苦而达于光明的彼岸,永远也不能真正超尘出世,走向空虚寂灭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诗是诗人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对古诗词的鉴赏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联想、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无论如何,读懂诗歌文本应该是鉴赏诗歌的出发点和基础。本文从诵读诗词,了解古诗词的结构;体会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品评诗词,完成古诗词的赏析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策略,以期指导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汪义侯 《咸宁学院学报》2005,25(5):164-164,169
书法鉴赏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睹非常精彩然而细品味,则视其平淡无味;一是初看不甚起眼,愈看愈觉奇妙可爱,可见要真正读懂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步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6.
文章境界(以下称文境)是相对于诗境而言的。境界,作为华夏文学鉴赏评判的一个美学标准,发端于唐初,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至清王国维集境界论之大成,发展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在文学鉴赏领域谈诗境者多,论文境者却很少。有的干脆把文境作为诗境的摹仿。为了更透辟揭示这一深层世界,本文从文境与诗境的比较,文境鉴赏的特征,及文境的深层艺术创构三个方面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隔是距离 ,距离产生美感 ;距离近到深入就是融 ,融到极致便是知音。观照物境、体验情境、鉴赏理境是绘画审美的三种境界 ,也是由低到高、从“隔”到“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爱智慧。爱智慧的不同境界反映了人们智慧的境界。智慧有四种境界:第一种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境界,第二种是崇尚权谋和技巧的智慧境界,第三种是崇尚道德正义的智慧境界,第四种是崇尚本真和超越的智慧境界。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爱智慧。爱智慧的不同境界反映了人们智慧的境界。智慧有四种境界:第一种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境界,第二种是崇尚权谋和技巧的智慧境界,第三种是崇尚道德正义的智慧境界,第四种是崇尚本真和超越的智慧境界。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诗意载体、精神境界和审美风格之西部具有丰富的现代诗学内涵,体现出撼人心魄的诗性之美。其诗性之美乃在其诗意栖居的家园意识、灵魂与生命交融的西部体验以及独特的西部精神。中美西部诗人的西部体验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诗性体验,他们将这种体验融入诗歌的艺术形式之中,揭开西部厚重而神秘的面纱,重新发现人类诗意栖居之新大陆,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越地域意义的现代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沙莎 《科技资讯》2010,(12):195-195
新课改将培养学生的鉴赏、探究能力放在了非常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其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教会我们的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去发现真正的美以及让学生在提高鉴赏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应用语言的能力。而笔者认为审美鉴赏和探究二者相辅相成,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应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由知到不知再到知的探究情景,学生在受审美鉴赏冲动的驱使下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小说最深刻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超越具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涵及深刻的哲理思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小说诗意化创造。小说诗意化创造,并不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移植,而在于能否把这种移植融化在小说独具的写人叙事特长之中。小说诗意化创造主要表现为虚实相生、化情节为情趣、淡化人物、进行意象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吴淑芹 《科技信息》2013,(8):363-364
本文浅论在语文教学中依托新课标,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到学习课本、超越课本、创造自我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但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从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并将情感与理性完美融合;美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境界的提升;美育的解放性质促使学生追求诗意的存在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的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彩贤 《科技资讯》2006,(25):155-155
创作诗歌进入自由的佳境是许多诗人终其一生追求的至高理想。要登上这一险峰,诗的主体就需要进行自身的心灵超越。心灵超越包括三个境界不同的层面,即越物、越世、超我。只有实现了这种超越,诗才能进入忘怀一切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6.
张易平 《科技咨询导报》2012,(7):221-221,223
本文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借錾,探讨如何鉴赏古诗词,如何进行成功的文学创作,从《人问词话》看王国雄在对古诗词比较鉴赏与评价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创作方法,文学艺术境界,美学思想等奋方面的观点态度,进而正确理解《人同词话》中的种种境界,认识自我,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17.
人生与读书都存在着两种递升式的境界:从自觉到自由。人生必经自觉的砥砺与历练,读书必经自觉的苦修与积累,才能最终进入审美自由的境界。在砥砺历练与审美自由的因果联系中,追求人生与读书境界的圆融合一;以儒家之境为本,以道家之境为用,以佛家之境为得,领悟"入"、"出"、"悟"的读书三昧;以吸纳式读书为起点,研究式读书为致用,审美式读书为终极,从而获得一种快乐而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趣味”在梁启超那里,被境界化了,其意涵超出了具体的感性嗜好的层面,是一种超越忧患疑惧而对整个生活保持乐观态度的深厚稳定的心境,梁启超以“仁者不忧”来表述,其精神特征是“无入而不自得”。作为境界的趣味,是人心主动的营构,生成于自心对人生活动的成败之忧和得失之忧的透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20.
在"语言学转向"的哲学背景下,特别是在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的影响下,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文论使文学语言失去了生活和诗意的根基。本文借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理论,从"此在-生存"、"共在-交往"、"存在-超越"三个层面,为文学言语的现实性、生命感、交往性、诗意性、超越性等特点寻得本体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