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荆轲刺秦王未遂被杀,尔时"秦腔"已传遍咸阳城,并被注入了许多秦国文化的元素,即从唱到吼。秦地老百姓喜欢的就是那慷慨悲凉的味道。秦腔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相当成熟,六种唱腔、十三门角色都有严格的规矩。适值易俗社成立12周年之际,鲁迅专门题写了"古调独弹",包含着对秦腔的赞美。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原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秦腔名段"西湖山水还依旧"语言风格及艺术成就,必然有助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大众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挖掘秦腔戏曲服装的装饰性审美效果,结合秦腔戏曲演出剧目,从秦腔戏曲服装的图案装饰、造型装饰、刺绣装饰、工艺性装饰以及特殊装饰等5个方面对秦腔戏曲服装装饰的展现形式及审美效果进行逐层分析,探索秦腔戏曲服装的装饰性审美表现效果.得出秦腔戏曲服装的装饰不仅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其在艺术审美方面也体现得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3.
杨洁 《科技资讯》2011,(5):234-234
秦腔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艺术。在经历了千余年发展变革后,秦腔艺术已形成了独立完整及稳定严格的表演程式及音乐表现体系。单就秦腔音乐而言:它已成为西北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方戏曲音乐形式。秦腔音乐风格豪放、韵味独特,地方特点及地域色彩极其浓郁。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探讨秦腔服饰的思想价值和艺术表现内涵,以地域文化为视角,针对秦腔服装的穿戴规制、款式造型、颜色搭配、装饰元素等,从陕西关学思想、历史文化符号及民间艺术等方面逐层分析秦腔服饰所受的地域文化影响.研究表明,秦腔服饰艺术在思想观念上富含崇礼尚节的关学气质;在艺术造型上注重写意渲染,恣意张扬秦地民间艺术的绚丽;在创新运用上擅用历史文化元素,激活艺术想象,彰显厚重、深沉、质朴、务实的陕西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李锦琴 《科技信息》2010,(20):156-156,158
威廉姆·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作为一名著名的语言理论家,有过众多的语言学理论.其中很多在学者们的研究和阐释下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大到洪堡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语言哲学,小到一些具体的概念,比如: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创造性及语音形式和语言的特点等.这些看似分散独立的语言观点其实是彼此相关联的,有的观点是用来分析一个理论的,而有的观点是从另一个不同的观点中衍生出来的.在这里.本文就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言的精神力量为主线,把洪堡特的几个相关的理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对他的语言观点的系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语料库语言学在研究话语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语言学中的意义分析和解释及其他相关学科开辟了新的途径,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话语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语料库语言学能够服务于词汇句法定量研究层面的话语分析,并有助于以在特定的语境下词项解释为目的的话语分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春节文化符号,社火是甘肃天水地区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重要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通常以行政乡(或镇)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行和表演区域,均属于表现秦腔剧目或演义小说中精彩有趣、矛盾冲突集中之情节的造型戏。这种艺术活动的组织和表演,深刻地表达着人们对于传统的理解,对于集体的理解,对于村落关系的理解,对于欢乐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超自然信仰。同时,它也为处于大众传媒及通俗文化多种影响下的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协商文化认同与地域认同的资源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何华 《科技信息》2009,(28):159-159,162
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合作原则理论及其在日常交易会话中的运用进行阐述和分析,推导出交易会话的含意,了解其交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语言运用的策略和艺术。  相似文献   

9.
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又称为秦声、梆子腔、乱弹,现已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这个中华名族的传统艺术精粹渐渐走向下坡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不满足只有传统文化来点缀,因而在秦腔中注入新的生命力,融入新时代的特色,这样古老艺术与现代人的科技情怀连接在一起,秦腔艺术才会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0.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妈祖封号为例,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分析了分类、及物性、情态等方面的语言特点,剖析导致这些语言选择的社会因素,发现其语言选择反映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即利用妈祖神力为其权力服务,以统治的形式推行自己的意志、干预民间。分析也说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汉语特殊语类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